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云,王 玲,金 劍
萍鄉市贛西醫院,江西 萍鄉 337016
股骨頸骨折常發于老年人群,且發病率較高,約占全部骨折的3.58%。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其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式,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常用的術式。雖然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確切,但它作為大型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易引起患者強烈的應激反應,加之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抵抗力較差,術后發生并發癥風險較高[2]。以往傳統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生理及心理需要,而加速康復外科是微創外科領域的一個延伸,它通過優化圍術期各項護理措施,減輕患者創傷應激,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為目標[3]。基于此,本研究就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展開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萍鄉市贛西醫院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69.14±3.26)歲;Garden分型Ⅰ型6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11例;合并高血壓7例,糖尿病5例;手術時間55~110 min,平均手術時間(72.67±12.31)min;術中出血量197~320 mL,平均術中出血量(242.68±35.41)mL。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8.94±3.47)歲;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12例;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6例;手術時間50~118 min,平均手術時間(74.15±14.20)min;術中出血量188~313 mL,平均術中出血量(245.05±33.28)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接受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3)年齡≥60歲。(4)傷前可獨立行走。(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多發性、陳舊性骨折。(2)嚴重骨質疏松癥。(3)心血管、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4)精神疾病,認知障礙。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醫護人員術前常規訪視,將手術方式、流程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術前晚給予500 mL生理鹽水灌腸;術前常規導尿;控制手術室溫度適宜,術中輸液、沖洗液與室溫相同,切口內置引流管;術后麻醉清醒后6 h給予流質飲食,導尿管、引流管2~3 d拔除;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術后自愿活動,拆線后或家屬要求可出院。
觀察組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1)術前評估。采用美國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標準,評估患者手術、麻醉風險。合并糖尿病者,術前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合并高血壓者,控制術前血壓<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臟疾病者,心內科、麻醉科醫師會診評估其手術耐受度。(2)術前宣教。責任護士利用股骨頸骨折健康宣傳手冊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相關護理視頻,快速講解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目的、主要內容、優勢等,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安撫,建立醫護患信任關系。(3)飲食管理。術前6 h可進低脂非固體食物,術前2 h禁水,口服5%葡萄糖或糖水250 mL,不予常規灌腸;術后2 h飲用20~30 mL溫開水,無不適后4 h可進流食,術后第1 d可恢復正常飲食,對術后進食不足或大出血患者,口服琥珀酸亞鐵片,嚴重者靜脈輸入血白蛋白。(4)術中護理。控制室溫為24~26℃,術中輸液、沖洗液、血制品加溫至36~38℃,使用保溫毯,減少患者皮膚暴露;限制術中輸液量,晶體液與膠體液比值1∶1。(5)鎮痛措施。術前采取超前鎮痛,術后根據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盡早使用鎮痛藥物,結合音樂療法、深呼吸放松、聊天等方式轉移疼痛注意力。(6)管道管理。麻醉后導尿,術后1 d內拔除尿管和引流管。(7)康復鍛煉。術后盡早協助患者主被動活動,定時按摩四肢,患者穿防旋鞋保持術肢外展;術后1~3 d指導患者雙踝關節屈伸訓練、上肢拉伸訓練、臀部抬高訓練等;術后3~5 d,床頭抬高30~45°,指導患者關節活動、術側屈髖屈膝訓練、術側肢體外展訓練等;床頭抬高90°后無不適情況可協助患者床旁坐、站立練習,在護士或家屬攙扶下行走。
(1)術后疼痛。術后第3 d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疼痛程度,疼痛賦值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極度疼痛。(2)髖關節功能。術前、術后3個月于門診應用髖關節Harris評分進行評估[6],包括關節疼痛(44分)、關節功能(47分)、關節活動度(5分)、畸形(4分)4個維度,分值越高,髖關節功能越佳。(3)生活自理能力。術前、術后3個月于門診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BI)[7]進行評估,包含上下樓、洗漱、穿衣、上廁所等方面,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至出院前并發癥發生情況。(5)護理滿意度。出院前,向兩組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評價量表[8],進行匿名填寫,量表包含護患溝通、健康教育、護理技術等方面,共25個條目,總分25~100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84,根據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1~79分)和不滿意(25~60分)3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第3 d疼痛程度情況
兩組患者術前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各維度評分均較術前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髖關節Harris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髖關節Harri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關節疼痛術前16.78±4.41 15.13±5.22 1.508 0.136術后3個月29.29±5.73a 34.42±6.35a 3.746 0關節功能術前12.96±3.82 13.21±4.36 0.269 0.788術后3個月30.02±5.45a 36.98±5.18a 5.781 0關節活動度術前1.30±0.41 1.22±0.58 0.703 0.484術后3個月3.10±0.53a 4.12±0.36a 9.942 0畸形術前1.14±0.46 1.08±0.37 0.635 0.528術后3個月2.93±0.60a 3.48±0.25a 5.284 0
兩組患者術前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BI評分均較術前提升,且觀察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BI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BI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11.262 13.562術前46.93±6.47 47.30±6.62 0.250 0.804術后3個月66.28±8.56 74.33±10.54 3.702 0 P值00 t值P值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主要由意外傷導致,因此,患者希望術后盡早回歸正常生活及社會活動,但此類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期較長,難以達到患者預期效果。同時,骨科手術患者因長時間禁食水、麻醉等刺激,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具有一定難度[9]。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通過優化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一系列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中各維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提示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可減輕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感,并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滿意度。漆紅等[10]研究對350例髖關節置換患者隨機分組,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加速康復外科(ERAS)護理,結果顯示,ERAS組Harris評分高于常規組。劉媛媛等[11]通過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采取快速康復外科和常規護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2周疼痛程度均較術后1 d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上述研究結果均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分析其原因在于相較于傳統護理,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加強了術前評估和心理干預。快速、準確的術前評估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全面的患者信息,從而通過各學科會診制定術前干預措施,針對患者疾病與健康狀況有效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有效的術前宣教及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術前心理狀況,使患者自主配合手術及護理,從而安全度過圍術期。飲食管理是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縮短傳統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時間,術前2 h給予患者能量補充,可降低其生理應激反應;不予常規灌腸可避免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盡早進食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增強抵抗力,從而加速術后康復[12]。術后盡早拔除導尿管和引流管,可減少因管道細菌感染引起的并發癥,且拔除管道后,患者活動范圍不受限制,便于早期下床活動,盡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中采用超前鎮痛和多模式聯合鎮痛措施,促進早期進食、活動及關節功能恢復,而早期康復鍛煉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關鍵,鎮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康復鍛煉效果,進而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取得患者信任與滿意。
綜上所述,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