文、攝/邱妍 出品/上海崇明德利農莊



車一駛過上海長江大橋,薛峰幽默地說道:“‘澳洲’到了。”湛藍潔凈的天空,綠意盎然的田野,人少地廣……那番景象讓人聯想到廣袤的澳洲大地,而這里正是他的家鄉—上海崇明。田間的小房子大多有著紅色的傳統屋瓦,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艷美麗。秋日的風吹得麥浪滾滾、樹影婆娑,讓人覺得很安逸,僅是一橋之隔,橋一端的清新崇明與另一端的上海市區那么不同。
10 年前,薛峰放棄了外企500 強高管的工作,回到家鄉崇明開辟莊園,他想把農業做成自己理想的樣子,既生產優質安全的食材,也將農業做出趣味與文化。10 年后,他的德利農莊將生態農業、科研、研學和旅游緊密實踐,深受人們認可。這里是中國生態志愿者聯盟上海(崇明)之家,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MBA 校友會鄉村振興實踐基地,還有崇明區科學技術發展支持項目。

約300 畝的德利農莊中三分之二是田地,出產豐富的綠色農產品。人們來到德利農莊也可以住在農莊里的南瓜莊園民宿,去地里摘菜,去河塘釣魚,回到民宿自己烹飪,感受鄉土生活的樂趣。孩子們在田間玩耍,體驗農業勞作,了解農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年輕人在這里放飛孔明燈,燃起篝火、唱起歌、騎單車、劃龍舟和野外露營等等。一邊發展農業生態,一邊讓人們親近大自然,吃上放心的好食材,感受淳樸美好的生活,是薛峰心中農業理想的模樣。
這些年來,他不斷在和多地的農科院合作,他在崇明種植源自江蘇的“南粳46”的大米,實踐鴨稻共生的生態,也在不斷完善農場的綠色生態系統。張漲港的河水被引入農場后先經過一大片蘆葦蕩的過濾,再流入魚塘并灌溉農作物。被蘆葦蕩過濾后的河水更清澈,潔凈程度可以用于淘米洗菜。2022 年,受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和崇明區科委支持的土壤改良項目在德利農莊實踐落地,一個水清土凈的生態農業循環體系正在慢慢實現,這將使農莊出產的農產品更加優質。

上海崇明德利農莊創始人 薛峰
初秋的德利農莊,南瓜已經成熟,有些笨重可愛。南瓜藤繾綣在土地上,間隔著盛開黃色的花朵。這里種過四五十種南瓜,有糖分高且有奶油香氣的阿根廷奶油南瓜,體積小且肉厚的板栗南瓜,形態扁圓的飛碟南瓜,外觀不規則的丑小鴨南瓜等等。一到10 月底,這里還在萬圣節期間舉辦南瓜嘉年華,帶給人們趣味與歡樂。
南瓜雖然不是很嬌氣的農作物,但種植過程也需要農人的精心呵護。每年三月,南瓜的種植季就開始了。薛峰說,田地里雜草長得快,容易搶了瓜苗的養分,所以南瓜苗需要先在室內培育,1 個月后再移栽到田地里。之后就是3 個月悉心培管的過程。南瓜喜陽耐旱怕澇,當雨季來臨,如果田地排水系統不夠完善,南瓜藤被淹后難以存活。藤蔓長勢過旺也會影響產量,需要不定期地剪枝疏果。不同的南瓜種植技術也各不相同,需要區別對待,粗心不得。今年德利農莊的南瓜種植中以蜜本南瓜為主,這種南瓜果形大,一只南瓜大約3 至5 千克,口感軟糯香甜。此時正是南瓜的采收季,地里的南瓜個個飽滿緊實,讓人感受到秋收的喜悅。
于農莊而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歷經冬的醞釀、春的孕育、夏的滋養,一年四季輪回終得一番回報;于薛峰而言,他投身農業的10 年也是一場四季輪回,不斷耕耘與收獲,他也在構想農業更美好的樣子。



以崇明大米煮熟后加入酒曲發酵,經過三四天后制成酒釀。南瓜煮熟,以酒釀汁水浸泡,南瓜本身的香甜中浸潤著酒香。

主廚選擇板栗南瓜烹制,南瓜果肉質地很緊實,經過油炸,裹上咸蛋黃醬,南瓜與咸蛋黃醬的香氣疊加,復合的層次更加令人回味。

德利農莊南瓜莊園民宿早餐中的一道主食,主廚以崇明大米和南瓜熬粥,烹制中加入紅棗,米香與紅棗香氣融合。紅色與黃色的感覺很溫暖,帶給漸涼的秋日一絲暖意。

蜜本南瓜本身很甜,且質感很軟,蜂蜜加上冰糖調成汁淋在南瓜上,有不同層次的甜。

日本板栗南瓜甜軟度高,將其切塊后清蒸,點綴上有機花朵,制作簡單卻香氣很足。

貝貝南瓜炒香,加少許油,再加入水燜制,保留了南瓜的原味和香氣,入口軟糯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