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濤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會直接影響其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是高等教育優質發展的推動因素之一[1]。在雙減政策和高考制度變革等影響下,高職院校教育從業者需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職業教育的使命,積極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最終提高其實踐能力。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高等人才必不可少,而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可以健全學生的人格,使其終身受益。基于此,該研究詳述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體系。
職業內涵與職業性質決定職業行為,從業者在特定規則指導下,利用所學技術或是方法完成特定目標的職業活動即為職業行為,其具有社會性特點。不同職業人員所遵守的職業規范不同,所有的職業行為規范都是在管理發展或是技術進步的基礎上衍生的[2]。職業行為規范包括職業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工作技術、原理、環境和技術標準等,同時涵蓋工作關系。將以上要求進行匯總和整理后形成明確的規章制度、規則標準、方法和程序,即職業行為與理論規范。職業行為規范的組成部分有職業行為道德規范、行為習慣規范、法律規范與技術規范,四者間相互制約和滲透。
職業行為習慣是在長時間的職業活動中所總結出的慣例與做法,可適用于同類職業從業者,在技術內涵的優化與認可度提高等作用下,職業行為習慣可以發展為職業行為技術規范;若其得到立法認可,則發展為法律規范;行為習慣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并積極倡導使用則發展為道德規范[3]。高職院校學生多遵循一般行為規范,即在生活、學習中被認可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在此基礎上可以養成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提高其職業專項能力。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教育期間需要觀察并整理學生的專業、社會實踐和日常管理行為習慣。剖析以上行為習慣養成的特定規律,針對性構建職業行為習慣養成體系,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整合職業行為規范以及學生長期堅持的一般行為規范,提高職業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職業行為習慣的管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其習慣養成。多數高職院校教師高度重視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操作的課堂講解或實踐練習,在教學目標中并未納入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此外,高職院校對教師執教能力的評估主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績效考核內容包括內務衛生、課堂紀律和學生安全等層面,未發揮教師的思想引領作用,更無主題鮮明和獨具特色的道德實踐與主題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對職業行為習慣的忽略使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意識缺乏,難以提升其主動學習能力。部分學生缺少道德鞭策,可能存在不健康的職業行為習慣,或難以有效處理人際關系,長此以往容易誘發學生的心理問題。此外,高職院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存有嚴重偏差,認為學生已近成年,行為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范疇,無需再進行職業行為習慣教育。
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教師不僅是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播者,還是學生靈魂塑造的工程師,師德師風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人格與品質。因此,教師需要做到教書、育人的和諧統一,通過言傳身教等形式樹立榜樣作用,實現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教育深層目標。但是現階段部分教師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任務是知識傳授,學生管理工作應由班主任與學生干部負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遲到、曠課與玩手機等不良現象選擇無視態度,這不利于學生的道德修養,也無法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個性與情感發育具有重要作用,且會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想品德。目前,部分家庭過度重視智育,將更多精力投入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上,以應對應試教育。并未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行為習慣進行全方位養成教育,使學生無法自主養成職業行為習慣。
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會被評價為“學習成績一般”“綜合素質一般”,這對于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系構建毫無益處。學生在消極評價的影響下會出現自卑心理,難以主動養成職業行為習慣。
職業行為習慣的培養體系基于社會需求展開,堅持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思路,以“德”為基礎,分析職業素養與職業行為習慣的組成要素,進而構建深層次的職業素養層次系統。同時,圍繞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與特點,清晰列出專業培養標準和職業素養培養目標,可以指導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在關注專業共性特征的基礎上發揮專業個性優勢,培養導向更為清晰。
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中,推進層次分別為知—情—意—行,將大學生的在校時間合理劃分為不同階段,以分階段形式開展職業認知教育,使顯性素養課程有效結合于隱性素養課程,使學生在建立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4]。同時要求學生在寒暑假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行業感知度,實現素養培養的全員參與性和全程貫穿性,可以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

圖1 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框架設計
顯性職業素養方面,首先,需要合理開設專業課程,建立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賽”“證”相融合的模式強化技能訓練,使學生可以在職業知識技能的學習中自主建立知識體系;其次,可以通過虛擬情境等途徑展示職業場景,使學生在真實化的場景中養成正向且科學的職業行為習慣。隱性職業素養方面,首先,需要開設擇業觀念、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人文素養教育或是美學教育等課程,協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價值觀[5];其次,可開展專題講座、雙創競賽和社團活動,以實踐活動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職業態度、職業意識與作風習慣。
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的培養基礎,可決定職業活動的實踐效果,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尤為關鍵。以旅游行業為主,結合行業發展現狀優化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培養體系可以推動行業長足發展。在培養體系構建過程中,深度分析職業素養的隱性與顯性素養培養方法,利用知—情—意—行推進體系構建,同時整合行為習慣養成、思維方式與觀念意識建立的構建思路,可以發揮學生的顯性職業素養優勢,認識到自身的隱性短板,進而科學化選擇就業方向,規劃職業發展。
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做到“顯性”與“隱性”課程并重,在設置專業課程的同時,需要設置隱性素養課程,同時在實踐平臺上開設畢業實習、第二課堂與專業見習等實踐性課程,使課程體系更為全面。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其中期末考試屬于常規評價方法,同時需要納入小組學習項目考核、課堂表現考核、個人學習項目考核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6]。
采取“賽”“證”相融合的培養機制,鼓勵學生考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比如:旅游專業學生可以考取營養師、茶藝師等資格證書,在學分審核期間,證書可以增加學生的學分。此外,可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如高職院校烹飪技能大賽、高職院校侍酒服務團隊比賽等。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可以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更先進的職業技能,進而起到以賽促學的比賽目的。職業場景的真實模擬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在職業教育中可以采取場景模擬與虛擬仿真等場景營造方法,以實訓實驗場所營造會展空間、酒店、景區開發和規劃公司等旅游行業相關的職業場景,要求學生在特定場景內規范著裝、言行舉止和服務行為,使學生真實感受到職業性質和工作內容。此外,高職院校應開展職業認知教育,使學生認識職業特點,可開展學術活動月、社團活動和雙創競賽等認知教育活動。具體體系構建方法,其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構建方法
高職院校內的實訓車間與課堂授課是比較常用的職業行為習慣訓練平臺。在管理活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督促其養成職業行為規范,如在實訓車間內可以講解緊急自救方法、用電安全注意事項和電器維修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此外,在職業行為中需要養成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如接點電話禮節與待人接物禮節等。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其多動腦多動手,培養其創新思維。課堂教學后可在課余時間開展多種活動,如主題班會和愛國演講等,使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接受教育。
校外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建立校企合作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操作流程,認知該專業的性質和工作范疇,培養其愛崗敬業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踐活動和校企合作實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其溝通能力,進而使其完成職業思維與職業行為等實踐任務[7]。
實踐證明,職業行為習慣養成可以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培養體系構建過程中,利用職業行為規范原理納入發達國家的課程開發思路與設計方法,采取模塊化項目管理方法,可以高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同時,需要結合職業行為習慣養成與綜合素質評價方法比較非試點和試點專業學生的職業思維、職業行為,利用職業測試和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電氣自動化以及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行為習慣明顯提升,用人單位的好評率較高。未來培養體系的構建過程可從電氣自動化等專業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體系中總結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總結適用于多個行業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方案,提高訓練的全面性和普遍性[8]。同時,需要根據專業特殊性合理調整執業行為習慣培養體系,在具體工作中推動職業行為習慣培養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和職業化發展。職業行為習慣培養體系可以改善高職院校學生的精神風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樹立正確的校園風氣,積極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而使其適應職業需求[9]。
在職業行為習慣培養體系中存在如下問題:學生個體差異性導致職業行為習慣培養效果參差不齊、職業行為規范不夠完善等,這需要在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期間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認知能力差異,采取分層次養成教育方法。同時,需要保證教育實踐性與指導性,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確定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重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進而提高其職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