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競業
(紫金縣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心,廣東 河源 517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展不斷加快,自然資源破壞問題逐漸凸顯,常見問題包括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因此政府部門對綠化工作重視度提升,同時開始植樹造林。但部分營造林工程質量不佳,且存在一系列管理問題,導致生態文明成效降低。植樹造林屬于長期工程,要想保障造林質量,相關技術人員需從育苗、土壤管理、科技等多方面進行整治,以優化營造林生存環境。因此林業工作者需分析營造林現狀,優化造林技術方案及管理方法,以保障林業穩定發展。
林木在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具有綠化環境、凈化空氣作用,因此需要增加樹木數量、擴大綠化面積,做好植樹造林工作。此外,建設營造林可在吸收空氣粉塵基礎上釋放氧氣,進而緩解溫室效應,改善自然環境,同時可減少霧霾、沙塵暴危害,為人們創建舒適生活環境。
在工業化飛速發展大背景下,人類不斷開采自然資源,過度砍伐樹木導致自然環境持續惡化,進而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甚至引發泥石流,影響城市發展。建設營造林能夠防風固沙,解決土地沙漠化問題,同時可涵養水土、預防水土流失,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開展營造林工程時,培育灌木、喬木、藤木、中藥材、果樹等多種林木,可增加當地經濟收益。因此,結合各地水土情況、自然環境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種植林木,可提升綠化覆蓋率、增加經濟收益,隨后利用林木獲取經濟效益擴張營造林工程,能夠實現高效循環。
樹木種植質量直接影響著營造林質量,栽種樹木后,若未落實營造林日常管理工作,可能會致樹木大量枯死,如澆水、防治病蟲、剪葉等基本管理工作。
營造林建設期間需進行科學規劃,保障營造林工程依照計劃推進。但部分營造林建設者對前期設計工作重視度不足,未根據實際情況植樹造林。因此開展營造林工作前,需先收集當地土壤、氣候等資料作為后期參考。若收集數據不符合實際,就會導致施工時出現偏差,造成經濟損失。此外,設計營造林時缺少實地考察數據支撐,即使按照設計圖紙施工,也無法取得預期建設效果。
目前我國部分營造林工作人員仍未掌握營造林建設專業知識,甚至不了解營造林建設作用,敷衍式完成日常管理工作,長此以往,可影響營造林建設質量,甚至加重樹木病蟲害,降低樹木成活率。
營造林生產期間技術管理極為重要,影響著各苗木的存活率。為提升營造林水平,管理者需科學應用營造林技術,并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
人工植樹造林屬于利國利民大計,為完成此大計,管理者需合理規劃。開展營造林工作前,管理者需先了解樹木生長規律及當地自然規律,不可憑經驗一概而論,否則會導致樹木成活率降低。此外,植樹造林期間,管理者還需分析當地生態環境,盡量選擇存活率高、經濟效益好的樹苗,并預判樹木成長趨勢,科學、合理地制定營造林規劃。營造林規劃項目包括樹木間距、樹木品種、灌溉條件、光照條件、生態共存、除蟲方式、土地利用率等,盡可能發揮土地價值。營造林建設期間,科學搭配種植樹木品種極為重要,應盡可能使花草、樹木間優勢互補、共生共存。
是否做好適地適樹種植是影響營造林成敗關鍵,也是提升營造林質量的重要條件,講究“天、地、樹”協調統一。因此營造林建設前需全面了解各地氣溫、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同時了解土壤、降水、植被情況。上述自然特征是經長期地理變化演變而成的,因此需結合上述因素選擇樹種。當前我國常用營造林技術包括播種造林、植樹造林、分殖造林等,其中植樹造林較為常用。植樹造林是指利用苗圃培養林木種,待樹苗成長后移栽到種植土地內,此方案具有造林要求低、適應力強等特征,適用于干旱區域、水土流失大區域種植中;分殖造林是指種植樹木枝、干、根等部位,具有技術簡單、存活率高、方便經濟等特征,但實際造林時,此技術種植操作難度較高,且對土地條件要求較高,導致應用受限;播種造林屬于簡單造林方案,是指將種子播種在特定區域內讓其自由生長,適合大面積種植,但此方案對造林區域地質條件要求較高,且發芽后需進行撫育幼苗管理,一旦出現意外,可致整個園林樹木損毀。除適地適樹造林外,管理者還需控制造林時間,盡量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造林,以規避陽光暴曬損傷。此外,栽種時還需避開雨季,以提升樹木成活率。總結而言,適地適樹造林技術要求如表1。

表1 適地適樹造林技術要求
整地可有效改善土壤條件,對土壤進行深耕、整地、施肥等處理,可提升土壤肥力,為林木生長奠定基礎。目前我國整地方式主要包括全面整地、局部整地等方式。全面整地是指翻啃造林點所有土地,適用于地勢平坦區域造林,通過耕翻林地土壤使土壤上雜草消失,進而為造林提供優質環境;局部整地是指翻墾部分土壤,主要包括塊狀整地、帶狀整地等方式。若造林條件較好,可同時開展整地、種植工作;若造林條件不佳,需在栽種前1-2 月開始整地,以改善土壤狀態。
造林前需結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科學選擇適宜植株,建議選擇本土樹種,以降低樹木對環境不適應性。此外,選擇植株時,盡量選擇無病蟲害、根系發達、種苗粗壯的優質植株,以提升栽種成活率。一般而言,營造林建設多在春季進行,受植株種類多樣影響,需結合各樹種生態習性、當地氣候條件對樹種進行栽培,但注意營林時間盡量不要超過3 個月,以提升營林成活率。此外,栽培樹木時,盡量選擇雨后晴天或陰雨天,以保障土壤水分適中,若遇到大雨、結冰或霜凍情況,不宜栽培。栽種前需對苗木進行修根修枝處理,以維持苗根浸水,規避運輸期間根系缺水損傷苗木。為保護苗木根系,還可采取泥漿包裹法處理,同時在泥漿內添加適量促根劑、磷肥、苗根劑等,以維持根系營養供應。
想要提升造林質量需做好育苗工作,從選苗、搭配樹種、確定栽種距離、培育樹苗等多方面開展工作,經科學育苗改善生物基因,提升樹木成活率。植樹造林期間,樹苗質量直接影響著整體造林質量,因此培育優質樹苗極為重要。想要提升樹苗培育質量,首先要選取適宜的育苗基地,盡量選擇土壤肥沃、布局合理區域;其次對樹苗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熟知樹木生長規律;再次需引入科學育苗技術,以提升整體育苗質量。可見提升育苗基地科技水平是培養優質樹苗的基礎,通過提升樹苗質量能夠提升樹苗成活率。植樹造林所需樹苗并非單一樹種,因此需結合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差異培育樹木,以保障各類型樹木符合自然生長環境。但要注意,培育樹苗技術需進行創新,需在吸取傳統培育技術、培育經驗同時,打破思想束縛進行突破、創新。如育苗基地可革新傳統育苗方式,轉用營養液、營養缽育苗,將樹木種子放在營養液里,通過人工調節溫度、光照度提升種子發芽率。此外,相關技術人員還可通過生物基因工程轉變樹種基因,以提升樹種抗寒性、抗蟲性、抗旱性。經調研可知,城市綠化發展期間,本地樹苗數量無法滿足綠化需求,需積極引入綠化樹苗,但引入樹苗可能無法適應當地生長環境。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增加育苗基地數量、擴張育苗基地規模方式解決,以培育出更多高質量樹苗。
營造林建設期間常選用穴植方案栽植,栽培前挖好坑穴,常規坑穴深度在40cm 左右,但栽植根系發達樹苗時可適當加深,但最深不可超過50cm。此外,營造林生產密度需控制在150-180 株/667m2間,植株間距控制在1.8-2m 間。實際栽培期間,保障苗木端正、根系水平舒展,若苗木歪斜,可采取其他輔助措施扶正、固定苗木,待苗木生長穩定、根系發達后再拆除相應設施。此外,栽培多在春季進行,風力過大,會損傷幼苗,因此需在周圍搭建護欄,以保障根部牢固,避免根部被吹干或吹斷。完成栽培后及時對根部進行澆水,并做好護苗護根工作。
依據我國春種秋收理念種植,需在春季進行植樹造林。但實際造林期間,受造林區域氣候條件較惡劣影響,春季風大,因此春季造林可能影響造林速度。大量試驗證實,夏季雨水充足,在夏季造林方案也可行。部分存活率高、生命力旺盛樹木即使不在春季植苗,也可茁壯成長。因此造林工作人員需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革種植計劃,以突破種植時間限制,科學、合理的完成造林工作。
想要提升營造林質量,除掌控關鍵技術外,還需加強管理,保障營造林外部條件提升,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
為提升營造林管控質量,需創建專門管理機構。過往營造林管理期間,管理水平有限,與未設專業門管理部門、各部門職責不清有關,且各管理部門之間存在互相推諉問題。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后,可強化其管理意識、明確其管理職責。此外,營造林管理工作均由工作人員完成,若工作人員技術水平欠缺,則無法高質量完成管理工作,進而降低其管理水平,因此提升工作人員管理技術水平極為重要。
在成立專業管理機構基礎上,為督促工作人員更好的完成造林管理工作,還需完善高效監管機制。林業部門需完善監管措施,并在實際管理期間依據相關方案嚴格執行。此外,林業部門還可通過不定期抽查方式,檢驗管理措施推進情況,進而督促管理者高效完成造林管理工作。同時林業部門還需完善獎懲制度,將管理職責落實到個人,獎勵管理工作完成優秀者、懲罰管理工作完成不佳者。
提升造林工人專業技能對提升造林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部分植樹造林員工技術水平低下,以自身經驗完成造林管理工作,無專業技術做基礎,導致實際開展造林管理工作時仍存在諸多問題,進而降低造林質量。因此,管理者需加強造林工人技術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進而增強造林質量。
林業部門想要提升造林質量,需增加造林管理資金投入,解決當前造林經費缺少的問題。此外,想要提升營造林質量,需堅持科技興林道路,增加科技資金投入,同時加大造林研究力度及優質樹木開發力度,不斷研發生根粉、營養液、蒸騰抑制劑等,以提升苗木成活率,增加營造林技術含量。
綜上所述,營造林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平衡,且對林業經濟產業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植樹造林管理中,相關人員需重視造林管理工作,依據相關技術標準科學運用造林技術及管理方案,以提升造林質量。當前我國造林建設中,要想加強造林生產管理質量、提升苗木成活率,需科學分析造林技術,明確造林方案,同時加強工作人員培訓,使其認識到造林重要性。此外,林業部門還需成立專業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并加大技術研發資金投入,以提升造林管理科技水平,滿足現代林業發展需求。同時林業部門還需合理規劃造林面積,科學選擇苗木,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使造林管理工作貫穿森林經營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