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瀏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200241)

通過3年多的廣泛調研、征求意見、不斷討論、反復修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于2022年4月由教育部正式頒布。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凸顯以體育人本質特征,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課程標準(2022年版)》構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業質量、學習評價等都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展開教學,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實現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由此可見,未來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既要重視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價值觀、品格和能力的形成要通過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加以實現。《課程標準(2022年版)》分別對3個方面核心素養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即“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健康行為是指學生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體育品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本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運動能力是本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健康行為作為核心素養,這不僅考慮到本課程要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體育與健康存在天然的關聯性,而且根據統一要求,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健康與安全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體育品德作為核心素養,這是因為其是體育學科獨有的功能和價值,對人的培養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上述的3個方面核心素養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因此,不能將它們割裂進行教學,即不能這節課培養運動能力,下節課培養健康行為,再下節課培養體育品德。雖然每節課可以有所側重,但都應將3個方面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具體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0多年來,黨和國家在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和體育政策文件中都強調學校教育要“立德樹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此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此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眾所周知,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強調“體教融合”的背景下,應凸顯體育與健康課程健身育人的本質特征,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通過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應將以往僅注重運動技術的傳授向注重培養人轉變,實現知識與技能、價值觀和能力的有機融合與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抓手。因此,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而言,就是針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
從20世紀90年代末一直到現在,黨和國家的教育文件和學校體育文件中都強調“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或指導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這為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第三大主科”,是學校體育的主渠道,因此貫徹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和必要。
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在加強“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因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都有助于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其中,運動能力是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礎;健康行為能提升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道德健康的主要構成部分,體育品德有助于增進學生的道德健康。特別是,只要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就能改變我國學生體質健康依然令人擔憂的狀況。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形成的性格、品行決定了他一生就是“這樣的人”,而不是從小學習得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成了“這樣的人”。換言之,學生在中小學形成的核心素養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而言,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決定了其是否養成終身體育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運動技術技能只是終身體育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基礎的全部,是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品格和綜合能力在人的終身體育方面發揮著主要和關鍵作用。這是因為,在中小學學會的幾項運動技能,到中老年階段可能并不適用,他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進行有效鍛煉,這時在中小學形成的“運動能力”就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學生在一生中是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堅持體育鍛煉,在中小學形成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發揮著長遠的影響。
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學了12年體育課并未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學生不喜歡體育課進而不喜歡體育鍛煉三大現實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學校體育。這三大現實問題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固然影響較大,但內部因素起著主導作用,主要歸因于不少體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尚未切實轉變,如,體育教學內容單一、體育教學方式單調、體育課堂氛圍沉悶等。如果不大力改革這樣的陳舊、落后的體育教學模式,學生的核心素養難以得到培養。未來只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能夠逐步解決上述三大現實問題。如,重視對運動能力的培養,就會摒棄“說教課”的普遍情況,在每節課中提供更多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動”起來;就會摒棄單一技術的碎片化教學,引導學生每節課學練和運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就會摒棄簡單情境的教學,每節課注重以開展復雜情境為主的教學,對抗練習、比賽或成套動作展示應是每節課的重要內容和方式。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就能促進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勇敢頑強意志品質、團隊協作精神、遵守規則意識等不斷發展,這有助于引導學生享受運動樂趣、積極參與運動、養成健康習慣。未來,如果體育教師能夠切實圍繞核心素養實施每節體育課的教學,就有望有效解決上述三大現實問題,我國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就能舊貌換新顏。
《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將核心素養融入和滲透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學業質量與學習評價等環節中,既重視每一個環節對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又注重不同環節間的整合對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以實現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介于學業質量和學習評價更多涉及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考評,因此將在本文第三部分予以詳述。
核心素養指引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核心素養的具體化,二者之間呈現出相互聯系的關系。其中,課程目標是指期望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達到的結果。實際上,這個結果意味著對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水平的期望。《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3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提出3點課程目標。基于運動能力核心素養,提出的課程目標是“掌握與運用體能和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在此基礎上又描述了具體的目標。運動能力方面的目標期望通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喜愛運動、參與運動、懂得運動。基于健康行為核心素養,提出的課程目標是“學會運用健康與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又描述了具體的目標。健康行為方面的目標期望通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健康意義、掌握健康技能、學會健康生活。基于體育品德核心素養提出的課程目標是“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在此基礎上還描述了更加具體的目標。體育品德方面的目標期望通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弘揚體育精神,養成體育品格,遵守體育道德。3個課程目標是有機聯系的整體,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進行教學。學生達到了課程目標就是形成了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目標,是針對全國的學校提出的總體目標。各校和體育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目標,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課程目標進一步細化為水平教學計劃學習目標、學年教學計劃學習目標、學期教學計劃學習目標、單元教學計劃學習目標、課時教學計劃學習目標。越是“下位”的教學計劃,學生的學習目標就越具體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但需要強調的是,不管哪個層面的教學計劃,其學習目標都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
1.《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核心素養提出了課程內容的設計理念
設計理念強調要保證基礎、重視多樣、關注融合、強調運用。保證基礎,是指應有別于以往只是將知識和技能看成基礎,而是強調知識和技能、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旨在為學生未來的體育學習、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重視多樣,主要反映在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健康教育、跨學科主題學習及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等不同的課程內容方面。其中,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內容的設置主要強調體育與健康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旨在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不作為獨立的課程內容,主要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之中。關注融合,指不僅強調本課程知識與知識之間、技能與技能之間的融合,而且重視將體育與健康教育、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或展示等融合起來,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實現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技能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強調運用,指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由此可見,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設計理念符合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體育教師可根據這樣的設計理念選編和實施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
2.《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核心素養賦予了課程內容新的內涵
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設計都由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3個部分組成。其中,內容要求旨在告訴教師其所教的學生應學哪些內容;學業要求旨在告訴教師,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使學生明確這些內容應該學到什么程度;教學提示旨在告訴教師,針對這些內容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作為有機聯系的整體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使得課程內容不再是孤立的“冷冰冰”內容,同時有助于教師將教知識的過程變成培養核心素養的過程。此外,《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專項運動技能要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6個方面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完整體驗和全面理解所學的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3.《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核心素養倡導結構化運動知識和技能教學
未來在體育與健康教學實踐中,應該從以往每節課采用單一知識和單個技術的教學向每節課進行結構化知識和技能教學轉變。結構化知識和技能教學就是強調知識與知識之間、技術與技術之間的關聯性和進階性,在每節課教學中,應將基本知識和技能、組合知識和技能、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人擔心,1節40分鐘的體育課能學習這么多內容嗎?只要進行合理的安排,基本上是可以做到的。某一方面的內容練習時間減少了,但通過每節課結構化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及其效果累積,就能促進學生完整體驗、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反過來講,即使在每節課采用單個技術的形式開展了幾十年的碎片化教學,但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就是很好的說明。因此,必須進行大力改革。
1.《課程標準(2022年版)》堅持倡導多樣化教學方式
多樣化教學方式不是不要教師的示范講解、糾正錯誤動作,而是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特別是要改變教師說得多、學生練得少的普遍現象;不是不要教學常規,必要的規范性要求也是需要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應該在教學中將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將集體操練、分組合作學練、個人體驗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享受樂趣、主動學習、充分體悟、積極思考、提升能力、養成品德。
2.《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學習活動的完整性
完整學習活動的特點是目標明確、內容豐富、情境真實、方法多種。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典型的完整學習活動包括游戲活動、情境教學、主題教學等方式。要摒棄說教課、“放羊課”“安全課”、單一技術課、測試課等,因為這些課不符合完整學習活動的要求,難以使學生獲得運動的愉快體驗,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培養體育品德。開展完整的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綜合運用知識和提高技能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理解和深刻體驗所學知識和技能,能夠獲得做中學、學中樂、樂中思、思中得的學習效果。
3.《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視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
復雜的運動情境是指瞬息萬變、結果難以預料、需要靈活應對的場景。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復雜的運動情境主要包括游戲練習、對抗練習、教學比賽或一套完整動作的展示。以往單純采用簡單運動情境進行的教學必須摒棄,因為簡單運動情境較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未來的教學中,要將簡單運動情境、中等復雜運動情境、復雜運動情境有機結合,以創設復雜運動情境為主。如,一般而言,排球的墊球練習、傳球練習屬于簡單運動情境,排球的墊球—傳球—扣球組合練習、基礎戰術配合練習是中等復雜運動情境,排球的對抗練習、教學比賽等是復雜運動情境。創設復雜的運動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對培養學生體育精神、體育品格和體育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4.《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科學設置運動負荷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每節課應達到的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的明確要求。其中,運動密度包括群體運動密度和個體運動密度。群體運動密度指一節體育實踐課中所有學生總體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應不低于75%,主要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摒棄“說教課”現象,盡量減少教師進行過多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隊形調動等時間,保證所有學生大多數時間在運動;個體運動密度指一節體育實踐課中單個學生的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應不低于50%,主要是盡量減少學生排隊等待練習的時間,保證每名學生的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是指動作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節課運動強度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min。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引導教師按照此要求實施每節體育課的教學,如果籠而統之提出運動負荷要求,既對教師的教學沒有“剛性”要求,也不能為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提供量化標準。二是解決長期以來我國的體育課運動負荷普遍偏低甚至沒有運動負荷的問題,未讓所有學生充分“動”起來,解決“不出汗”的體育課。三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以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如果達不到上述的運動負荷要求,就難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鑒于我國的中小學體育課普遍運動負荷偏低甚至沒有運動負荷,《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min,有些人就主觀性認為太高。除上述所言的目的以外,確定這樣的運動強度要求具有充分的政策依據、科學依據和實踐支撐。限于篇幅,也介于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和相關文章中有詳細解釋,此處不再贅述。每一位體育教師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按照《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要求的運動負荷標準,上好每一節有質量的體育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解決學校體育中存在的“三大問題”。
《課程標準(2022年版)》還強調每節課應安排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主要是指專項運動技能課中專門的體能練習。眾所周知,體能與體質和健康關系密切,也是提高運動技能的基礎,而且我國就有體育“課課練”的優良傳統。強調每節體育課都讓學生進行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主要期望通過每節課體能練習效應的累積,解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依然令人擔憂、長期得不到根本性改變的問題。未來體育教師在專項運動技能課教學中,每節課都要安排10分鐘左右的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練習,體能練習要注重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這樣才能促進體能全面協調地發展。
總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因此,體育教師未來應該按照《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和要求,將目標—內容—方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設計和實施。
學業質量與學習評價聯系緊密,學業質量是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學習評價應圍繞學業質量展開,從而保證學業質量和學習評價能夠考評學生核心素養達成的水平。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體育與健康課程某一水平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用以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本標準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征,將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體表現。”由此可見,一是學業成就表現不只是學生的體能成績和運動技能成績,而是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角度綜合描述學生的行為表現;學業質量指學生核心素養達成的水平或程度。學業質量中的行為表現有些是定量描述,有些是定性描述,但都盡量具體明確,旨在保證學生的核心素養可評價、可操作。二是按照不同水平分別制訂學業質量,即水平一學業質量、水平二學業質量、水平三學業質量、水平四學業質量,不同水平的學業質量之間具有關聯性和進階性,保證了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有不同的期望和標準。三是結合課程內容制訂學業質量,如,基本運動技能學業質量、體能學業質量、健康教育學業質量、專項運動技能學業質量。其中,專項運動技能還包括球類運動學業質量、田徑類運動學業質量、體操類運動學業質量、水上或冰雪類運動學業質量、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學業質量和新興體育類運動學業質量,這就顯著提高了學業質量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學業質量起著核心素養形成的“橋梁”作用,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有機聯系在一起,既有助于引導體育教師朝著核心素養教,學生朝著核心素養學,也有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的評價,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學習評價針對學業質量中的具體行為表現進行評判,實際上就是評判學生核心素養達到的水平,因為基本運動技能、體能與專項運動技能學業質量中的具體行為表現,都是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描述的;健康教育學業質量中具體行為表現是從體育鍛煉、健康知識與技能、健康意識和行為的角度描述的。對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準確、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尤其重要的是,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不但有助于評判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水平,還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的水平進行教學反思,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持續提高課程育人意識和能力。
《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布,指明了我國未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發展方向。體育教師應秉持與時俱進的精神,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積極的態度對待課程改革,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深化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長遠作用。
體育教師應在正確理解《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基礎上,按照《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實施每一節課的教學。這就需要體育教師敢于突破低效、落后的固有教學模式,勇于探索和創新高效、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嶄新的課堂教學形態,顯著提升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大的受益。
教師為核心素養而教,學生為核心素養而學。體育教師應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設計和實施。學習目標的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采用、學業質量的制訂和學習評價的實施,都要針對核心素養;評價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依據是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唯有如此,才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才有助于學生3個方面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