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皆有可能”掛在嘴邊的李寧,將生意拓展到了咖啡賽道。
近日,在北京等地的李寧專賣店,經常可以看到一手提著李寧購物袋,一手端著“寧咖啡”的消費者。今年年初,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請注冊了“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目前在北京、廣東、廈門等地部分李寧門店已經浮現“寧咖啡”的身影。
比起連鎖咖啡品牌,李寧在布局咖啡時具有門店優勢。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李寧擁有特許經銷商、直接經營零售、李寧YOUNG等銷售網點共計7112家。而目前國內咖啡品牌門店數量最高的瑞幸,截至今年上半年,其門店數量為7195家。一旦鋪開,李寧門店數量將超過5000多家門店的星巴克,緊追瑞幸。
品牌跨界做咖啡目的是吸引年輕消費者,打破固有的消費觀念。李寧在申請“寧咖啡”時也表示,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跨界推出咖啡品牌,這讓咖啡成為競爭異常激烈的紅海:中石油(旗下推出昆侖好客咖啡)、中石化(易捷咖啡)、同仁堂(知嘛健康咖啡)、故宮(角樓咖啡)、中國郵政(Post Coffee)、狗不理包子(高樂雅咖啡)、猿輔導(Grid Coffee)、和府撈面(和府一杯咖啡)等行業頭部企業均在布局咖啡領域。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為3817億元,預計2025年達1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大于20%。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表示,“咖啡是個時尚飲品,跨界賣咖啡就像是一劑‘藥引’,激發用戶的黏性,能在企業現有主營業務上做增量,但目前更多的是起到營銷作用,后續會不會實現盈利,并不是大多數品牌暫時要考慮的事情。”
近年來,李寧公司也在試圖提升增長速度,3年間李寧公司依托第一大股東非凡中國,先后收購了堡獅龍、鐵獅東尼和Clarks等三家高端品牌,一系列的動作未來能否為李寧帶來明顯的第二增長曲還需時間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