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 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園階段是幼兒語言培養、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組織晨間誦讀活動,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聽讀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為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晨誦不是為了讓幼兒進行記憶力強化的訓練、要求幼兒掌握多少詩歌,而是為了讓幼兒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感受詩歌所傳達的美好情感。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晨,幼兒的精力最為充沛,教師引導幼兒晨誦,能讓幼兒以最佳的精神狀態開啟新的一天。
晨誦的內容是豐富的,包括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地方童謠等。筆者所在幼兒園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文件的要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精心選擇晨誦內容,以期創設內容詳實、可操作性強的晨誦課程。

江蘇省如皋市有很多地方特色文化,如長壽童謠、如皋山歌、如皋繞口令等,內容古樸簡遠,極富韻味。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當前大多數幼兒只會說普通話,沒能掌握家鄉的方言。為了更好地傳承地方特色文化,讓幼兒更多地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園選取了經典的如皋長壽歌謠,如長壽基礎篇、如皋美食篇、長壽經驗篇等,分序列讓幼兒誦讀。在“長壽基礎篇”中,教師可重點讓幼兒誦讀《如皋長壽原因十條》《如皋人長壽的“六要素”》《如皋人長壽的“基石”》等;在“如皋美食篇”中,教師可重點讓幼兒誦讀《如皋美食多》《如皋火腿有臘香》《如皋蘿卜賽雪梨》等;在“長壽經驗篇”中,教師可重點挑選《長壽并不難》《百歲不是夢》《常看三座山》等讓幼兒誦讀;在“飲食調養篇”中,教師可重點挑選《日節飲食長壽》《五味調和長壽》等讓幼兒誦讀;在“生活有序篇”中,教師可著重讓幼兒誦讀《清晨四宜長壽》《良好習慣長壽》《堅持“七要”長壽》等;在“心理健康篇”中,教師可著重讓幼兒誦讀《知足常樂延年》《心靜清閑養生》《奉獻愛心長壽》等。
如皋西南屬于高沙土地區,筆者帶領幼兒走訪高沙土地區,收集了高沙土地區的沙地童謠。古樸有趣的沙地童謠,激發了幼兒學習和探索沙地語言的濃厚興趣。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資源,讓幼兒了解家鄉民俗文化、家鄉特色,使幼兒明白如皋長壽與環境的關系,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重視保護如皋的人文景觀、民俗文化等。
當前,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城市幼兒生活、游戲的空間縮小,幼兒大多受到家長的溺愛,自我服務、自我判斷、自我決策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的生活,選擇一些朗朗上口、形象生動、易于吟誦和記憶的安全教育類兒歌,讓幼兒在誦讀過程中自然習得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比如,在交通安全方面,教師可選擇《不能闖紅燈》;在一日活動的安全方面,教師可以挑選《入園安全》《盥洗安全》《就寢安全》等;在求救方面,教師可選擇《如何打求救電話》,讓幼兒學會撥打119火警電話、110報警電話和120醫療急救電話等。
幼兒園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改造園所環境。我園因地制宜地建造了飼養角、種植角、戲水池、小木橋等,在晨誦活動中選擇了《大公雞》《小辣椒》《小木橋》《小魚兒》等,讓幼兒在誦讀過程中關注周圍動植物的變化,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同時,我園強調結合詩歌的特點滿足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在晨誦活動中,讓幼兒的每個細胞聽起來、誦起來、悟起來。
晨誦是教師與幼兒一起朗誦、一起經歷、一起體驗的旅程。在晨誦時,幼兒能夠放松身心,融入詩歌之中,體會詩歌中的歡樂、思念、奮進等情感。我園結合實際情況和幼兒特點,探索了開展晨誦活動的方法,以期強化幼兒對詩歌的感受,讓幼兒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
游戲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一種形式,對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戲活動能夠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教師應利用游戲引導幼兒進行誦讀,為幼兒創設相應情境,促使幼兒進一步體會詩歌情感。
教師可結合兒歌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如兒歌《打針》形象地再現了幼兒在醫院打針的情形。教師可讓一名幼兒扮演醫生,另一名幼兒扮演打針的“小朋友”,誦讀以下內容。
小朋友:“小小針管亮晶晶。”醫生:“針管里面藥水清。”醫生:“打針不哭真勇敢。”小朋友:“身體健康多高興。”
教師也可結合兒歌組織感官游戲。以《水果歌》為例,教師可讓幼兒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猜一猜不同的水果,通過感官辨別水果的不同質感、不同顏色、不同口味等。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誦讀以下內容。
問:“什么水果紅紅的?”
答:“蘋果蘋果紅紅的。”
問:“什么水果黃黃的?”
答:“香蕉香蕉黃黃的。”
問:“什么水果紫紫的?”
答:“葡萄葡萄紫紫的。”
問:“什么水果綠綠的?”
答:“西瓜西瓜綠綠的。”
教師還可結合童謠開展民間游戲。比如翻花繩的游戲,材料簡單,安全方便,幼兒可獨自進行游戲,也可與同伴共同游戲。翻花繩能夠增強幼兒手指的靈活性,發揮幼兒的想象力,使其產生一定的成就感。幼兒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一邊誦讀:“翻,翻,翻,翻繩兒,翻的花樣真逗人兒。你翻一個大雞爪,我翻面條一根根兒。”經典的民間童謠如《拉大鋸》《搖搖船》《排排坐》等都深受幼兒的喜愛,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為幼兒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音樂能夠讓幼兒學會感知與表達,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教師可在晨誦活動中加入適宜的音樂,比如誦讀《江南可采蓮》時播放古箏彈奏的《高山流水》選段,誦讀《靜夜詩》時播放用蕭演奏的《枉凝眉》片段,等等。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個別幼兒在朗誦詩歌時會存在拖拉個別字或聲調過低的現象。因此,除了在誦讀時選取合適的音樂以外,教師還要給詩歌編節奏譜,讓幼兒掌握詩歌的韻律。比如,“江南可采蓮”采用“二二一”的節奏誦讀,伴著輕快的節奏,幼兒能夠通過誦讀感受到江南人采蓮時的愉悅心情。教師還可以利用與詩歌相匹配的樂器,讓幼兒一邊誦讀,一邊敲擊樂器打節拍。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練習繞口令《扁擔和板凳》,為幼兒提供快板和圓舞板等,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速度進行誦讀。
此外,還有手工制作創意誦、融入情景表現誦、聯系實際白描誦、美詩美畫創編誦等。精彩紛呈的誦讀形式,讓教師和幼兒懷揣愉快的心情,開啟燦爛的時光,迎接新的希望與期待。
總之,教師應努力創新“晨誦”活動的開展形式,重視晨誦內容的選擇,扎根本土特色、傳承本土文化,注重安全教育,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引導幼兒關注環境變化、探索自然奧秘,幫助幼兒掌握誦讀技巧,讓幼兒在晨誦中收獲成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