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暉,陳靜,戴書明,高美玲,劉飛,徐晗
江西省兒童醫院 兒內科(南昌 江西 330006)
巨細胞病毒感染會引發多種兒科疾病,患兒巨細胞病毒感染后的臨床表現多樣,但均不具有特征性,呼吸道癥狀為常見臨床癥狀[1]。巨細胞病毒感染人群主要為免疫損害、免疫低下等人群,小兒巨細胞病毒感染后會引發嚴重的活動性感染。更昔洛韋是一種新型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能夠抗巨細胞病毒活性,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常用藥物[2]。但目前臨床上關于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后使用更昔洛韋治療的用藥方案尚無統一標準,實踐觀察長療程用藥效果更佳,但長療程治療會增加患兒骨髓抑制或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因此,如何選擇合適劑量藥物治療,已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更昔洛韋不同給藥方案治療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療效。
選取2019年5—2021年5我院收治的113例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進行研究,隨機分為A組(n=38)、B組(n=38)、C組(n=37)。A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0例和18例;發病年齡12天~14歲(5.61±1.13)歲;發病至確診時間3~14(6.03±1.05)天。B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1例和17例;發病年齡10天~13歲(5.57±1.10)歲;發病至確診時間2~14(6.11±1.04)天。C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0例和17例;發病年齡12天~13歲(5.58±1.11)歲;發病至確診時間1~14(6.08±1.07)天。各組的性別構成、發病年齡、發病至確診時間比較無差異(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且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入選標準:①符合《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3]中疾病診斷標準者;②中途未退出研究者。(2)剔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感染性肝臟疾病者;④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
A組更昔洛韋注射液,5mg/(kg·次),每12h 1次,滴注時間>1h,給藥14天后,序貫口服更昔洛韋膠囊30mg/kg,每8h 1次。
B組更昔洛韋注射液,5mg/(kg·次),每12h 1次,滴注時間>1h,給藥14天后,給予6mg/kg,1次/d,使用5天。
C組更昔洛韋注射液,5mg/(kg·次),每12h 1次,滴注時間>1h,給藥14天后改用5mg/kg,1次/d,使用1周。
1.4.1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患兒的療效(黃疸消退、肝臟縮小情況)、成本-效果、肝功能、病毒量、不良反應。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總膽紅素(totalbilirubin,TB)、結合膽紅素(conjugatedbilirubin,CB)。
1.4.2 評價標準 療效評定[4]包括:(1)治療前與治療2個月后,對兩組患兒進行空腹靜脈抽血,在4℃溫度下高速(3000r/min)離心,有效分離上層血清,并置于-40℃保存待檢,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檢測。檢查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谷丙轉氨酶(ALT)指標,觀察患兒肝功能情況。CMV DNA檢測采用熒光定量PCR技術進行,記錄并對比患者CMV DNA轉陰時間。(2)療效判斷參考衛生部1998年頒發的抗菌藥物研究指導原則,以四級標準判斷。治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學檢查全部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4項中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病情有好轉,但不夠明顯;無效:用藥后病情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3 不良反應觀察 每周檢測1或2次血常規,每1或2周檢測1次肝、腎功能。

A組的總有效率低于B組和C組,A組、B組、C組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B組、C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療效比較 [n(%)]
A組的成本低于B組和C組,B組的成本低于C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A組的有效率低于B組、C組,B組的有效率低于C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4<0.05,F=8.560)。見表2。

表2 各組成本-效果比較
A組、B組、C組治療后的肝功能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C組治療后的CMV DNA轉陰時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肝功能比較
B組、C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組,A組、B組、C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各組不良反應比較 [n(%)]
近年來,巨細胞病毒感染占我國兒童感染率的80%左右,當巨細胞病毒侵入到人體后,會在人體細胞內大量增殖,并在多器官上皮細胞內長時間存在,從而造成機體組織出現病變[5]。大多數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后并無明顯癥狀,與其他病毒感染后的發熱、呼吸道等癥狀相似。因此,需及時采取措施治療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韋為阿昔洛韋的類似藥物,其抗病毒的效果強于阿昔洛韋,是目前活性最強的抗巨細胞病毒藥物之一。更昔洛韋的作用機制為:與巨細胞病毒蛋白激酶的同系物磷酸化為單磷酸鹽,通過細胞激酶磷酸化為二磷酸鹽、三磷酸鹽,形成三磷酸鹽后可在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中內存留數天,選擇性抑制巨細胞病毒DNA合成。
孟祥來的研究數據顯示[6],更昔洛韋分次給藥的效果優于單次給藥(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的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C組的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最高。A組的成本低于B組和C組,B組的成本低于C組(P<0.05)。三組治療后的肝功能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孟祥來[6]的數據基本一致。結果說明:大劑量更昔洛治療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療效顯著,但不良反應更多,治療成本更高。分析原因可能為:(1)更昔洛韋進入到機體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轉化為三磷酸更昔洛韋,競爭性抑制巨細胞病毒DNA多聚酶,并直接滲入巨細胞病毒DNA,中止巨細胞病毒DNA鏈的延長,對巨細胞病毒的復制產生抑制,從而達到抗病毒的效果[7]。(2)大劑量更昔洛韋能夠對巨細胞病毒DNA多聚酶合成進行持續競爭性抑制[8],從而提高了治療療效;由于大劑量、長療程給藥,因此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了治療成本;在長療程給藥中,隨著時間的延長,體內藥物殘留已經被代謝掉,因此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小[9]。
綜上所述,大劑量長療程的更昔洛韋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療效肯定,但治療成本高、不良反應多,應根據不同患兒的病情程度選擇更昔洛韋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