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琰
(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指出戶外活動的3種類型,即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連續性(社會性)活動,對于幼兒來說,必要性活動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性活動,而更多行為是自發性與連續性(社會性)活動[1]。這類行為的發生,先決條件便是相聚在同一空間。因此,幼兒園的空間需要注重豐富的建筑形態與空間序列,要打破過去封閉與單一的空間形式,進而轉變為開放與交流的多層級模式,創造具有相聚性的空間,并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的勇氣。
環境分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環繞生物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基地場所具備的自然風貌。人文環境是指其所在場地的地域特征,其地域文化的傳承能夠讓幼兒形成具有歸屬感的空間感知與文化認知。
2.1.1 元素提取,相形運用
融入人文環境最直觀地體現表現在對傳統建筑材質與元素的提取,這些元素可以直接運用在建筑設計中,形成現代建筑與傳統元素的碰撞,在對比與沖突中,實現古與今深切交談。
2.1.2 空間提取,抽象轉化
提取地域建筑的空間特征,是對地域文化三維空間特征的表達與運用。
(1)空間整合運用
空間整合運用是對空間特征提取之后,完整地運用在空間特征中。對傳統空間的復制,能夠形象地體現地域建筑的人文特征。
(2)空間提取轉化
傳統人文環境中的空間形態是一定的,經過轉化與演變,發散性地運用在幼兒園設計中。同時能夠進行空間的再創造,形成更為豐富的空間形態。
(3)空間抽象隱喻
這種方法超越了對地域文化相形的感知,是一種精神與氣韻層面上的體悟。隱喻象征的手法要求形象與所代表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的內在因緣與本質因素。
幼兒班級空間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間,基本的教學活動都發生在這個區域,主要由活動區域、休息區域、服務區域3種功能類別組合而成,其中活動區域為活動室,休息區域為臥室,服務區域為盥洗室、衛生間、衣帽間、儲藏間、備餐間等。
班級空間的總體布局中需要注意各個功能空間之間的聯系以及采光和通風的要求,備餐間需要具有消毒與清洗的功能。班級空間中活動室、臥室有日照要求,衛生間有自然通風要求,布局的基本形態可以分為平面與立體3種方式。
2.2.1 平面布局方式
即班級空間在同一層,其中衛生間位置的變化,形成了3種不同的基本布局方式。
2.2.2 立體布局方式
即活動室與臥室不在同一種標高平面內。立體的布局方式更加明確界定了動與靜的空間屬性。立體布局的處理方法有2種,夾層與分層。立體的布局方式豐富了班級空間,但是在幼兒的行為方式中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
2.2.3 開放布局方式
開放式布局方式是將幼兒活動班級打散,同一個年齡段或者跨年齡段的幼兒組織在一個活動單元內,他們具有共享的教育空間與游戲設施,休息空間圍繞中心的活動室布局,因此幼兒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的交流,更加靈活地選擇屬于自己的游戲方式。
啟蒙培養空間分為興趣教室與創新培養教室2個部分。
2.3.1 興趣教室
興趣教室是培養幼兒多方面認知能力的主要場所,不同類型的功能對于空間的需求不同,興趣教室在整體布局中與班級教室和公共空間的聯系最為密切。興趣教室的空間大小與教學內容及使用人數息息相關。在幼兒園中,由于幼兒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為便于管理與教學,通常興趣教室為分班教學。在對其進行空間容納量的分析時,分為3類空間,即分班興趣教室、合班興趣教室、音體教室(以上3種類型班級均以一個班級30人,9班幼兒園為例)。
興趣培養教室的內部空間布局根據不同的教學功能而定,方式也非常靈活。需要注意其中氣氛的營造,可以運用色彩、材質與教具的設計,創造能夠提升幼兒好奇心與關注力的培養教學空間。
2.3.2 創新培養教室
創新培養教室是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而設立的,例如種植體驗、愛心體驗(養育小動物)等,這些空間與室內外的公共空間的聯系非常密切,也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
公共空間分為室內與室外2個部分。室內公共空間需要布局具有節奏感的空間序列,公共空間形態和尺度的變化非常重要。同時在學前教育發展趨勢的引導下,也需要增加一定的功能。第一,公共空間是親子活動的行為發生聚點,并且幼兒放學時家長排隊需求直接影響到空間尺度。第二,公共空間若與展示空間相結合,則需適當放大并有序組織,避免擁擠而影響正常通行。
幼兒園的室內公共空間由門廳、走廊、游戲區、交通空間4個部分構成,組成完整的幼兒園室內公共空間體系。而通過對這3個部分空間特點的分析,可以將其分為二維與三維兩種不同維度的空間。其中二維包含走廊、游戲區,三維包含交通空間與門廳空間。設計方法中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可以形成多種組合與變化方式,同時提升四部分空間在視線、感知中的通達性。
2.4.1 排列重組
活動班級的錯落布局能夠自然地圍合出豐富公共空間形態,通過空間的局部放大,與走廊空間相連接,形成的空間序列。放大空間中較大的部分可以作為交流聚集行為發生的主要場所,同時兼有展示幼兒手工作品的功能;較小的部分可以作為幼兒自發的躲藏游戲空間,也是多種交流形態發生的區域。
同時不同的空間形態對于氣氛的營造具有不同的心理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六邊形、圓形的空間具有穩定包容的感覺,因此在公共空間中適合作為交流空間的主要載體;長方形、橢圓形的空間具有導向性;規則的圖形具有沖突感與靈活性。而交通空間作為幼兒園中立體空間感知的主要場所,其功能不僅僅在于疏散,而具有引導幼兒行為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將樓梯的位置與公共空間相配合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同時與自身的形態、尺度、色彩與材質相結合,形成具有交流功能的交通空間。
2.4.2 嵌套組合
在比較大的公共空間中嵌套小空間,形成形態上的變化。同時與顏色、大小、方向相結合,形成不同的包含組合空間。在這些空間中,可以與功能相結合,形成展示角、游戲角、親子空間、儲藏空間、閱覽空間等,增強空間的復合性。
同時嵌套空間在墻面上、圍合欄桿處也會形成公共交流空間,通過對界面的凹凸處理,形成半圍合的空間。在三維里利用垂直空間的延伸性,在不同高度形成局部出挑,例如平臺、盒子、繩網等形成立體空間中的嵌套模式。這樣的設計方法,能夠增強不同高度界面中視線的聯系,提升立體空間的趣味性。
2.4.3 空間滲透
空間的滲透性主要體現為視覺的可達性,而滿足這一條件所需要的空間則是具有連續性與通透性的開放空間。幼兒具有天生的好奇心理,需要看與被看的滲透空間,以滿足心理需求。
(1)二維空間。幼兒對于未知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因此在二維空間界面上進行滲透,能夠激發幼兒探索的心理。可以通過在墻體上開洞、半透明材質、穿插體塊、半封閉格柵等方式,增強空間的開放性,來引導幼兒通過視線尋找與發現,也能夠成為安全的游戲空間。同時空間滲透體現在與室外空間的聯系中。幼兒園庭院空間與室內公共空間的聯系,模糊室內外界面,將室外景觀空間引入室內,增強與自然的互動。
(2)三維空間。三維空間滲透有3種方式。第一種通過屋頂形式的變化,將空間在垂直方向進行伸展。第二種通過局部天井與交通空間的結合,在增加空間層次的基礎上達到多界面的可視性。第三種通過降低或者升高底界面的高度,降低后的空間增強空間延伸性,私密性增強;升高后的地界面成為視覺焦點,提升空間的向心性。這些手法,為空間探索提供多維體驗,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幼兒對三維空間的感知,幫助幼兒清晰地辨別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的空間方位。
2.4.4 元素引入
建筑中的設計元素可以分為形態元素與自然元素2種,他們在二維與三維空間中的利用方式是一致的。
其中形態元素在室內設計中非常常見,可以分為色彩、燈光、材質、形態,通過不同元素的穿插與對比,達到區分空間的目的,同時能夠提升可識別性,形成多層的空間體驗,增強幼兒對立體空間的感知。
而建筑中可以引入的自然元素是指能夠被視覺捕捉到的陽光、水體、植物、巖石等,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玻璃材質、具有編織紋理的格柵、透光的混凝土,都可以自然地將室外景致與室內公共空間融合在一起,激發幼兒勇于探索的心理。在所有的自然元素中,光影的變化是最靈動的,也最能引起幼兒注意[2]。對于光影的運用首先可以通過透光介質的紋理來體現,其次就是透明界面一側能夠形成光影的物體。光影隨著陽光高度的變化隨時改變形態,為幼兒觀察自然界提供了天然的學習場所。
室外空間是幼兒親近大自然的主要載體,首先圍合界面的形狀決定了室外活動場地的空間感知與平面布局風格。與室內公共空間的形態類似,曲線圍合界面能夠提供更強的向心力,同時包容圍合的空間關系能夠為幼兒提供安全感[3]。
在平面布局中,分為室外場地與灰空間2個部分。傳統幼兒室外活動場地多分為班級活動場地與器械活動場地2個部分。空間直白缺少變化,幼兒的交流方式也變得非常單一。因此,為保證幼兒的安全與舒適,宜使用軟質鋪地,同時要將室外場地分為開放空間、半私密空間與局部私密3種基本形態。同時加入功能分區,將分班活動場地、公共活動場地與綠植空間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可以加入種植體驗區域,增強幼兒對自然的感知能力。
武威榮華頤養園幼兒園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幼兒園所在的榮華頤養園,則是以養老為中心的大型社區,整體設計風格是汲取了武威人文風貌,運用青磚與坡屋頂,簡潔的體量關系表達傳統建筑文化,設計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設計效果
設計中首先采用了二維元素提取的方法,融合了武威傳統民居中的夯土墻及磚墻的立面元素,將其運用在幼兒園外觀與景觀設計中,營造古樸的建筑氛圍;其次使用了空間提取中簡化整合的方法,采用了武威傳統民居中的坡屋頂形態,并將其轉化為現代建筑語匯[4]。
空間設計中將興趣培養教室、活動班級與位于幼兒通連廊進行連接,并與位于幼兒園中心的公共活動空間相連,形成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空間關系。興趣教室與走廊的界面設計為透光界面,以U型玻璃與透光玻璃相結合的材質運用為主。這樣的設計方法將原本封閉的興趣教室解放出來,多界面地穿插在不同的功能空間之間形成滲透關系,使得開放性教育成為可能。同時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他們駐足并與興趣教室內的小伙伴進行交流。
與此同時,在建筑中心創造性地設計了幼兒公共活動的焦點,也是全園的軸線中心。首先通過帶有樹木的入口空間進入公共空間的起始門廳,其作為室內外界面的分割,被設計為一層空間,讓幼兒能夠在內外空間中舒適地過渡;接著空間突然放大,變成兩層的“樹樂園”游戲空間,與樹木一起巧妙靈動標示著幼兒園獨一無二的自然歸屬感,同時這個空間為幼兒在冬日提供了活動空間,如圖2所示。

圖2 公共空間設計
幼兒園的室外活動場地設計中[5],在滿足分班活動場地的基礎上,空間界定中使用平面與立體覆蓋的設計方法,通過彩色橡膠區分活動區域,同時綠植與局部櫸木板相結合的設計,將空間區分為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引導幼兒的多種交流行為,如圖3所示。

圖3 室外活動場地設計
幼兒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幼兒園中,因此,對于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的探索尤為重要。而學前教育開放式的發展趨勢下,國內很多已建成的幼兒園并不能提供教學所需的交往空間與認知空間。如何能夠在基于幼兒身心特征的基礎上考量空間,如何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心理與認知心理,如何能夠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如何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加安全與溫馨的環境氣氛,這些正是本研究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幼兒的健康成長關乎社會的良性發展,因此對于幼兒園空間設計的探索并不能止步于此,需要不斷總結與創新,從而為幼兒提供更舒適與豐富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