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王金良 王金霞
(1.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100080;2.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100083;3.北京市海淀區東北旺中心小學,100094)
2014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引領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課堂教學更關注知識學習的條件化、情境化和結構化,基于大觀念、大主題、大過程的單元設計進入體育教師的視野。2021年,教育部頒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教體藝廳函〔2021〕28號),指出“改變單一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術的現狀,從綜合育人、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高度和體育課程一體化的思路,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過程與結果”“各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依據專項運動固有的難度和自身的特征,按結構化的方式將每個專項運動劃分為多個模塊和單元開展教學”。單元教學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并不陌生,但目前的體育教學中,以課時為單位、以知識技能傳授為核心的課堂仍然比較普遍,教學往往聚焦于一個或幾個具體的“知識點”。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僅靠知識點的累積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教師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關聯、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相關聯,而單元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載體。
大單元教學是基于運動項目特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構,并通過真實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課程核心素養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單元教學形式,包含目標、主題、任務、評價、資源、環境等要素。
大單元不是“內容多、課時長”,也不是“小單元相加”。早在1994年,毛振明教授就提出了“大單元”概念,指出單元教學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中的“單元”“章節”,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進行單元組合。鐘啟泉教授認為大單元是“基于一定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驗的模塊、單位。”
大單元的“大”是指在高站位、大視野和整體把握角度規劃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關注學生在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課程核心素養的發展,要基于教材對內容進行整合、刪減與補充,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清晰的知識體系;要基于學情設計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學習管理;要給予目標進行評價設計,呈現具體的行為表現和等級劃分。大單元教學不是“拼盤”,也不是“亂燉”,教師要提高教學設計的站位,對標課程核心素養要求,指向知識的深度理解、遷移應用及思維能力的提升。
學科知識和技能無法直接轉化為素養,學習活動是培育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要具備進階性、真實性、復雜性、挑戰性、可評價性5個要素。
一個大單元可以包含多個學習單元,每個單元又包含多個學習活動,學習單元以問題為導向形成關聯,學習活動以問題為牽引形成一個結構化的整體,否則所學的知識技能就是零散的。大問題引領小問題,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就水到渠成,知識、能力、素養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
問題導向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助于引導學生反思自我、發展學習能力,也有助于教師打開設計思路,但同時問題的提出要緊扣大單元目標。如,跳繩單元,以“怎樣提高1分鐘跳繩個數”“怎樣創編1套需要4人完成的花樣跳繩表演動作”“怎樣設計并組織1次班級/年級跳繩比賽”等問題形成問題鏈,從提高單搖成績的個人練習,到發展合作創編能力的多人練習再到團體性的比賽與展示,構建跳繩大單元教學框架,發展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
再如,高年級接力跑單元,可以將問題設計為“怎樣減少交接時的時間損耗,讓接力跑速度更快更流暢?”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是影響接力跑速度的關鍵要素,并結合這些要素生成不同的問題,圍繞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最終完成接力跑的不同方式交接捧、快速跑等運動技能組合的大單元教學。
借助任務群開展學習活動,是學生理解新知、掌握方法、提升思維、培育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根據單元問題鏈,結合學情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螺旋遞進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分課時開展活動。大單元需要設計指向單元目標的學習任務,這個任務是貫穿單元教學的主線,也是單元中最綜合、最有難度的學習活動,往往出現在單元末期,以游戲或比賽的形式呈現,而其他課時學習活動是單元學習任務的分解和細化。如,五年級小籃球傳接球游戲單元,核心學習活動設計為半場4VS4傳接球投籃比賽,各課時活動就可以圍繞比賽中的各種場景循序漸進地展開,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先從簡單的無防守情境練習開始,如2人不同距離的雙手胸前傳接球、擊地傳球、頭上傳球、3~4人的多方向傳接球、跑動傳接球等;接著逐漸過渡到強調多人配合的傳球追人游戲、突破封鎖線游戲等,在練習過程中創設有防守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單手肩上、雙手頭上、擊地反彈等傳接球方式的運用;最后引入攻防對抗,如3VS1、3VS2,以及半場4VS4比賽等真實比賽情境下的練習,促使學生在更加復雜的情境中運用不同的傳接球技術(詳見以下“案例呈現”部分)。
因此,大單元活動設計關鍵不是將一個個零散的學習活動簡單羅列,而要圍繞學習任務展開有層次的學、練、賽活動。
立足真實問題的學習活動本身即帶有“趣味性”,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其“挑戰性”也會讓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因此,大單元學習活動設計必須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教師要設計好不同的“臺階”,準備好各種輔助資源,必要時要對活動進行分解,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充滿“活動雖有難度,但是我也能完成”的信心。
復習與新知識相關聯的運動知識與技能是大單元教學初期的基礎性活動,為學生打好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新舊技術,尋找相同點,形成拓展,建立關聯,強化組合;新技術的學習可以分為“基礎活動”“拓展活動”2個部分,“基礎”指簡單條件下的技術動作的教與學活動,“拓展”指增加或變化條件、設置合理的情境、不同的任務驅動等活動環境下的組合練習、比賽或展示,教師要遵循運動技能學習規律設計學習活動,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原地到移動、從無對抗到有對抗,讓學生經歷完整的運動體驗;賽是整體學習運動項目的方式,也是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絕佳場域。從單元進程上看,隨著學習的推進,教的活動比例在不斷減少,練與賽的活動比例在不斷提高。
大單元學習離不開真實的情境,課堂中情境的創設需要讓學生有“真實感”,要貼近生活、比賽與展示。真實情境不一定是學生身邊實際發生的,教師可以設計或模擬真實情境,只要關注情境和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具有了真實體驗的意義。
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情境”就是最能展現運動項目特征的比賽情境。教師應多從“怎樣用”出發,用“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活動。如,籃球傳接球單元,教師可以設計2個學習活動。第1個學習活動可以設計為基礎性的“2名學生1組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可以提出“不同距離或速度下如何傳準接穩”等問題,學生就不是機械練習,而是在練習中重點感受距離變化帶來的力量變化,以及主動迎球、默契配合的重要性。第2個活動可以設計為“3VS1傳接球搶斷”,這個活動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在有防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多次傳接?”學生會面臨多種攻防情境,在合作、反思、嘗試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籃球專項運動技能水平及技戰術運用的能力,同時在交流合作中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評價是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應重視過程性評價。素養導向的教學更關注學生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方面的變化,評價活動要緊扣教學目標,聚焦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評價活動的同時也是學習活動,單元初始,就需要讓學生了解評價標準、要求和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并學會從“裁判員”的角度思考學習過程,避免只關注學習結果,讓評價標準成為學習活動的“方向標”。這樣,學生就能在根據評價標準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和改進的情境下,真正實現掌握方法、學會學習的目標。
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在理解《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材、學情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教學內容的特點、價值,以及學生學習之后的真正用途,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出發點,設計有挑戰、綜合性、能引發學生持久參與興趣的學習活動,建立起書本知識與真實生活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在主動的、連續的、深度的學習活動中促進課程核心素養的發展。以五年級《籃球傳接球》單元為例,呈現單元計劃(見表1)。

表1 五年級籃球傳接球單元計劃(15個課時)

續表
大單元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如,學習與時間的關系,如何真正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單元;大單元與模塊的關系,它們有哪些區別和聯系;活動與評價的關系,如何將學習活動與評價活動有機融合;等等,需要體育教師匯聚智慧、共同研究、合力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