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梅
(甘肅省環縣人民醫院,甘肅 環縣 745700)
自古以來,我國的主流養老是奉行“母慈子孝”、基于血緣和反哺關系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遷移,導致了家庭代際關系的變遷,進而改變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2],并在城市中形成了代際分居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居住模式[3]。在此背景下,孝文化的傳遞面臨著挑戰,代際交流減少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4],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5],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加嚴峻,傳統的養老模式也不再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6]。
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生產力迅速提升、教育環境改變、社會輿論引導及西方思潮的涌入等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于養老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養老觀念出現了轉變,對于養老方式的選擇也更加的多樣化[7-10]。由此以當代大學生的養老觀念為切入點,在對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進行綜合概括的同時,調查當代大學生的養老觀念及老年人對居住方式的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而更精準地為解決城市養老問題提出建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為減緩社會矛盾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的研究區為全國的大學院校,隨機抽取520個樣本,分屬不同的年級和性別及生源地。
根據問卷的信度分析結果顯示,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889,根據項刪除后的信度系數可以看出都是小于總體信度系數的,故不需要進行調整。且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889,其取值范圍在0~1之間,越接近于1,可靠性越高,相對來說信度比較好。
通過SPSS 22分析本次問卷效度,探索性因子的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見表1。KMO檢驗一種抽樣適合性檢驗,是對原始變量之間的簡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相對大小進行檢驗。巴特利特檢驗主要是用于檢驗數據的分布,以及各個變量間的獨立情況。根據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KMO檢驗的系數結果為0.923,其取值范圍在0~1之間,越接近1,問卷效度越好。根據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無限接近于0,拒絕原假設,所以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 KMO和巴特利特檢驗結果
根據表2 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口學變量的數據特征反映了本次被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其中均值代表了集中趨勢,標準差代表了波動情況。各變量的分布人數較為均衡,基本滿足抽樣調查的需求。

表2 描述統計分析
(1)被調查者中有90%以上的人都想過父母的養老問題:其中大部分人僅是思考過但沒有仔細地去了解,其余部分人了解過相關的養老信息,有8.46%的人沒有考慮過父母的養老問題(圖1a)。
(2)被調查者中接近51%的人期望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養老,近46%的人期望父母獨立居住養老,接近3%的人期望父母能夠在養老機構養老(圖1b)。

圖1 對父母養老問題的思考
(3)在所有的調查對象中,42.69 %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同父母有性格差異或代溝,從而導致在養老問題上有壓力;有36.35 %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養老問題上面對的最大壓力為贍養費用;有18.27 % 的大學生認為贍養父母會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圖2)。

圖2 養老壓力
(4)調查對象中44.23%的人期望與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他項的人數占比達到55.77%(圖3a),期望與父母住在一起的人數占比最高,達到了40%。多數人期望能夠周期性地看望父母,且看望父母頻率越高,相應的人數占比越高。12.88%的人期望在逢年過節時看望父母(圖3b),調查對象中56.92%的人期望未來房屋產權隸屬于父母,35.38 %的人期望未來房屋產權隸屬于自己或配偶,極少數人以租房的形式生活(圖3c)。
(5)調查對象中64.81%的人期望父母的生活服務由子女解決,有13.27%的人期望在未來可以聘請家政服務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有13.65%的人認為父母應當自行料理生活起居,有7.31%的人期望由養老機構為父母提供服務(圖3d)。

圖3 大學生對父母養老居住的期望
(6)調查對象中有35.60%的人認為父母應該支付自己的生活費用,33.00%的人認為子女應該支付父母的生活費用,認為政府應支付父母生活費用的人數占12.50%,認為非政府社會基金組織支付父母生活費用的人數占比最少,為7.20%,父母原所在單位應支付父母生活費用的人數占比接近11.70%(圖4)。

圖4 大學生對于父母養老費用的認知
在“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養老”選擇的影響因素中,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均認為贍養父母是傳統美德和父母與子女應臨近居住,大一和大二學生認為“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養老”更受現有朋友圈的影響(圖5)。
大一年級的調查發現,朋友圈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最高;大二、大三年級的調查發現,不喜歡生活被干涉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較大;大四及以上年級中的調查發現,生活習慣不同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較高。各年級學生均認為贍養父母是傳統美德(圖5)。

圖5 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養老的影響因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和思想碰撞對我國原有的養老模式產生了一定沖擊,本文通過調查當代大學生的養老觀念及老年人對居住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結論如下:
(1)被調查者中有90%以上的人思考過父母的養老問題,被調查者中接近51%的人期望父母依靠子女養老,近46%的人期望父母獨立養老,接近3 %的人期望父母能夠在養老機構養老。
(2)多數人期望能夠周期性地看望父母,少部分人期望在逢年過節時看望父母。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父母應該支付自己的生活費用,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子女應該支付父母的生活費用,其余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父母生活費用應該由政府、非政府社會基金組織和父母原所在單位承擔。
(3)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均認為贍養父母是傳統美德。大一年級認為朋友圈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最高;大二、大三年級認為不喜歡生活被干涉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較大;大四及以上年級認為生活習慣不同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程度較高。
(1)三方形成合力,優化養老環境。老年人贍養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民眾三方協同發力,目前我國居民養老模式可分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政府方面,可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政策傾斜,加強居民養老機構的覆蓋化程度,發展公立社會性居民養老福利院,發揮“兜底”作用,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社會方面,主要依托社區,整合多方資源,改善老年人醫護康養環境,定期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巡診醫療護理服務,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以解決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推進醫養結合;民眾方面,要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懷,多陪伴老年人,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以緩解其孤獨心理,同時,發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優化社會養老環境,使尊老養老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引導群體參與,發揮群體價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提出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推動部門、行業企業、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面向社會開放辦學。社區可發揮本土優勢,積極鼓勵本區退休教師或有技能的職工發揮余熱,同時依托周邊高校,開設老年大學,為社區群眾學習提供平臺;組織成立興趣班,激發老年人繼續學習的興趣。既豐富老年人的文化休閑生活,也為老年人參與社會和發揮余熱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更利于實現其群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