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其驤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做過一統政權或較大的地區性政權的都城的城市很多。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著《歷代宅京記》,其卷一、卷二總序引舉自伏羲至元代歷代首都、陪都凡46處,卷三至卷二十列為專篇者凡關中、洛陽、成都、鄴、建康、云中、晉陽、大名、開封、宋州、臨安、臨潢、幽州、遼陽、大定、會寧、開平十七處。這個名單一方面不限于首都,也包括了陪都;不單是信史時代,也包括了傳說時代;另一方面則僅局限于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一系列正統王朝的都城,而于先秦列國、五胡十六國、五代時期的十國等中原分裂時代大小政權,自匈奴、鮮卑以來至后金、準噶爾等各邊區民族政權的都城,多付闕如。所以既沒有包括清以前國史上全部古都,也未能提到這些古都的等差,哪幾個稱得上大古都。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學術界才有些論著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并列為“五大古都”;三十年代,又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此后六大古都即成為普遍流行的、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提法,一直沿襲到八十年代,如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還出版了《中國六大古都》一書。
我為什么要加上一個鄴,說成七大古都呢?這是因為鄴(包括商代的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不下于杭州。尤其是在公元六世紀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長安、洛陽相頡頏的。我們講歷史不能只講六世紀以后,所以不能不提它。通常之所以不提鄴,除了因為它作為首都距今已有1400年之久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其他六大首都至今還是著名的大城市,唯有鄴早已成了一片廢墟。但既然是講歷史,就不應該由于今天已經不存在這個城市,就不提它在歷史上曾經幾度作為統治華北廣大地區的首都。所以我認為講中國歷史上的首都,不能再沿襲通常所謂六大古都的說法,應該改提七大古都。
1988年8月在安陽市召開的中國古都學會年會上,通過了將半個世紀以來通行的六大古都的提法改為七大古都。只是也像豐、鎬、咸陽、漢唐長安總提為今地名西安一樣,殷、鄴也應改提今地名安陽。
都城是一個政權的政治中心,所以每一個古都應否列為“大古都”之一,主要得看以此城為都的政權疆域有多大,歷時有多久。以此為標準,衡量歷代古都,則無疑此七大古都所統治的地域最廣大,歷史最悠久。這七個古都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別,西安、北京、洛陽曾經連續幾個王朝長期作為統一政權的首都,應列第一等。南京、開封作為統一政權首都的時間較短,屬于第二等。安陽、杭州則僅做過較大的地區性政權的首都,屬于第三等。當然前面兩類城市也都或長或短做過大小地區政權的首都。
夏代和商人盤庚以前,都城經常遷移。文獻記載中禹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終夏一代曾遷都陽城(今河南登封)、陽翟(今河南禹州)、斟鄩(今河南鞏縣)等八次??脊虐l現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偃師二里頭遺址,都有是夏都的可能。商族自契至湯八易其居,自成湯滅夏至盤庚,遷都五次??梢娖鋾r還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自盤庚遷殷以后至周武王伐紂滅商,殷作為商都凡273年(后期約50年帝乙、帝辛常居離宮朝歌,今河南淇縣)。故周人稱商為殷,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商亡而殷夷為墟,后也稱其遺址為殷墟,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北小屯村及其周圍。
殷墟東北40里有六朝時的鄴都遺址,今屬河北臨漳縣界。鄴城相傳建于公元前七世紀春秋齊桓公時,前五世紀戰國初魏文侯曾在此建都。兩漢時為魏郡治,東漢末移冀州來治。190年袁紹領冀州牧,不久又兼并了并、青、幽三州,鄴城遂成為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統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繼承了袁紹的舊業而進一步統一了黃河流域。曹操自領冀州牧,繼而自署為丞相、封魏公、晉魏王。此后黃河流域名義上雖然還是漢朝,都城在許(河南許昌),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則在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鄴。“洛陽紙貴”的左思《三都賦》,即指蜀都成都、吳都建業和魏都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都洛陽,鄴才降為陪都之一。
十六國時從335年起至370年,北朝從534年起至577年,后趙、冉閔、前燕及東魏、北齊相繼都鄴,合計共78年。北周滅北齊,以鄴為相州、魏郡治所。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討楊堅失敗,堅焚毀鄴城,徙其民人及相州、魏郡、鄴縣于南45里的安陽城,改置芝靈縣于故址。590年復名鄴縣,至北宋時省入臨漳。這個千年名都,為楊堅所毀,至此竟然連做一個縣治的地位也維持不住了。鄴的故址今已成為一片廢墟,而城垣遺跡猶可辨認。有南北相連的二城:北城曹操因舊城增筑,東西7里,南北5里,北臨漳水。后世漳水南移,故址遂隔在北岸。南城筑于東魏初年,東西6里,南北8里余,在今漳河南岸。
鄴都被毀后三百四十余年,五代的唐、晉、漢三代又有所謂鄴都,是當時的陪都之一。這個鄴都已不是魏晉南北朝的舊鄴都,而是今大名縣東的唐魏州、宋大名府城。大名雖在古代鄴城之東約百五十里,其所以被稱為鄴都,當是由于它實際上是代替了鄴城成為河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
殷和鄴都是安陽的前身,安陽繼承殷和鄴成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東麓的都邑。所以追溯安陽的歷史,應該肯定它是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前六世紀中國史前期重要古都所在地之一。但殷都時的商朝、鄴都時的曹魏、后趙、前燕、東魏、北齊的疆域都只局限于中原,所以安陽在七大古都中的地位應列在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之后,居第六,列第三等。
七大古都之外,在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中列有專篇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大名、宋州(今河南商丘)、遼陽,都只做過陪都。成都只是幾個割據巴蜀政權的都城。遼初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波羅城),繼遷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大明城),所統境域大部分皆在塞外,內地僅“燕云十六州”。元世祖建都開平府僅有自1260年至1267年的八年。這些古都的重要性比之七大古都當然要差上一大截。唯有平城做了北魏前期都城自398年至493年達九十六年,上京會寧府做了金朝前期都城自1115年至1153年有三十八年,都統治過北半個中國數十年(平城自439年統一北方算起有五十五年,會寧自1126年滅北宋算起有二十七年),在建都史上地位應僅次于七大古都。但由于平城原是建立北魏的鮮卑拓跋部的根據地,會寧府原是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顏部的根據地,這兩處成為半個中國的首都,乃是邊區民族政權向中原擴張的結果,不是經過選擇決定的,終究是一種暫局,后來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北魏首都還是遷到了洛陽,金朝首都還是遷到了中都。所以這兩處也不能與七大古都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