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基因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學中“基因”一詞。在景觀的研究中,將“基因”融入景觀研究當中,使景觀基因以景觀“遺傳”為基本單位來呈現,也就是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景觀基因和文化因素可以代代相傳。在繁殖、分化和遺傳過程中,這些基因可以使后代閱讀遺傳信息,通過文化因素發現共性和異性。通常,由于發育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同一基因會發生變化。最早是由劉沛林等人對中國傳統聚落的景觀基因進行分區并識別
,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緊接著更多的學者引入該理論來分析全國各地的村落和古鎮,如延邊、黑龍江、徽州、贛南等地。通過對其古鎮的識別,提取其地區景觀基因可以進一步了解古鎮與古鎮之間的異同。
運漕古鎮位于安徽省含山縣境內,它頂部連接漕湖,底部連接長江,被玉溪河和牛屯河環繞,水運發達。合肥、舒城、六安、廬江、武威、巢湖等地都要過漕湖,通過水進入長江。運漕便是第一個占領水路并進入河流的城鎮,客商無論是上行還是入江,運漕都是必經之地。
運漕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古鎮文化,而徽派文化對運漕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徽州介萬山之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瞻一。即豐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論歲饑也”地狹人稠的現實環境,徽州人放棄農耕
。因此徽商來到運漕,給運漕帶來了徽商文化。徽商文化在促進運漕的經濟、政治和觀念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運漕徽商文化的出現,不僅擴大了當地的購銷網絡,還提高了運漕的商業地位,同時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文化。
相傳夏禹“鑿東莞石梁過運河”治水時,古長江泥沙淤積高地,逐漸形成了“遼化洲”。運漕地區屬于“吳頭暮楚”,故稱運漕為“吳楚名區”,這四個字曾刻在原鎮西街的門圈上。當時的建筑無風格可言,整個古鎮依河而建,根據《輿地勝紀》和《古今地名大辭典》,運漕鎮始于東晉,原為漕運,明末清初改為運漕,沿用至今
。
運漕古鎮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繁榮時期。運漕曾號稱“小蕪湖”。第一次是在明清之后,中國商貿逐漸崛起,運漕古鎮的發展便迎來了最繁榮的時期。運漕的再次大繁榮是在清末明初,李鴻章家屬都在蕪湖經商發展,當時蕪湖米市極其繁榮,為清代四大米市第一,大部分商人將其家鄉的磚雕、木雕等徽派元素運用到運漕建筑當中,徽派建筑自然成為了運漕古鎮中的主流建筑。
4綜上所述,水資源問題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水資源的狀況關乎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正常進行。因此,我們應推動改革水權水價改革機制,積極分析水管理中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認真總結水管理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合理運用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成功經驗,加強水資源管理,以實現合理、長久的水資源利用。
運漕古鎮擁有千年的歷史文化,素有“小蕪湖”“水鄉澤國”的美譽
。運漕古鎮隨著時間的流逝,部分建筑目前也閑置了,但整個運漕古鎮目前已被列為省重點建設中心鎮之一。古鎮改造目前成為很多設計學者的研究方向,現在的運漕古鎮,是經過改造后的樣子。目前有大量學者運用景觀基因理論分析村落古鎮,對運漕古鎮的研究在知網上僅有20 篇論文。運漕古鎮目前保存著相對完整的肌理格局,村內現有傳統風貌建筑11 處、公園1處等歷史景觀,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文章結合古鎮景觀特性,首先對運漕古鎮文化景觀進行特征解構,將運漕古鎮的景觀基因類別解構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兩大類。顯性基因更多地體現在布局、建筑、裝飾特征上;隱性基因用于表達運漕古鎮的非物質文化景觀。景觀基因識別將兩類中的因子識別提取出來,最終建立了2 大類、4 大要素、10 項一級指標、23 項二級指標的運漕古鎮文化景觀基因識別指標體系(如表1)。

1)古民居。受皖南建筑的影響,古民居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古鎮上的傳統民居建筑,歷史源遠流長,充滿了地方特色,坡頂屋面,青瓦粉墻,馬頭墻高低錯落,房檐屋脊,挑廊排窗,還有精細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其特色是將居所與商鋪糅合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的歲月洗禮,很多建筑也經過了多次翻新,大部分建筑主體以磚、木、石為建筑原料,為兩開間、三開間的兩層小樓,其立面主要以馬頭墻、天井、門罩等構成。馬頭墻是形狀酷似馬頭的防火墻,運漕古鎮中大多以“鵲尾式”為主,墻面的主要材料是白灰,和諧統一,保留了過去“木樓、石路、青磚、小瓦、馬頭墻”的徽派魅力
。傳統民居建筑各進都開有天井,每兩進之間用天井相連,主要用于通風透光,傳統住宅建筑的每個入口都設有天井。每兩個入口由一個天井連接,天井主要用于通風和透光。天井的相應部分是一個收集雨水的水箱,當然,天井的設置也起到了裝飾和美化的作用。門罩是大門上的防雨罩屋檐,門罩既可以防止雨水流濺到大門和墻上,同時也是大門的一個標志(如圖1、圖2、圖3)。
運漕古鎮全鎮36 條大街、72 條小巷,街道布局呈“梳子”形街巷,稱為梳式布局。梳狀體布局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由于古鎮的河流水系和氏族文化。這樣的布局可以被吹進村莊的道路和庭院,隨著涼風進入河流或池塘,以緩解濕熱的天氣。河涌水網是最早決定古鎮的布局形態,運漕古鎮的建筑群集中布局,未圍繞河涌水系而建。古鎮中心有一塊荷花塘,以荷花塘為基點是一片公共區域,在河涌邊上植有各種風景林木和水埠,構成村落的公共活動場所。整個古鎮布局形成“建筑—道路—水域”或者“建筑—道路—建筑”的界面,深刻反映了古鎮和諧的生活環境。
3.1.2 建筑特征
運漕古鎮建筑主要以徽派建筑為主,從外觀特征上看,徽州建筑的整體顏色為黑白黃。運漕古鎮的建筑大體和徽派建筑一樣,但大部分歷史民居建筑只遺留下一小部分,古鎮中有非常多殘留的建筑,從外觀也可隱約看出其建筑特征,也有一部分后起建筑主要運用木制材料進行搭建。文章通過對運漕古鎮建筑進行分類,在構成上分為古民居、古祠堂和其他公共建筑。
3.1.1 環境布局特征



3.2.2 宗族文化特征


3.1.3 裝飾特征
運漕古鎮文化底蘊深厚。被稱為“小蕪湖”的運漕,其繁榮的經濟水平,給當地帶來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餐飲文化,同時當地的習俗繁多,其中的運漕“三節”及民間節會都獨具特色。運漕古鎮常年開展民俗文化活動,例如賽龍舟、舞龍燈、唱村戲等。

3.2.3 曲藝文化特征
5.資源弱化,是影響風險管理審計的根本因素。風險管理是內部審計的一項新內容、新領域,也是一種以集查錯防弊增加價值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這種綜合性決定了對內部審計人員復合型的高素質要求。但由于部分審計人員沒有經濟管理、法律事務等多元化的綜合知識,缺乏開展風險管理審計經驗指導,導致風險管理審計質量不高,成效不大。
在眾多徽派建筑內部布局相似的情況下,裝飾紋飾顯得尤為重要,徽派古建筑中在梁架上用料大,注重裝飾,雕刻的圖案能體現出宏偉、壯美。而運漕古鎮的梁架裝飾非常的簡潔,上面主要都是線條和淺浮雕,橫梁上的圖案只有輕微的云朵花紋,包括格窗上的裝飾,運漕古鎮通常以簡單的“十”字形和“田”字形格窗為主(如圖6)。
運漕古鎮的節令習俗也具有當地特色。春節期間,除夕之夜每家每戶都要守歲,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運漕守歲時長很短,只需要簡單地燒香即可,在初一晚上子時,都有朝拜儀式,不論是住在鎮里哪條街,都要朝拜,朝拜結束后,每家每戶每個商行都會掛上燈籠,給節氣增添喜氣。每年的端午節也是鎮上最熱鬧的時刻之一,賽龍舟的活動深受人們喜愛。
新型會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與之配套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方法。因此,先分析會計行業的需求,依據“產教融合”的特征以及本科高等院校的規范要求,建立并完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才能保證會計學實踐教學效果。
2)古祠堂。古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徽州有句古話“無祠無宗,無宗無祖”。運漕古鎮在經濟發達時期,修建了許多的祠堂。據考證,在上大街和北門街上曾經建有7 座之多的祠堂,但目前只保存了佘氏和徐氏兩座祠堂(如圖4、圖5)。其中,佘氏祠堂全長47 米、寬10 米,祠堂有三進2 個露臺院,坐東朝西,初進佘氏祠堂的不是一進而是二進。在二進中的柱礎上,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在墻壁上,能看到磚雕,其雕刻工藝十分精湛。另一個保留下來的徐氏祠堂是磚瓦平房,該祠堂原本為三進的結構,目前只有二進是完整的,一進和三進都遭到一定的破壞。運漕古鎮保留下來的兩個祠堂建筑都十分端莊、布局合理,反映了古代建筑技術的精湛。
兒童對成人圖畫書講讀有更傾向于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期待和訴求。在圖畫書閱讀中,兒童需要和成人一起經歷閱讀過程、喚起體驗、增進趣味,享受親密的情感氛圍及溝通交流的愉悅,分享彼此的發現和體會,共同探索共同發現,這些都構成和加深了兒童閱讀圖畫書的快樂體驗。圖畫書講讀這一方面的目的和價值需要我們加以重視,不僅是在家庭開展的幼兒親子閱讀中,而且在學齡兒童的教室里,呼應兒童閱讀心理、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也應確定為教師為學生講讀兒童圖畫書的出發點和重要目標。
本研究參照相關的改良技術規范文件,綜合膠東半島地區耕地的具體情況,選取pH值、有機質、有效磷(P2O5)、速效鉀(K2O)等 8種因子作為膠東半島地區耕地地力的限制性因素,并劃分各限制因子標準(表8),結合各因素統計分析結果(表5和表7),對膠東半島地區耕地地力等級的限制因素進行分析。
運漕古鎮的宗族社會是由宗祠連接起來的,其宗族文化來源于儒家思想,強化角色規范,注重自我修養等意識,傳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的“人倫家教”禮范
。運漕文化具有內容深厚、內涵深刻、結構完整等特征,它包含了明清時期社會生活、市民社會、經濟文化的基本信息,具有研究價值。
3.2.1 民俗文化特征
明末清初,運漕徽商常常引進徽劇班在鎮中演唱,自此,戲曲演唱開始延續下來,之后慢慢延伸出了運漕門歌,也叫“鑼鼓書”,唱腔與廬劇極其相似,最早是窮人無居所、無收入,便在胸前掛著一個鼓,配合著鑼敲打出“咚咚鏘”的節奏聲,同時唱著五字句、七字句。隨著乞討者越來越少,門歌也成為了農村晚會活動中的必要節目。隨著社會的變遷,門歌的演繹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但時至今日,門歌依舊活躍在古鎮。
運漕劃分為:西北、東河、上大、北后四大片。西北主要是以京劇為主,上大、北后則以廬劇為主。運漕中供戲曲演唱的地方也非常多,可以滿足各種不同團體的要求,例如:仙姑樓(原東河街道麻繩廠)、天主堂(運漕中學)、王氏祠堂(運漕幼兒園)、李府鹽倉、天成樓茶館(后改為運漕劇場)、萬年臺、男福音堂(運漕老派出所)、女福音堂(農具廠)、運漕文化館等。
景觀基因圖譜構建是對運漕古鎮景觀圖示化的過程。在前文文字性的特征分析下,通過圖示化識別構建運漕古鎮的景觀基因圖譜,結合前期分析可知,運漕古鎮的風貌是由古鎮的整體布局及主體建筑決定。因此,將運漕古鎮分為主體景觀基因和附著景觀基因兩個方面進行構建。主體基因主要為古鎮中的布局、街道、建筑(美人靠民居、佘氏祠堂、徐氏祠堂、李鴻章當鋪等)。表2為詳細的景觀基因圖示化表示。

古鎮的景觀風貌形成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結果,景觀基因的提取對我國古鎮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景觀基因理論與研究方法,可以清晰地了解運漕古鎮的景觀基因,識別其古鎮的景觀特征,構建出運漕古鎮景觀基因圖譜,有助于提高對傳統古鎮景觀的識別能力,為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古鎮提供新的思路。
2.3 并發癥與復發情況對比 改良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4%)低于傳統組(11.9%);傳統組的復發率為16.7%,改良組的復發率為4.8%,改良組低于傳統組;各組差異均顯著(P<0.05)。見表3。
[1]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等.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區劃及景觀基因識別要素研究[J].地理學報,2010,65(12):1496-1506.
[2]譚曉月.徽州古村落景觀基因形成肌理及識別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8,26(05):20-25.
[3]鄭宏.運漕古鎮歷史建筑風貌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1):233-234+236.
[4]陳代,李菲.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的保護研究——以運漕古鎮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12):76-79.
[5]陳代,李菲.運漕古鎮的保護與改造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04):72-75.
[6]王蘇宇,陳曉剛,林輝.徽州傳統村落景觀基因識別體系及其特征研究——以安徽宏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5):1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