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杰
上一講介紹了儒釋道的身心觀,這一講介紹儒釋道的形神觀。
自有人類以來,就對天地自然充滿了畏懼,對人自身也充滿了困惑:生命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人的日常活動又是如何進行的?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死之后會去哪里?會不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存在?人的語言動作又是靠什么來控制的?在這些問題的困擾之下,人逐漸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關系產生了好奇,并不斷試圖尋找答案。譬如,在中國哲學看來,人的肉體(形)是人的精神(神)的基礎,人的精神是依據肉體而存在的,儒釋道以及傳統醫學、氣功、太極拳等在這方面有重要的理論建樹和實踐經驗。如先秦哲學家荀子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命題,有了肉體,然后才有精神的存在。精神作用是通過肉體表現出來的,人一旦死亡,精神也將會隨之消亡。荀子也對鬼的存在表示了否定,他說:“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髯诱J為人們看到的“鬼”并非真實存在,而是人們因目眩所產生的一種錯覺,人們看到的很多奇怪的現象其實都是自然現象。荀子對“鬼”的否定,對迷信鬼神的風氣打擊巨大,也對漢代的桓譚、王充等思想家影響巨大。
東漢初年的思想家桓譚,經歷了兩漢之際的社會變動,對整個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在他的著作《新論》中,以燭火之喻,來論述自己形神合一、形亡神滅的形神觀,他說,人的形體好比是蠟燭,人的精神好比是燭火。燭火是依靠蠟燭燃燒而產生的,蠟燭燃燒完之后,燭火就會熄滅;同樣的道理,人的精神是依賴其形體而產生的,肉體死亡之后,精神也就不復存在。他還以此來解釋人的衰老和死亡。蠟燭燃燒的消耗正如人的衰老,蠟燭逐漸燃燒變少,正如人的身體開始逐漸衰老,牙齒掉落頭發花白,肌肉逐漸干枯,這些都是人形體的一個自然過程,也是不可改變的進程,人的精神不會潤澤肉體來阻止衰老的發生。有人生病了卻沒有及時得到良好的醫治,不久可能會死亡,人死之后的肌肉、筋骨就像燭火受風,不加扶持,終會熄滅?;缸T的“燭火之喻”進一步發揮了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命題,也對王充“火光之喻”的形神觀有直接的影響,從根本上否定了《淮南子》的“神主形從”說,強烈地沖擊了兩漢盛行的鬼神思想。
東漢另一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也持同樣觀點,他說:“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死了血脈就枯竭了,血脈枯竭了,精氣就不存在了,精氣不存在了,形體就腐爛了,形體腐爛了,就化成灰土了,化成灰土了,靠什么變成鬼呢?他還提出了著名的“火光之喻”,他說:“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意思是說,沒有蠟燭哪來的火,沒有人的肉體,哪來的思想。人的生命形成,先有形體,精神隨之產生;形體與精神之間不需要借助外來的力量來連接,形體通過血脈使人有了精神,也就是說,精神是形體的一種屬性。當人的身體出現不適時,精神就會萎靡不振;身體的不適消除之后,精神又會抖擻如前。這就像火變微弱時,光也會隨之變弱;火變強時,光也會更加奪目耀眼。光是火特有的一種屬性,有火必然有光。王充以“火光之喻”闡釋形神關系,比桓譚的“燭火之喻”更為貼切,“火光之喻”凸出了精神(光)源于形體(火)、不能單獨存在的特點。這是儒家最基本的觀點,直到今天也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這本來屬于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但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變得復雜起來,到魏晉南北朝特別是南朝梁武帝時期,演變為儒家與佛家論爭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神滅神不滅的問題。佛家的基本觀點就是,人的肉體消失了,人的精神會依然存在。由于桓譚“燭火之喻”理論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桓譚將精神比喻為火,這種理論缺陷為佛教宣揚靈魂不死和精神不滅提供了契機,晉代佛教學者慧遠援引桓譚的觀點來闡述神不滅論:“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毙诫m然燃燒殆盡消耗完結,但是火卻從此薪傳到了彼薪,不會終結于一個個體,于是,慧遠得出結論,神也是如此,不會因為單個的形體消滅就隨著消散,而是從一個個體傳到了另一個個體,如此循環往復。南朝蕭梁和尚僧祐也用桓譚的比喻來宣揚神不滅論,說火可以從這個薪傳到另一個薪,靈魂也可以從這一軀體傳到另一軀體,為輪回說提供了便利。
針對佛家的這一論點,著名思想家、無神論者范縝在著名的《神滅論》中提出了“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觀點,他提出了“刀刃之喻”,用刀口同鋒利的關系比喻人的形體與精神的關系,他說,“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刃”,精神對于肉體來說,就像是鋒利對于刀刃,“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從沒聽說過刀身都沒了刀刃還能存在,同理,怎么可能肉體死亡了精神還存在呢?荀子、桓譚、王充、范縝等思想家,都是肯定了先有肉體后有精神,反映了身心統一、神形不離的思想。
再看看道家的觀點。道家也是基于形神統一的原則進行性命雙修,主張形神兼養,外煉形體,形神俱妙,與道俱化。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德經》第十章)這里的營魄,指的是人的魂魄。近精神者為魂,近物質者為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盃I魄抱一”可以理解為精神和形體的合一、身心的統一。就是說,精神的集中與寧靜,不受外物的干擾和影響,就能達到神妙難測的境界。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就是說,人的生命就是氣的聚合?!读凶印防镏v:“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 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本褪钦f人的生命是形、氣、神的和合,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認識,具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色彩,是最為接近現代科學的形神觀。道家認為生命是形(精)、氣、神的統一體,精氣是物質的形體,神則是精氣的作用,或一種更為精細的精氣?!秲冉洝逢P于形神關系的基本觀點是,形為神之體,神為形之主,形神合一乃成為人。這里的形指形體,神指精神。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人的軀體與精神是互相依存、互為體用的,把人體本身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認為人體內部各部分之間既是連續的、不可割裂的,又是相互制約、互為作用的。在人生命活動的過程中,人的身體、精神、心靈三者是有機聯系的,而且人與天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提出了“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吧瞎胖恕蹦茏龅竭@樣,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素問》)。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生論》中對養形、養神也有同樣的論述:“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嵇康認為,“神”不能離開“形”,離開形體的神,是虛無縹緲的;同時,“形”也不能沒有“神”,沒有神的形,猶如行尸走肉。神與形是一種辯證關系,所以性命雙修是煉形和養神的有機統一,也就是“形神相親,表里俱濟”。
在中國哲學看來,道德修養與生命延續同等重要,如果道德能和生命合二為一,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強調通過“修身”來規范人的行為,通過“自省”反思自己,實現身心平衡和諧。大家非常熟悉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這是儒家所推崇的人生理想境界?!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比寮业娜松硐氚▋蓚€方面:一方面是人生的自我完善,就是“修身”;另一方面是人生的事功追求,就是平治天下。實現理想抱負的過程和修身的過程合二為一,正是因為有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使命的促發與激勵,修身養心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得以一如既往的繼續?!豆瓿啞ば宰悦觥防镏v:“聞道反己,修身者也。”儒家主張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調控,通過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個人心靈境界,達到身心和諧,這就是“反躬自省”。修身是平治天下的根基,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何以平治天下?這就是孔子說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一句話,就是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管人先管己。
那么,如何正己呢?《大學》里有“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的說法,對于“德潤身”,孔子的具體做法就是處處注重日常生活的修煉,以“正己”來提升自我的生活境界。孔子所處的時代,“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如何能保全生命、立身于亂世呢?孔子認為,保身之道在修德。《孔子家語·賢君》里記載:顏淵將西游于宋,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數,而比于疏,不亦遠乎?不修內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大意是,顏淵將要到西方游學,問孔子:“怎樣做才能立身?”孔子說:“恭、敬、忠、信可以立身。恭謹了就能遠離災禍,尊敬了人們就愛戴你,忠誠了人們就親附你,誠信了人們就依賴你。人們愛戴你、親附你、依賴你,具備了這幾點,就能免于災禍了,有了這幾點,國家都可以治理好,何況是立身呢?所以不接近關系親密的,卻接近關系疏遠的,不就遠了嗎?不加強內心的修養卻修飾外表,不就顛倒了嗎?不事先準備好,事到臨頭才去謀劃,不就晚了嗎?”所以,君子要修德行道,以防災護身。可見,儒家在身心修養上十分重視“內省”功夫?,F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人們能用正確的道德規范反省自己,積極自我暗示,防止情緒過于激動,就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情緒失控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繼而能在處理棘手問題時做到客觀理性。因為在一個社會系統中,人的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的細胞,人的道德修養提高了,人的身心,包括心理、生理、陰陽、腦體等平衡了,在此基礎上構成的社會群體才會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安寧。
《孔子家語·致思》里還有一個“季羔仁恕”的故事:季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奔靖嵩唬骸熬硬挥??!庇衷唬骸氨擞懈]?!奔靖嵩唬骸熬硬凰怼!庇衷唬骸坝诖擞惺摇!奔靖崮巳胙?。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君顏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即季羔)乎!”這一大段說的是,季羔擔任衛國士師,主管獄訟,曾經在執法過程中砍斷過一個犯人的腳。衛國發生內亂,他逃跑出來到外城時,守城的正巧是被他砍斷腳的人。這個人不但沒有趁機報復他,反而給了他三次逃生的機會。季羔很困惑,就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個人說:“砍腳是我罪有應得,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過去您執法時,先處理別人后處理我,想讓我免于刑罰,這我是知道的。有罪判決下來,要執行刑罰時,您面露憂傷之色。看到您的表情,我知道您憐惜我。您并不是偏愛我啊,您天生就是位君子,對我的態度完全是發自君子的本性。這就是我喜愛您的原因?!笨鬃訉Υ嗽u論說:“心懷仁義寬恕就能樹立恩德,而嚴刑暴虐就會結下仇怨?!奔靖岜珗谭?,不失偏頗;心懷仁術,對犯罪之人不失哀矜。正是這種謙謙君子風范,贏得了犯人的欣賞和敬重,在關鍵時候救了他。正如《說苑·談叢》里講的那樣:“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p>
孔子說“仁者不憂”(《論語·憲問》),還說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都是說人的道德修養對促進和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一個人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修養,勢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內心也就難以保持恬淡的狀態。“長戚戚”的狀態極易造成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失調,進而降低其自身免疫力。道德敗壞之人,他的內心長期處于緊張、恐懼、內疚或不安等不平衡狀態,此種狀態極易使人生病??茖W研究表明,人的免疫系統受到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而這兩種調節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又深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而道德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因此,一個人若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有利于保持心情安寧,減少心理沖突,對維護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轉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進而提高自身免疫系統的功能,自然不容易生病。所以“大德者,必得其壽”,品德高尚的人,既能客觀地對待一切人和事,又能客觀地對待自己,心神安定,必然會有助于健康長壽。
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和擴充心之善端的孟子,時時操持涵養心志,避免被物欲所遮蔽,提出了兩種“正己”的調適路徑,第一是“求放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就是把失去的善心找回來,把耳目口鼻之欲所蒙蔽的本心解放,以復歸“心”的本來功能。心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彼此協調共存,由此達到和諧的狀態。倘若心主宰的功能并未凸顯,勢必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心的妄動與身的盲動,都不利于個人的發展、人與人的和諧,阻礙社會進步。第二種是養心。養心就是存心。孟子說:“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比藗兏械酵纯嗪筒话驳脑蛟谟谄渖砼c心發生沖突,功利主義嚴重,計較得失利害。孟子這一思想對調適人類思想癥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擴充善心,才能化除人性中的暴戾,盡顯人性之善,并且自覺地將“善”內化為自己的德性,完成道德主體人格的養成,使之貫注充盈于形體之中,從而帶來身心的真正安寧。每一個人都能以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一種人人將心比心,關心他人,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社會和諧氣氛,這對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實現身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流傳至今的短語“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包涵的就是這個道理,道德充盈的身心方可進入一種舒暢無比的境界。孟子還將“養心”與“欲”結合起來,認為寡欲是養心的最好途徑,因為善心的丟失都是來自聲色利欲等各方面的誘惑所致,讓心淹沒在欲望之中,“耳目之官不思,不思而蔽于物,則引之而已矣”。所以他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彼?,在孟子看來,只有節制對外物的欲望才能使心靈得以凈化,心靈得以凈化才不會被外在的欲望所蒙蔽,也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其原本的善端。當人們面對各種外在的物質誘惑時,既不要縱欲,也不要禁欲,而是要寡欲、節欲,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不要過度沉溺于對外物的追逐,金錢的誘惑和權力的紛爭上,否則必然會導致身心疲憊、煩惱叢生。
道家是如何看待修身對身心平衡的影響呢?在道家看來,人的生命是心與身的統一,要從物質和形體、精神和情欲方面養生,主張養正性,順自然;靜心養,靜則生。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之演變,認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為人應該學會順應自然,遵循道理,無主觀妄為之為,不造端生是非,淡泊明志、才能心靜氣順。對待任何人和事,都用平等心,無分別心。如此,就能少憂而多樂。以“柔弱不爭”“上善若水”的處世態度,不求回報,行“無為而無不為”之善事,保持良好心態。人皆有“長壽之心”,人皆求“長生之術”。莊子有“庖丁解?!敝鳎ā肚f子·養生主》),庖丁分解牛體做到“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矛盾之糾纏。道家哲學強調事事持“平常心”。在外,它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過多思想負擔,以求安靜愉悅,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耗散,壽命自然長久。人有爭心,歸根到底是由于不能忘掉自己。人如果能視名利如糞土,進而忘記自己的存在,與天地萬物、蕓蕓眾生融為一體,自然也就沒有了俗世的煩惱。沒有了俗世的煩惱,自然不焦慮、不緊張,內心沒有強烈的矛盾沖突,這種平和心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維護。
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已經成功地運用于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如日本的森田療法,就是讓患者承認自己的癥狀,接受自己本來的狀態,不要妄圖抵抗和強行改變自己,引導患者過最尋常的普通生活,把神經癥的內在精神能量疏導進日常生活中去,也就近似于“道法自然”。半個世紀以來,森田療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為數眾多的神經癥患者獲益??梢?,道家“順其自然”思想,可以幫助個體以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挫折,在遭受挫折之后,能夠泰然處之順變不驚,保持心理的平衡。《黃帝內經》里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保持淡泊寧靜、樂觀豁達、凝神內守的心境,才能長壽,故順應自然,心平則壽長。歷代醫家認為,只有常保持身心平衡的人才能五臟淳厚,氣血和暢,陰平陽秘,故能健康和長壽。
道家還主張讓心靈虛寂,切實堅守清靜?!爸绿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世間萬物變化紛紜,循環往復,但終歸要回到各自出發點。所以,處事要“挫其銳”、謙虛學道。心胸寬廣,開良豁達,以至形神合一。身心和諧之道,重在神靜心清。所謂“靜者壽,躁者夭”,宋代養生學家陳直總結了有益身心的十件樂事:“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睆闹胁浑y看出,道家認為內心能否經常保持清凈的狀態,對于養生是至關重要的。洗內心之污垢,去欲去求,就會心中坦然;心態平衡,則動靜自然,則心中了無牽掛,就會當起則起,當臥則臥,當止則止,當行則行,外物不擾其心。
在充滿欲望的年代,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要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道家清凈自然的價值追求,對化解現代社會中過分的物質追求和競爭帶來的沖突,使人的精神從外力的驅使中解脫出來,具有重要意義。
老子云:“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崩献俞槍θ藗儐适ё晕遥允П拘杂谑浪椎拿麍觯l出如此感慨,闡明了修身養性的重要。道家哲學強調清心寡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既然七情六欲,人皆有之,那么人在情欲面前,是否就可以隨心所欲呢? 當然不可以。因為,欲壑難填。填不了,還硬要填,就必定要闖禍的。小而言之,一個小孩子貪吃,而且越來越貪吃,那就很容易體重超常,患上肥胖癥,于是,行動不自如,生活不方便,長大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大而言之,一個人貪財聚斂,見錢眼開,胃口越來越大,貪得無厭,永遠不知足,那就很容易墮落成為偷盜搶竊的壞分子或者進行坑蒙拐騙的奸商或者違法亂紀的貪污腐敗分子。老子斥之為“強盜頭子”:“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更有甚者,為求得個人的榮華富貴而不惜賣國,墮落成人人唾棄的賣國賊;為掠奪他國的巨大財富,而千方百計發動侵略戰爭,墮落成不齒于人類的戰犯。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作惡多端的歹徒,雖然能得逞于一時,快樂于一時,但到頭來,必將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成為千古罪人,永遠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所以,老子告誡人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又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ā兜赖陆洝返诰耪拢?金玉滿堂的富貴,是誰都守不住的,所以,“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針見血地總結出隨心所欲和貪得無厭的縱欲主義者的禍根,就在于他們時時刻刻所念念不忘于永遠都“不知足”的“欲得”的私心和私欲。因此,老子主張: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四十四章)“知止可以不殆?!保ā兜赖陆洝返谌拢┊斠粋€人“知足”“知止”了,他的心中就不會再胡思亂想,行為上也就不會再胡作非為,也就不會再發生危險。換言之,他的所思所為,都會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又合法。對于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哪里還會受到什么屈辱和發生危險呢?這樣,他的一生當然也就可以是平安的。
最后再看看佛教。佛教也重視通過提升內心修養來應對外在的壓力和障礙,認為要想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就要學會改變認知。《四十二章經》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聽到佛祖在修行,并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難聽的話來罵佛祖,佛祖默不應對,那個人罵了半天覺得奇怪,就問道:“為什么我怎么罵你,你都無動于衷呢?”佛祖說:“你辦了很豐盛的禮物要送給別人,那人并不接受,請問這禮物會到哪里呢?”那人說:“當然又回到自己手上。 ”佛祖說:“今天你罵我,我并不接受,這就像你自己拿著禍事,又回到了你的身上?!狈鸾讨v“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認為如果心中有佛,觀萬事萬物都有佛性。這也正是說明心靈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對于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為了解除人們自尋的煩惱,佛教還主張“去執”。“去執”就是去除執心,去掉對一切觀念、思想、意見以及萬事萬物的固執?!督饎偨洝防镉羞@樣一首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告誡人們要學會放下,這樣才不會有苦惱和憂心。大千世界變化莫測,有許多東西瞬息消逝。如果我們總是放不下,癡迷于這個,執著于那個,一旦失去的時候,心中就會不自覺地生出嗔恨嫉妒、憂悲苦惱,因此,癡迷與執著是人生苦惱的根源。學會放下,人們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佛教中所說“境隨心轉”就是這個道理。在人的身心之間,心是身的主宰,心如果能放下偏執與執著,擁有一顆愛心、清凈心、慈悲心,就會有一個適合身體生存的良好環境,就會達到身心平衡的良好狀態。
中國哲學中身心并重、形神俱養的生命智慧貫穿在歷史的長河中,總的精神就是追求身心和諧、天人一體、明心見性的生命發展最高境界。在此境界,智慧洞明,自在妙樂,獲得高層次的身心自由。通過性命雙修,達到精神的升華,提高對宇宙人生的大徹大悟,領悟宇宙人生的真諦。從自我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完善做起,讓身與心真正融通為一,因而身心邁入自由、和諧之境,實現心境平衡與安寧。個人在認可天命的基礎上完成自己的使命,渴求人道與天道的貫通,實現生命應有的完美與純樸,不斷地把身從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心靈的快樂和自由,逐漸去掉身與心之間的緊張,自強不息而又厚德載物。修身養心的目標就是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對自身生命活動的自控能力和活力,激發人體潛能的釋放和提高人的創造力;促進身心相通與相融而趨向和諧一體,使自己成為一個幸??鞓返娜?,一個充滿人生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