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希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的歷史長達491年;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故宮博物院,也已發展了近百年。其實在故宮博物院建立之前,紫禁城中就已經有博物館存在了。那么,一座皇家宮院是如何變為故宮博物院的,它里面又曾有過多少家公立博物館呢?
紫禁城不但是我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的精華,也是我國近代公立博物館事業夢開始的地方。1912年清帝退位后,紫禁城和其他清皇室的離宮別苑被一并收歸國有。其中以沈陽皇宮和承德避暑山莊所藏的文物眾多,同時又遠離北京,面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經由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動議,將兩處文物共23萬件分13批運抵北京故宮,同時籌辦一家國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用來進行文物的保管與展示。
為將這些文物妥善保管,民國政府動用了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20余萬元,在故宮咸安宮舊址上建起一座二層西洋式樓房—寶蘊樓,它是我國最早建成的大型專業文物庫房,也是故宮中唯一的民國建筑。
1914年10月10日,古物陳列所面向公眾正式開放,此時距清帝退位僅一年有余,籌建效率之高令人稱嘆。當時紫禁城的內廷為清室居住使用,外朝三大殿尚由民國政府把持而未交付古物陳列所,最初開放的展廳只有武英殿一處。但正可謂是“蓬門今始為君開”,畢竟為民眾一瞥昔日神秘的皇家宮院及內府收藏提供了契機。不同于1905年張騫個人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古物陳列所的建立是政府行為,它也成為我國第一家正式對公眾開放的公立博物館。

古物陳列所全圖
古物陳列所剛剛開放時,武英殿建筑改造工程尚未完全竣工,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細致地展陳布置,展廳中展品眾多卻顯得雜亂。以致魯迅于當年10月24日參觀后在日記中不無遺憾地記錄道:“下午與許仲南、季市游古物陳列所,殆如古董店耳。”至1926年10月,文華殿仿效武英殿進行了建筑改造,之后也被辟為陳列室向公眾開放。
相比文華殿和武英殿,前朝三大殿的開放則更具波折。在1916年之前,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將三大殿牢牢把持,擬將三殿分別更名為承運、體元、太極,并大肆修葺太和殿,準備進行登基典禮之用。但在舉國反對下,袁氏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去世。此后,三大殿才逐步移交給古物陳列所作為庫房存放古籍,同時也偶對外國貴賓開放,作為特殊活動的場所。瑞典駐華公使、日本貴族院議長、法國霞飛元帥等人都曾至此游覽。
直到1924年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后,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宮中物品,紫禁城全面開放已成定局,古物陳列所才以擴充收入為由向內務部呈報,提出將三大殿開放:“非另籌辦法擴充售券地點殊不足以增收入而資挹注,擬將向來不能陳列之重大物品分別在太和、中和、保和各殿布置陳列。謹規定三殿擴充售券及東西華門附售車輛入門券。”至此水到渠成,三大殿劃歸古物陳列所,正式對公眾開放。
經多年不懈努力,最終形成了以紫禁城外朝區域為場館,以沈陽、承德兩處清宮舊藏文物為主要展品的我國首家對公眾正式開放的公立博物館。此后,古物陳列所存在發展了三十余年,在中國博物館史和中國文化史上建立了顯著功績。
中國近代博物館開放的步伐一發而不可收。緊跟古物陳列所于紫禁城外朝區域全面開放的步伐,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也在紫禁城的內廷區域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了。
其實,古物陳列所保管展示的清宮文物并非皇室收藏的主體,紫禁城中的內府收藏依然相對完好地保留在遜清皇室手中。當時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一直在討論皇家宮院及皇室文物的全面開放,并正式向各方提出動議。國學大師王國維曾以“南書房行走”的名義供職溥儀小朝廷,負責景陽宮御書房的古籍整理工作。借此機緣,王國維了解到尚有大量珍貴文物及古籍檔案藏于深宮秘不示人。本著急公好義之心,他在1924年5月向溥儀呈上一件《籌建皇室博物館奏折》,建議“開放禁城離宮之一部為皇室博物館,而以內府所藏之古器、書畫陳列其中,使中外人民皆得觀覽”。時任內務府大臣的金梁也在奏折中提出:“擬將寶物清理后,即請設皇室博覽館,移置尊藏,任人觀覽,并約東西各國博物館借贈古物,聯絡辦理,中外一家,古物公有。”
然而,面對時代發展的大潮,遜清皇室無動于衷,民國政府也反應遲鈍,措施乏力。直到1924年11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掌控北京的直系軍閥垮臺,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紫禁城的全面開放才被正式提上日程。當時,為了防止各方勢力繼續覬覦紫禁城,故宮博物院的建立是非常倉促的。自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員會決議成立故宮博物院,到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僅有短短11天時間。而真正留給籌備、布展的時間則不足十日。
籌備工作緊張而高效。參與此事的那志良回憶:“時間如此倉促,實在是出于不得已的措施,一天不把這臨時機構變成永久機構,一天便會發生問題。可是籌備的人苦了。要成立多少個陳列室,每個陳列室的地點,都是先要騰空房間,把原有的東西,安置到妥當地方,打掃刷洗,安置陳列柜,然后到各宮去提取展覽的東西。提取的時候,要備提單,要算計需要數量,要看看是否贗品,提到之后,又要刷洗編目、寫展覽卡片,才能一一陳列起來。這是多么緊張的工作!”
以顧問身份參與籌展的吳瀛,在10月6日早晨才被告知故宮博物院即將開幕的消息,隨即受托赴齋宮調取書畫藏品布置展陳。當他趕到齋宮時發現,存放書畫的木箱鑰匙并未交付,于是臨時聘請鎖匠開鎖。打開畫箱選取文物時,又受限于殿內光線昏暗、人員擁擠,畫箱中的畫作也放置雜亂,幾經周折,終于在10月9日下午才選好文物并布置妥當。

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院儀式
盡管籌備工作倉促,但是經過同仁的不懈努力,盛大的開院慶典得以在乾清門準時舉辦。故宮博物院開放當日,北京城萬人空巷,故宮周邊堵車嚴重;觀眾進入故宮以后,同樣堵得水泄不通。作為“策展人”的吳瀛竟被人群堵在坤寧宮夾道兩個小時之久,等到達乾清門時,典禮已經結束了。從那一日起,世界上多了一家重量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這個名字也自此蜚聲海內外。
相比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而言,紫禁城中存在過的另一家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就并不那么廣為人知了。國立歷史博物館正是如今著名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
1912年,民國教育部在國子監籌設國立歷史博物館,計劃以“太學器皿”為主要展陳文物。1917年,因國子監位置稍偏,館舍狹隘,于是將紫禁城的端門和午門作為歷史博物館的新館址。這時,午門暫被古物陳列所占用,至此稍加修葺,以午門城樓和東西雁翅樓作為歷史博物館籌備陳列室,午門外東西朝房和端門城樓作為文物庫房,總計館舍150余間,文物5萬余件。
1926年10月10日,國立歷史博物館于午門正式對公眾開放。共開設了金玉、刻石、明清檔案、國子監文物、針灸銅人、兵器、刑器、冥器、考古發掘文物、國際紀念品等十個專題陳列,展出文物2000多件。到這時為止,一座紫禁城中有三家國立博物館:端門、午門是國立歷史博物館,外朝區域是古物陳列所,內廷區域是故宮博物院。這在世界博物館史上都是少有的盛況,煊赫一時、蔚為壯觀!

國立歷史博物館午門展廳
這之后,紫禁城命運多舛。在1928年的國府第74次會議上,常務委員經亨頤居然提議“廢除故宮博物院”,將紫禁城作為封建皇朝的“逆產”進行拍賣;1932年又發生了有“民國文物第一懸案”之稱的故宮盜寶案。這期間全賴業界同仁團結一心、勉力維持,故宮才度過了重重危機。此后又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戰亂時期,故宮的文物也歷經十余年波瀾壯闊的南遷與北返。在1948年,紫禁城的外朝、內廷兩相合并,古物陳列所正式并入故宮博物院,兩館文物也合二為一。
而故宮博物院的故事并沒有結束,新中國成立后,歷史博物館在1959年遷入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建館舍,并定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隨即將午門交還故宮博物院,這才又恢復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宮。

文物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