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的大格局,也是著眼于未來發展的戰略取向。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成為理論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圍繞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主題,從理論角度探討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機理,從政策層面分析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制度安排,從戰略視野梳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從前瞻維度作出文化與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走向判斷,探索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在MIDAS/GTS中,坡體的剪應變是反映坡體變形破壞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坡體變形破壞位置的主要依據.圖8、圖9分別為雙排樁支護前Ⅱ-Ⅱ剖面X、Y方向的剪應變云圖,圖10、圖11分別為采用雙排樁支護后Ⅱ-Ⅱ剖面X、Y方向的剪應變云圖.
本文從文化與經濟定義、文化與經濟關系、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等方面來扼要綜述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探索。
臺灣作家白先勇說:“如果要我選三篇‘五四’以來三十年間最杰出的短篇小說,我一定會選沈從文一篇,大概會選他那篇震撼人心的《生》。”
《大辭海》指出: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
。雷蒙·威廉斯也認為,在考古學與文化人類學里,“文化”或“一種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名詞,主要是指物質生產,而在歷史與文化研究當中主要是指“表意的”或“象征的體系”
。而關于經濟,《大辭海》定義為,經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
。因此,文化偏重精神領域,強調意識形態屬性;而經濟偏重物質領域,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本文闡釋的文化,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文闡釋的經濟,特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遵循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均有其運行機理。
2021年,我國總體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已實現良好開局。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為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和協同創新發展,需要進一步明晰方向、優化路徑,可采取做好戰略定位和規劃設計、推進區域協同和產業融合、加強區域治理和園區治理、凝聚文化認同和提升精神動力等政策措施,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筑,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適用于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也貫穿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辯證關系。從社會歷史進程觀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的表現。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具有相關性,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至關重要。
在對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與經濟關系認識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興起,學術界也在探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李海艦、王松回顧了經濟學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研究由分離論到融合論的發展過程,提出了文化引領經濟發展的觀點,認為只有樹立大文化觀才能形成大經濟觀,以及由小文化小經濟向大文化大經濟的轉變
。黃江華、莫遠明認為,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文化產業體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的載體和窗口。“十四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向產業集聚化、園區開放化、融合多元化和治理現代化等方向發展。促進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下一步的重要趨向
。
2.藝術范疇的毛筆書法作品。關于毛筆書法作品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是不用贅言的。古今名人字畫皆是書畫愛好者的賞析和收藏的寵兒,也是研究和發展東方藝術的不竭源泉。所謂藝術,即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形成和創造的成果,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質載體為中介,以豐富的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和審美情趣的審美形態。美術作品即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毛筆書法作為書法門類中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當然屬于美術作品。因此,從藝術范疇的角度來看,毛筆書法作品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是毋庸置疑的。
在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基礎上,一些學者還在探索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在2021年第四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發布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1)》,認為文化數字化發展形成了文化數據資產化、文化產業數字化和文化空間智能化“三化融合”的生態體系,具有突破文化產業困境、重組文化生產關系、重構生產流程、暢通跨產業通道、匹配新消費特征的價值
。梅兵認為,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為了在發展地域優勢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保護好旅游資源,從而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宋瑞認為,在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中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產業與事業、政府與市場、居民與游客等關系,并從體制機制、法規政策、產業統計、資金支持、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
。
除學術理論界在探索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外,政府部門也在政策配套上作出了探索。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文化部等部委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產發〔2014〕14號)《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產發〔2014〕28號),從文化創意設計、文化與金融、文化產業的角度提出融合發展。2019年,科技部等部委出臺《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國科發高〔2019〕280號),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北京、上海、廣西等地,出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十六章“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到2021年底,國家層面的“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規劃已陸續出臺,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發揮了政策規劃對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導向作用。
研究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需要把握其運行機理,并從戰略視野上來看待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依托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撐來謀求更好的發展。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矛盾理論、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理論等。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筑,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適用于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也貫穿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研究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一對最基本的理論關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盡管面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新的發展挑戰,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本質上沒有任何改變,因而其依然是指導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理論源泉。
2.矛盾論和辯證發展觀
馬克思的矛盾原理,是辯證法思想的核心。矛盾理論的肯綮在于是否承認矛盾的存在以及矛盾在聯系和發展中的根本因素。矛盾意味著對立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與經濟是對立統一關系。矛盾理論適用于文化與經濟關系。文化與經濟在融合發展進程中,無論是此消彼長,或者是同頻共振,都是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具有普遍性。辯證發展觀表明,發展是永恒的主題,世界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看待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問題上,要有辯證思維和發展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輕重緩急,在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中科學、理性、辯證認識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新場景。在塑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業態中,文化消費是重要取向,也貢獻了半壁江山。塑造消費新場景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融合、體驗,讓零售和文化產業以及服務業有機結合。要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加快向社交體驗、家庭消費、時尚消費、文化消費中心等轉變。以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為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既為科技產品注入文化內涵,又使文化資源獲得創造性轉化。沉浸式體驗以大量的技術集成、快速的內容更新、廣闊的市場應用,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前沿領域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版塊,新業態新場景也會不斷涌現,出現更多類似于北京全聚德、烏江榨菜、譚木匠、老干媽、印象大紅袍等知名文旅消費品品牌,比如遍布全國城市的譚木匠連鎖店,每年會在門店組織一些消費體驗活動,深受消費者和游客青睞。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使用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有助于患者的恢復及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理論。從新結構經濟角度來看,林毅夫教授認為,必須要按照各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同時必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這表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理論,在政策層面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市場與政府,分別代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市場與政府作為經濟調控手段,在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得益彰,無疑是最好最實用的調控手段。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更離不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讓市場更加有效有用,讓政府更加有為有位。因此,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必須在把握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規律和機理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一是不斷開展理論創新和地方差別化探索,尋求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最大公約數,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功用最大化,這就考量各級政府的施政智慧。二是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造規范有序的政策環境,打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效市場;同時加快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各級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
基于上述對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分析,可剖析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運行機理。
Research on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Yunnan Long-term Stand-by Units in the Situation of Power Reform LI Xiaozhen,WAN Tian,TAN Jieren(29)
1.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
一個穿西裝的印度店員上前招呼。店堂雖小,倒也高爽敞亮,只是雪洞似的光塌塌一無所有,靠里設著唯一的短短一只玻璃柜臺,陳列著一些“誕辰石”——按照生日月份,戴了運氣好的,黃石英之類的“半寶石”,紅藍寶石都是寶石粉制的。
1.文化強國戰略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需要在協同上下功夫。協同創新發展將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主旋律,這種協同與融合是一脈相承的。文化與經濟、科技、旅游融合發展,也同樣需要文化與經濟、科技、旅游協同發展,融合與協同,亦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即在創新支撐下,融合促協同,協同促融合,共同推動文化與經濟創新發展。協同涉及各區域、各行業、各領域,也可分為政策協同、體制機制協同、項目協同、平臺協同等。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其下一步就是堅持協同創新發展,在協同基礎上不斷加強創新,在創新驅動下進一步深化協同。
文化與經濟,既有融合發展的一面,也有分離或背離的一面。由于經濟的外部性,引致文化尤其是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其中經濟的負外部性對文化,尤其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甚大。因此,要增強對經濟活動的約束性,及時矯正市場失靈,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統一,從而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把握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運行機理,注重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考慮到其外部性,有利于正確認識文化與經濟的運行規律,更好地尊重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創造條件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一種整體視野的新型文化觀、文明觀。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其終極價值取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治理經驗對當代國際社會治理的重要貢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民族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語言和文字都得到了尊重與保存,一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和諧社會成為當代中國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價值層面的內涵深化,又能體現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將為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在于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文化作為上層建筑要發展,經濟基礎也要發展,二者高度正相關,融合發展體現了很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體現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向而行、相互促進的內在驅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政策層面優化營商環境,可發揮文化引領經濟作用,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浮選尾礦熔煉合金100 g,熔煉中還原劑配比為尾礦干基20%,真空度為102 Pa,溫度1 000~1 100 ℃,蒸餾45~90 min,浮選尾礦熔煉合金各組分分析結果見表3,試驗結果見表4。
文化強國戰略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和先導工程。進入第二個一百年的歷史長河,文化強國戰略持續推進。重塑世界文化格局,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強國任重道遠。文化強國戰略作為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的重要載體和戰略方向,深度影響各級黨委政府的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程度和效果,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施政智慧。要統籌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從戰略層面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將經濟影響力轉化為文化影響力,發揮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促進文化強國戰略走深走實。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寫入了黨的系列重要文獻。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目標。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文化強國目標,進一步闡釋了文化發展對于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價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體來說,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從文化建設角度作了分領域的全景式總結和呈現。這充分表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之一。
2.區域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健發展,實施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功不可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調整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目前有九個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從區域發展版塊看,有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個重大戰略;從經濟圈或城市群看,有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個重大戰略;從流域看,有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重大戰略。二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升為國家戰略,但還不是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在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布局下,長三角一體化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這個一體化包括文化與經濟融合、文化與旅游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等,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文化科技等一體化。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文化是靈魂,如長三角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灣區文化、粵商文化、嶺南文化,京津冀的京派文化、津門文化、燕趙文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巴渝文化、蜀文化等,在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高水平區域協作樣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文化認同與經濟發展正相關,即文化認同感越強,經濟越發達。
3.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通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是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替之際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是大手筆,也是大智慧。鄉村振興戰略將貫穿到“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甚至延續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明確有“三步走”的時間表。黨中央通過出臺《鄉村振興促進法》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成立鄉村振興局等系列頂層設計,全面實施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統籌和協調。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上,鄉村振興戰略將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大思路全面實施。其中,文化振興將五大振興有機地串聯起來,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將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基于前文的分析,低電壓SRAM測試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面向穩定性故障的DFT設計和基于March-Like算法的MBIST設計,本節在成熟的數字芯片設計環境中,進行低電壓SRAM測試電路的實現,并進行仿真與分析。
4.雙循環戰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就是實施雙循環戰略的重大部署之一。在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基礎上,2021年7月,國務院批準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5座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試點城市與首批國家中心城市名單高度吻合,從側面說明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試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雙循環戰略視野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消費資源集聚地,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也成為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進一步促進消費需求和拓展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
“十四五”時期,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成為主旋律,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文化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一體化趨勢加快形成,協同創新發展始終是主旋律,融合催生新業態新場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終極價值取向,這是其發展的基本走向。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進程中,文化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和增強。做好文化引領,就是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而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思想是行動的先聲,文化的先聲就是要發揮引領作用,以文化引領帶動思想引領、輿論引領、政策引領。在新時代,中央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點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必須得到強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指引不可或缺,就是需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并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助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一體化趨勢,指朝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競爭和相互依存方向發展的趨勢。總體上講,一體化趨勢貫穿到“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從世界經濟的發展來看,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從區域經濟的發展來看,加強區域合作是主流趨勢;從城市群的發展來看,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重要選項。《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指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綱領性文件,旨在發揮長三角的示范作用,帶動其他城市群、經濟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推進一體化發展,要堅持“一盤棋”,唱好“多城記”。一體化首先是經濟一體化,然后是文化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文化和旅游一體化、綠色生態一體化,等等。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促進一體化趨勢加快形成。反之,一體化趨勢加快形成,又深度影響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2.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外部機理
3.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理論
“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文化與經濟協同融合發展也面臨百年難遇的戰略機遇。特別是在文化強國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雙循環戰略驅動下,文化與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把握這輪戰略風口,發揮戰略支撐作用,文化與經濟融合將取得突破性進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發放調查問卷415份,回收有效問卷361份,有效回收率為86.99%,其中男生157人(43.49%),女生204人(56.51%)。
總而言之,改進政府檔案管理工作,能夠建立起一個信息化的政府檔案管理系統可以說是對辦公室工作效率提升的一條必經之路,同時也是信息技術發展下的一個必然要求。雖然現在政府的檔案管理工作已經逐步向著信息化邁進,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但是我們現在的政府檔案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弊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加強政府檔案信息化建設,確保政府管理檔案工作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當0
要做好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戰略規劃方面的頂層設計,從戰略、規劃、策劃等維度未雨綢繆、前瞻預判。
首先要明確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戰略定位。要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百年奮斗目標指引下,抓住新一輪重要戰略機遇期,結合“文化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一體化趨勢加快形成”“協同創新發展始終是主旋律”“融合催生新業態新場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終極價值取向”的走向判斷,明確文化與經濟融合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要在現有文化強國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雙循環戰略驅動下,特別要發揮文化的引領和先導作用,用好用活現行關于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國家政策,并將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層面成立高規格的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處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具體到開發區園區,也要根據國情、省情、市情,加強目標、戰略、定位研究,其核心是運用大數據,必須大力打造信息資源大數據平臺,優化云平臺功能,動態掌握面上情況,研判、前瞻、預警下一步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大趨勢。要堅持問題導向,摸清家底,查找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差距;學習其他地方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運行經驗,開展比較分析,明晰自己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要加強戰略定位,突出比較優勢和差異化,一園一策,構建戰略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正確、區域特色突出、產業支撐有力的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戰略體系。
ST8100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智能建筑系統。該軟件在實際應用中也更加成熟,可以保證安全監控系統的全面性和有效性。ST8100軟件主要采用集中分布式控制方式。內部系統是多層分布形式,每一層采用較成熟、先進的微處理技術,實現分布式處理、多任務操作等功能。在緊急情況下,它可以迅速作出反應,及時處理事件的發生,并發出警報。在整個軟件中采用了c/s網絡拓撲結構,也可以集成b/s結構。
3.科學性。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導視系統都是借鑒或照搬其他學校,對于自己學校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條件等因素考慮不多,出現的問題就有文字表達含義不符本地文化、路面樓體導視牌尺寸不協調、導視牌選材不適導致的天然損壞等。導視系統的設計是一個科學的過程,需要多方考慮。
其次,要編制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規劃。要立足高起點,突出發展示范、創新引領理念,在編制各類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規劃過程中注意運用比較研究、對標研究和第三方評估方法,要在綜合性的發展規劃中找準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地位,并在已出臺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規劃基礎上,編制《“十四五”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規劃》,并做好文化與旅游、科技、教育、金融等專項規劃的銜接,進一步發揮規劃對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導向作用。
最后,要做好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策劃。要結合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方面的戰略、規劃,在做好概念性規劃、實施方案等策劃的同時,也要做好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工程等方面的策劃,讓文化與經濟融合更好地落地、走深走實。特別是在文化產業領域,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桿,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必須有高規格、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的策劃支撐。做好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策劃,要強調個性和特色,突出差別化發展。目前一些開發區園區比較重視戰略和規劃,但仍然輕視策劃,導致戰略規劃落不了地,因此,高規格、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的策劃,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
促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必須從區域和產業兩個維度抓好協同和融合發展。
一是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發展區域經濟,離不開區域協調。區域經濟視野下,文化與經濟融合,文化產業將發揮引擎作用。文化產業,植根于經開區、高新區等開發區和文創產業園區。區域合作背景下,開發區和文創產業園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需要聯動發展,要引導技術、人才、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發揮疊加集聚效應,推動開發區和文創產業園區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創新驅動引領區。目前國內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在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上處于領先位置,對其他地方有示范和借鑒意義。在解決好體制機制的前提下,區域協同最重要的是產業協同,產業協同是區域協同的重要引擎。下一步,促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必須從產業協同上取得根本突破。
二是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產業融合。產業協同對區域協同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產業融合是關鍵。要進一步拓展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促進經濟文化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持續推進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游、文化與金融以及文化與新業態的融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釋放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消費;另一方面,深化文化與政產學研平臺和智庫機構的融合,在發展智庫產業中凸顯智力支撐和文化產業的獨特魅力。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產業融合,要推動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向規則制度型轉變,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強外貿外資外經聯動,引育一批特色突出、規模較大、外向度較高的優強企業,培育更多有競爭力的新型開放主體,大力發展品牌企業、品牌商品、品牌服務,建鏈補鏈強鏈,促進產業集聚,優化區域和產業布局,在深度融入雙循環中實現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以文旅產業為例,產城景融合成為一些地方打造的消費新業態和新場景,也是有產業支撐的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而根據文件精神,提出推進區域、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現代政府治理的重要選項。
一是加強區域治理。國家治理實質上是政府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治理的維度很多,與區域協同發展相對應,對發展區域經濟而言,政府治理就體現在區域治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需要加強區域治理。一方面,通過區域治理,加強區域協同,包括跨區域的協同;另一方面,通過區域的協同,加強區域治理。如國家層面成立高規格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九個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的推進和實施,實現對這些區域的有效治理。同時,通過創新驅動促進四個區域發展版塊、三個經濟圈或城市群、兩個流域內部協同發展,或者跨區域協同發展,從而也可有效加強區域治理,并探索區域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徑等。在區域協調發展上,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例,要在巴蜀兩地同宗同源、同根同脈的基礎上,推進成渝兩地文化與經濟、科技、教育、旅游等深度融合,走一條包容、競合、互惠、共贏的區域治理融合發展新路子。
二是加強園區治理。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通常在開發區園區集中體現。因此,對開發區園區而言,加強政府治理,就是加強園區治理。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現代技術,加強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園區治理,促進區域協同創新,推進“一窗式”政務服務工作,構建省域、市域、縣域、街鎮(園區)、社區(街區)一體化的智慧政務服務平臺和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建議各開發區園區要爭取向上級政府部門申請推進區域(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提高園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造更多的生產力,積累更多的社會財富。
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是需要有文化底蘊的,也是需要精氣神的。凝聚文化認同,增強精神動力,二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凝聚文化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通過教材、課程、培訓、宣講、競賽等形式,延續中華文脈,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創造條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提升國際影響力,彰顯中國國際形象,在全世界范圍內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推薦和展示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從而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通過文化認同,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增強精神動力,激勵全體國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這就需要我們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勇于擔當作為、增強發展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綿薄之力。具體而言,通過精神動力加持,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才更有生機和活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長遠角度觀瞻,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會持續到“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前景將十分可期。期待學術理論界、產業實務界和政府部門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不斷深化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科學把握其運行機理,深化改革試點,加強協同創新,助力文化與經濟融合,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1] 夏征農,陳至立.大辭海:文化、新聞出版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
[2] WILLIAMS 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91.
[3]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經濟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
[4] 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1-123.
[5] 李海艦,王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5-14+25.
[6] 黃江華,莫遠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改革創新與融合發展[J].出版廣角,2020(6):26-29.
[7] 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1)在南京發布[EB/OL].[2021-10-22].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11022/469489d718094fb0927f5c79269fb5d5/c.html
[8] 查建國,仝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8-19(002).
[9] 宋瑞.如何真正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24-35.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 花建.文化與科 技融合的新業態[EB/OL].[2020-12-04].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1204/c1013-31954620.html人民日報,2020-12-4(20).
[12]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