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著
(廣東實驗中學,廣東 廣州 510375)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各地中小學要重視研學旅行的發展。研學旅行是國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學”與“游”的結合,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于提高地理實踐力具有重要意義。研學營地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場所,重點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學生全面發展。[1]隨著地理研學課程的不斷進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地理課程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使學生擁有理解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要包含鄉土地理、野外觀測、實踐考察及社會調查等內容。[2]基于此,地理教師也要聯合多學科教師和研學機構開展合作探究,對地理學科知識融合多學科知識的研學旅行進行探討,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營地式研學旅行更有利于學生綜合學科能力的培養。本課例研究基于香港大嶼山地區的銀礦灣營地,進行營地周邊探索與戶外定向任務,把香港傳統文化與城市特點相結合,探索營地式的地理實踐力教學模式。
目前市場上研學旅行系列的產品以旅行社的研學線路為主,一般選取名人故居、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等旅游景點,偏向于觀光旅行,雖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但對于地理素養的培養以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運用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隨著教育部第一批研學營地(基地)名單的正式公布,利好的政策給營地研學旅行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營地研學旅行是一種在戶外以環境為依托,以團隊生活為形式,以創造性、娛樂性為特征的體驗式教育。[3]美國營地協會通過大量的以個人和家庭為單位的調查和追蹤研究發現:營地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探索意識、自信心、領袖精神、獨立思維以及協作意識都有較明顯的正向引導效果。營地研學相比線路研學,在教育意義方面潛力更大。本次研學基于地理及綜合學科知識,依據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并用多元化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成長。
1.香港營地概況
香港銀礦灣營地位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西南部大嶼山境內,銀礦灣營地是香港政府資助建立的營地之一,旨在服務學生開展教育康樂建設。銀礦灣地區三面環山,東部的銀礦灣泳灘寬闊且較淺,為香港著名的海灘之一,周圍洞穴豐富,是典型的海岸地貌和山地地貌。銀礦洞、銀礦瀑布、袁氏更樓、梅窩文武廟、梅窩洪圣古廟等是香港本地人喜愛的觀光旅游、教育娛樂圣地。銀礦灣因位于附近山上的銀礦洞而得名,該洞曾出產白銀,約于19世紀末期被開采,后因礦石含銀量過低而停止生產建設。過去,由于銀礦灣開采,環境破壞,水質很差,導致環境問題顯現。香港政府對此處進行了針對性的恢復與保護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做法也體現了政府倡導的人地關系和諧的理念。借助豐富的海岸地貌、獨特的自然與本土人文之利,學生在實地的探索中可以實現思維進階,同時與地理實踐力的主題探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
2.研學課程準備工作
教師及研學機構共同溝通設計研學實施方案,編制學生研學手冊,充分做好學生的學情評估,研究學生學習知識狀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并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時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男女比例及個人興趣等方面進行互補,確保分組的合理性,如圖1所示。

圖1 探究前期準備工作
1.課程目標設計
本次研學實踐線路以“香港自然與人文”為課題,是一條跨學科跨主題的綜合性研學路線,將“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研之旅”“生態之旅”“鄉村之旅”等路線的經典項目貫穿其中,打造承載量更大的進階研學活動設計。研學課程的目標是以地理學科為紐帶進行跨學科整合,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本次研學以戶外營地為依托,以團隊生活為形式,開展具體的研學內容,課程目標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導向,具體如下。
(1)體驗性:通過呈現本土具有核心特色的戶外環境的自然、文化屬性,學生與本地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有一定的接觸,使學生感受當地鄉土文化,拓展必要的人地協調觀視野,充盈人生閱歷。
(2)探究性:培養學生從政治、地理、歷史、語文、英語、生物、藝術等多學科角度探究香港的自然和人文,實現跨主題式學習。提高學生與小組同伴在戶外溝通合作以及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實踐力的發展。
(3)創造性:培養學生創造力,鼓勵學生在戶外通過多元信息收集及團隊協作,進行創意表達或文化呈現。培養學生在匯報環節分享小組觀點、表達自我的能力,同時也吸收其他小組的智慧成果,整合內部學習架構。
(4)社會性:學生在本次實踐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自主探索香港本土人文,在各項主題工作坊、探索任務及民間傳統工藝體驗等活動中加強對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及社會擔當。
2.課程內容設計
(1)課程內容設計理念
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而考察、實驗和調查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為了達到運用綜合知識進行實踐力探索的目的,課程結合學生的研學實際,設置了4天的研學內容:①銀礦灣營地周邊及港土文化的認識,調用學生歷史和語言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體驗性;②梅窩定向越野,了解梅窩當地地形和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性;③港島城市初步探索,鼓勵學生從實地多維度分析香港歷史和現代科技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④香港大學交流,體驗世界知名學府特色,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如圖2所示。

圖2 香港營地研學活動跨學科內容
(2)課程內容設計方案
本次研學采用營地輻射式的方式開展,從營地周邊戶外探索起步,使學生逐步適應香港環境,后向外輻射。課程內容實施方案包括研學任務、地理實踐力目標以及設計意圖等,如表1所示。

表1 研學旅行實施方案
3.課程評價設計
本次研學基于營地周邊探索和戶外定向任務,根據每日的研學地點,選擇不同的學科素養進行過程性評價。研學包括圖標繪制、圖文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及鄉土地理考察等內容。基于以上研學內容,本文設計了針對觀測能力、調查與考察、實踐意識與態度的PTA量表評價體系,如表2所示。根據PTA量表各要素的水平要點及權重,綜合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得分,可得出學生的綜合課程得分,為后期進一步完善研學旅行課程提供客觀依據。

表2 地理實踐力PTA量表

(續上表)
1.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與傳統的講授式課程不同,基于營地式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感。研學的設計、實施計劃以及總結評價,學生均參與其中,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個體和主體的成長。
2.調動多學科知識的實際運用
從課程的設計到研學的實踐,需要結合政治、地理、歷史、語文、英語、生物、藝術等多學科知識,探究香港的自然與人文問題,實現跨主題式學習。把多學科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情景中,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展。
3.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培育
地理考察是培育地理實踐力的一項重要內容。此次戶外營地研學依托戶外環境,使學生對真實情境中的自然環境進行考察和觀測,對學生從多種地理視角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都有促進作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信息處理能力,并顯著提高其地理實踐力。
4.提升親子關系協調能力
該項目有部分家長作為志愿者參與其中,家長在課程設計及陪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并把一些生活經驗傳授給學生。研學旅行不僅能夠傳遞知識,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青春期的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