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德明
我們國家耕地和淡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距離,糧食等主副食品的生產和供應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安全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指出“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設施農業是近40年來快速發展的現代農業,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中,我國設施農業的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力地保障了農產品供應。設施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個有效載體,成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一個顯著標志,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共同奔向小康生活的重要途徑。到2021年,設施農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1/3以上,它在高效利用資源,滿足人們食物需求,保證城鄉市場供應,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設施農業能有效減少外界環境影響,進行全季節的農業生產,滿足人們對多種不耐貯運新鮮動植物農產品的需求。蔬菜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供應數量不足、品種單調,“夏淡”和“冬淡”季節供需矛盾突出,市場價格波動大。目前我國設施蔬菜(含設施食用菌)生產面積約3500萬畝,年產量達2.65億噸,占總生產量的1/3,全國年人均近190公斤,基本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周年充足供應,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蔬菜市場穩定供應的“菜籃子”問題。櫻桃、草莓、桃、李、杏、葡萄,以及西瓜、甜瓜等瓜果不耐貯運,通過設施栽培,有效延長了供應期。目前設施水果和西甜瓜年產量近0.5億噸,全國年人均35公斤,基本滿足了不耐貯運瓜果的周年性市場均衡供應,豐富了百姓的“果盤子”,讓老百姓的蔬菜和瓜果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得到了改善。
設施農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裝備提升和生產標準化。在過去三十多年積極探索逐漸改進的基礎上,近十年來我國自主設計的新一代節能日光溫室得到大力推廣應用。這種日光溫室在北方冬季最低氣溫零下28攝氏度以上地區也不需要人工加溫,只利用太陽光就可以正常生產,極大地減少了能源的消耗。依靠現代設備設施和技術手段為種植或養殖提供適宜的環境,再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作物模型等技術,應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節水農業以及環境調控、種植養殖生產等諸多科技成果,加快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標準化。
設施農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設施農業的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我國設施園藝產業產值達1.4萬億元,占園藝總產值2/5以上、農業總產值1/4以上,其經濟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0倍以上、露地園藝作物的4―5倍。據測算,在設施蔬菜重點產區,設施蔬菜產業對農民人均年收入貢獻額超過1萬元,貢獻占比超過90%,成為穩定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設施農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勞動崗位,促進富余人員轉崗就業。近幾年來,設施園藝產業為全國提供就業崗位約7000萬個,每畝地就業崗位比大田作物增加12倍以上,比露地園藝作物增加4倍以上;設施園藝發展帶動了建材、環控設備和材料、小型農業機械、薄膜、肥料、農藥、冷庫冷鏈和貯運物流、種苗等產業的快速發展,估算每年產值達4500億元以上,提供相關就業崗位2000多萬個,給社會富余勞動力增添了就業機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設施園藝拓展了作物種植時空,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生態效益。耕地、淡水等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農業能源投入也有待增加,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設施農業不僅可以高效利用冬閑季節耕地,而且可以通過無土栽培或營養基質栽培等先進技術,高效利用非耕地,同時由于環境的人工優化控制,較露地產量可提高一倍以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目前我國設施園藝發揮高產效應,相當于節省園藝作物生產優質用地3000萬畝以上;設施蔬菜可比露地蔬菜節水50%以上;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地區,在近十年來已建成的1000萬畝不加溫的日光溫室每年可節煤2.5億噸以上,約占全國煤炭消耗量的1/15。因此,發展設施農業對于緩解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少的矛盾,提高有限農業資源的科學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設施農業有利于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傳統的露地生產技術對蔬菜和瓜果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病害蟲害和草害,由于缺乏設施條件,防治手段較少,相對來說農藥的使用量大、頻率高。設施農業為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綜合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以“四誘”“兩網”“地膜地布”等為代表的物理和生物防控技術得到迅速而廣泛的應用。目前采用殺蟲燈的光誘、昆蟲性信息素的性誘、黃色藍色粘蟲板的色誘、蟲子餌料的食誘等“四誘”技術;采用遮陽網和防蟲網防病防蟲技術;采用地膜和黑色地布保墑壓草技術等等,在設施農業區域基本推廣全覆蓋,化學農業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特別是殺蟲劑的使用量減少了50%以上。最近十年來,以蔬菜瓜果為代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農藥中毒事件基本杜絕,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也很少發現。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了基本保證,社會上對農產品食用安全性的認可度也有很大提升。
上海郊區設施農業的建設和發展一直處于全國的領先水平,尤其是近十年來在進一步完善“三區劃定”和“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等方面出臺并落實了一系列的舉措,促進了上海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設施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為上海郊區地產農產品在穩定超大城市主副食品供應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奠定了基礎。
提高投入強度,加強科技支撐。上海的設施農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兩個五年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各級財政對設施農業的投入超百億元,不僅建成了一大批高標準設施糧田和高標準設施菜田,還建成了一批高標準畜禽和水產養殖場,把上海郊區農業的設施裝備和生產能力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是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增加硬件投入的同時,還加強科技攻關重大專項投入,加強10大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投入,取得了一系列與設施農業發展相配套的科研和推廣成果,為上海現代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上海在引領智能設施農業方面也正在積極探索。智能設施農業是設施農業的高級階段,是由智能設備與環境調控裝備及系統、智能生產管理裝備及系統構成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出現的植物工廠是智能設施農業的初級階段。植物工廠利用計算機、電子傳感系統、農業設施對植物生育的光溫水氣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是現代生物技術、建筑工程、環境控制、機械傳動、材料科學、設施園藝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集成創新的、技術和知識高度密集的農業生產方式。植物工廠可以實現在荒漠、戈壁、海島、水面,以及大城市摩天大樓進行正常生產。植物工廠利用太陽能和其他清潔能源,加上種子、水源和礦質營養將持續不斷地為人類生產所需的農產品。因此,植物工廠被認為是21世紀解決糧食安全、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太空探索過程中實現食物自給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植物工廠生產成本高、能耗大,還難以成為設施種植業的主體,未來植物工廠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經受抗疫大考,勇于使命擔當。今年3至6月上海人民經歷了一場與“奧密克戎”病毒艱苦卓絕的抗疫戰爭,特別是5至6月當這場人民戰爭進入到“大上海保衛戰”關鍵階段,上海郊區的設施農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從2010年開始到2020年的十年間,在國家農業農村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以及各涉農區農業部門的努力下,建成的二百余家蔬菜標準園每天為市民提供2000噸以上以綠葉菜為主的新鮮蔬菜,其中大多數蔬菜通過產銷一體化服務體系或者基地與抗疫中團購“團長”點對點對接直銷。由于這些基地設施裝備條件好,生產和供應能力有保障,蔬菜質量安全和鮮嫩品質有保證,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經歷了抗疫大考,上海農口系統的干部群眾進一步提高了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設施農業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了為城市人民生活服務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