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蕓
(中山市第二中學, 廣東 中山 528403)
“核心素養” 是指: “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概念的落腳點在 “品質和能力” 上, 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把教學理念從 “知識、 技能為本” 轉向“核心素養為本”。 我國教育以學科課程為載體, 不同學科的育人價值側重點不同, 核心素養在學科中的具體體現則為學科核心素養, 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 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為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 體育品德三方面。 近幾年, “核心素養” 的研究熱點, 涉及核心素養的構成、 內涵、 意義等, 有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策略等, 多為理論性或探索性研究。 現狀是改革的起點, 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現實依據, 在調研基礎上, 結合現狀提出改進策略, 可以為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 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 是指導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航標。 學業質量標準與學科能力緊密相關, 是學生核心素養在某個學科當中的具體體現, 是促進核心素養進入學科和課程標準, 并用以指導教育評價的橋梁。 以基于核心素養體系建立的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 從評價學生的能力入手, 能科學合理地了解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現狀。 現狀是改革的起點, 了解現狀才能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供現實依據, 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進策略, 為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以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情況為研究對象, 對廣東省8 所高中學校的50 位體育教師、 1000 名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采用了文獻資料法、 訪談法、 問卷調查法、 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 其中問卷調查與訪談是以課程標準中學業質量標準和核心素養等級水平、 表現形式為內容依據。 學生問卷的主體部分是由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組成。 運動能力方面設置了體能狀況、 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 體育展示與比賽3 個問題, 健康行為方面設置了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 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 情緒調控、環境適應4 個問題, 體育品德方面設置了體育品格、 體育精神、 體育道德3 個問題。 每個問題按照表現水平設置了零水平 (指連水平一的表現程度都沒達到的水平)、 水平1-5 的6 個不同程度的答案。 教師問卷主體部分包含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情況、 學生問卷10 個內容的延伸兩個方面。 問卷采用了專家問卷對指標和維度進行篩選和調整, 通過重測法進行問卷信度檢驗, 信效度均符合社會學調查意義。
3.1.1 學生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自我評價
問卷調查中得知學生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自我評價如下: 73%學生認為該課程非常重要, 無人認為不重要, 說明學生對體育與健康學科的重視度是值得肯定的。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行為自我評價 (見圖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行為表現基本處于水平1-3 階段, 在水平4-5 階段的較少, 處于零水平狀態的極少, 零水平狀態中比較突出的是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和體育展示與比賽這兩方面。 運動能力方面, 體能狀況以水平1 和2 為主; 運動認知與技戰術以水平1 為主, 水平3 次之; 體育展示與比賽以水平1 和3 為主。 健康行為方面, 體育鍛煉意志與習慣以水平1 為主, 水平2 次之; 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以水平1 為主, 水平3 次之; 情緒調控以水平2 為主, 水平3次之; 環境適應以水平1 為主, 水平3 次之。 體育品德方面, 體育精神以水平2 為主, 水平1 次之; 體育品格以水平2 為主, 水平3 次之; 體育道德以水平2 為主, 水平3次之。 說明學生在體育品德方面的表現較好于運動能力、健康行為方面的表現。

圖1 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行為表現水平
3.1.2 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及重視程度
問卷調查得知體育教師情況如下: 80%為男性, 說明體育教師性別不均衡。 教齡方面, 6-10 年占53.3%, 11-20年占23.3%, 說明體育教師以青年和中青年為主 (參照中國年齡劃分, 四個年齡組, 即29 歲以下青年組, 30—39 歲中青年組, 40-49 歲中年組和50 歲以上中老年組)。 學歷方面, 本科占80%, 研究生占20%, 說明高中體育教師學歷水平相對較高。 從體育教師的課改認知方面進行分析, 體育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還不夠, 僅7%教師有清晰的認識, 大多數處于模糊認知狀態, 而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更是知之甚少, 40%的教師不了解。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 體育教師的課改認知跟學歷水平無關 (P>0.05),而與教師的性別顯著相關 (P<0.05), 說明學歷高低與接受課改新理念的快慢無關, 女教師接受課改積極性更高。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第一觀察者。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狀況。 從圖2 中可以看出, 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行為表現一般, 其中對學生的體能、 運動技能、 技戰術運用、 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 情緒調控、 體育精神表現較為不滿意。

圖2 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行為表現的評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 教師的重視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從圖3 可以看出, 教師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較全面, 但有所側重, 100%重視運動技能, 其次是體能、 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 情緒調控、 體育精神,這也是圖2 中教師對學生體能、 運動技能、 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 體育精神評價不滿意的一個反饋。 但教師忽視了賽事組織與分析能力的培養, 一定程度上與圖3 中教師對培養學生賽事組織與分析能力的看法不一有關。 說明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以對學生行為表現評價為依據, 且有所側重。 運動技能是連接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橋梁, 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得以呈現的載體, 重視運動技能無可厚非, 但培養過程顧此失彼就有失偏頗。

圖3 教師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各途徑的重視情況
3.1.3 影響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因素
學生的基本信息反映了學生的成長環境, 是影響其成長、 成才的潛在因素。 為此, 有必要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對其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影響 (見表1)。 性別對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有顯著影響, 且女生明顯低于男生, 說明運動能力的培養受性別的影響較大; 家庭住址對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 體育品格有顯著影響; 家庭收入對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有顯著影響; 父母對子女體育學科學習的支持態度對體育展示與比賽、 體育道德有顯著影響。

表1 學生基本信息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影響 (P 值)
從前文分析中發現, 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非常重視, 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現狀卻不盡人意。 經訪談得知: 1、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較高; 2、 教師雖思想上重視, 但實際教學中不知如何落實; 3、 學生疲于教師教學呆板無趣, 敷衍了事。
從調查和訪談中對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現狀進行分析: (1) 教師的業務能力是影響核心素養培育的首要因素。 一方面教師缺乏自我教學革新的動力, 學校及上級領導部門缺乏對體育教師相應的評價引導; 另一方面體育教師缺乏新課程改革相應的教學指引, 難以有效引導學生打破陳規, 回歸到學生主體的地位。 (2) 社會文化導向問題不可小覷。 一方面高中階段高考是人生重大關隘, 家長、學校、 社會以高考科目為風向標的行為無形影響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認知; 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女性的刻板印象影響,運動與女生柔弱美形象成了對立面, 導致女生運動積極性受挫。
一方面, 要宏觀把握課改理念和方向。 核心素養的提出, 對體育教師的教育理念、 教學能力、 知識結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顯示, 體育教師的課改認知水平不夠,職業培訓覺悟有待提高。 當下課程改革培訓應從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開始, 宏觀把握課改理念和方向, 再認真研讀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中基于核心素養構建的學業質量標準,更加切合課程和學科教學, 更加具體、 可操作。 能夠為后續教材的設計與編寫、 教師的教學實施以及學生的評估提供有力依據。 從而解決教學無從下手的困局, 創新課程實施的方法與策略, 將教育改革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 要微觀地把握教學設計與實施。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由權威專家研制, 教材是由學科專家和優秀教師編寫, 而課程實施則是由一線體育教師運作。 身份的差異、 分工的差別、 認知程度的差距, 使得普通體育教師不太可能像學科專家一樣及時轉變觀念, 確立新的課程價值觀、 教學過程觀以及新的學生觀、 教師觀及評價觀。 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可謂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終端, 終端的落實顯然也是最難做的。 在一線體育教師還未樹立新的教學觀, 未形成新的教學思路時, 有著敏銳思維和實踐經驗的體育教研員、 名師等應結合教學實際, 鉆研出一套教學指南或單元設計模板、教學模版、 教學反思模版等, 讓一線體育教師有 “據” 可依。 體育教師在結合指南或模版先踐行新的教學觀和教學思路, 再逐漸領悟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
“核心素養” 的提出意味著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科內容的習得, 而且要求形成某種 “素質” 與 “學力”。 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與發展, 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 主體性、 校本性、 教育性。 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把握課程的整體結構, 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 開發符合本校校情、 學情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應加強多維融合的開發力度, 注重多維度素養的融合, 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意義。 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 設計和實施要樹立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的課程理念, 基于學生視角構建體育課程內容的價值, 貼近學生生活(見圖4)。 校本教材的研修不僅體現在內容上, 還需要教師思考學生 “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 等問題的反思上, 以大觀念、 大單元、 大問題、 大任務為 “線”, 將學科知識點這些單個“珍珠” 穿起來, 才能引導學生走入學科的主脈絡, 真正把握學科核心素養。

圖4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體育與健康校本教材
課內外聯動機制是通過課內教學為引領, 大課間練習為輔助, 課外活動進行加強, 課外競賽為促進, 校園公共環境宣傳, 校園內共同推進體育的有效結合機制。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學習在知識與技能習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能力與品質, 專家、 學者及名師等已針對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深度學習、 大單元設計等新教學實施思路, 而以大單元、大觀念、 大任務、 大問題為單元設計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需要給與學生思考、 探索、 感悟的體驗過程, 從技能的習得到學科能力與品質更需要學、 練、 賽情景中的真切體會與改進, 國家課程規定中高中體育每周2 節, 這就需要有效利用課外時間, 將課堂時空延伸, 將課堂內外進行聯動。 為了使課內外聯動機制更具體、 更系統、 更有可操作性, 學校根據學生特點、 學情分析、 年齡特征、 課程標準等制定校本課程和具體實施方案, 以校本教材為載體,確定全員參與的課內外聯動實施框架。 框架的主旨是: 逐步建設立體的、 多元的、 高度融合的、 具有濃郁特色的校園課外體育活動圈, 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校園受到體育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教師課程改革領悟能力直接影響參與課改的實效。 調動體育教師走出舒適區, 提高教師自我革新的動力, 則需要改革績效考核中教學評價機制, 使用配套的教學評價來約束或提示教師順應改革, 主動求變。 受社會文化和家長需求影響, 學校為爭取生源和教育資源, 大多以學生成績作為教師教學評價重點, 且學生分數能夠量化、 容易操作。高考統考科目可以以學生市統考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 而非統考科目多以主觀問卷進行, 而非統考科目的學科差異較大, 大同小異的問卷基本很難準確評價各科教師的教學情況, 最后變成隨機評、 隨便評, 這其中不乏有一定的人情味。 有些學校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作為體育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 這無疑將課程教學導向體質測試項目訓練, 阻礙課程改革的落實。 為此, 針對課程改革的教師教學評價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
課程改革配套教學評價應考慮: ①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 應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情況作為教學評價的內容, 學業質量評價是最好的參考依據;②從繼續教育研習、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等多方面評價教師落實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③組建校內課堂觀察團, 行政帶隊隨機進行課堂觀察, 評價教師教學自我革新情況; ④體育教師教學評價的學生問卷應結合課改理念表達教學情境和還原教學實際, 如 “教師教學中德育滲透情況” 改成“教師會結合教學中的問題給予人生觀、 價值觀的啟發”。
不同性別氣質類型與體育行為、 體育態度存在顯著相關。 在運動項目選擇上性別差異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但若教學中女生以此為特權來降低運動能力的培養要求,則是一個錯誤的導向。 調查發現,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運動能力的培養受性別影響較大。 高中生雖寄宿, 但家庭成長環境仍不可忽視。 這要從社會環境說起, 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時常界限模糊, 比如女子太強會被貶為 “女漢子”、學習不好進職業學校等, 所以在教育糾偏時應借助社會各界力量來共同應對社會問題, 從社會文化變遷中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通過行政干預、 文化宣傳、 活動體驗等,讓學校教育走向健康軌道, 從而引導學生和家長能夠建立新的文化認知, 從而篤行新的教育理念。
學校教育應引導女生弱化性別差異, 消除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壁壘。 一方面, 從個性化的項目選擇上, 充分發揮項目特色來強化女生體能、 運動技能等, 結合女生的愛美心理, 引導女生認識體能與體育藝術類項目特色發展的聯系。 另一方面, 應引導女生弱化性別差異, 提升人人應培養的運動能力。 將運動與陽光、 自律、 自信、 體態美等聯系起來, 樹立女生運動典型, 讓女生感受到運動之美。
家庭是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交合點, 家長對運動的認知直接影響孩子的體育態度。 以家庭為切入點, 開發 “家-校聯合” 拓展課堂是填補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特色。 家校聯合拓展課程分三個部分: ①邀請家長走進校園, 為學生做健康知識講座; ②讓家長走進學校, 一起參與學生的課外運動; ③讓家長參與到學校體育競賽中, 如組織親子羽毛球雙打比賽等。 在家校聯合拓展課堂上, 讓學生家長共享健康知識講座, 互促健康行為習慣, 共建良好體育品德。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改革是對中小學教育的一次大換血, 需要先導者和先行者。 專家引領和名師先行要真正落實到教育一線, 必須激發教育一線教師的內驅力, 通過培訓、 教學研討活動等不斷地對一線體育教師進行熏陶,刷新體育教師教育知識儲備, 緊跟教育改革步伐, 提升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實踐操作能力。 無論校本研發還是課內外聯動機制, 都是在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實施。為此, 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撬動教師主動求變的內驅力。 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表象為教育問題, 實際為社會問題, 僅靠學校來解決很難湊效,追根溯源, 聯合 “學校、 家庭、 社會” 多方力量, 從社會文化和就業導向上精準施策, 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