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芳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器質性阻塞或狹窄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壞死的心臟病,也被稱作為缺血性心臟病[1]。引發冠心病的因素有很多,如高血壓、高血脂、不良飲食、不良生活習性等。近年來,隨著臨床對該疾病研究的深入,有研究發現,AIP 與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明顯相關性,而AIP 的增高將增加冠心病的風險[2]。鑒于此,本研究對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進行AIP 及相關生化指標檢測,并探討AIP 與冠心病的關系,了解AIP 是否可以作為冠心病的預測性參考指標,并深入探討AIP 與生化指標交互作用的關系在冠心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為積極防治冠心病提供更多臨床依據。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10 月31 日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將其設為冠心病組,其中男72 例,女48 例;年齡37~68 歲,平均年齡(52.35±6.43)歲。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冠心病;②知悉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3 個月內有服用降脂藥物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血液疾病、感染疾病者;④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亢進癥者;⑤臨床資料缺失、依從性低及本研究認為不適合參與者。另選取同期來本院體檢的健康者137 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78 例,女59 例;年齡37~70 歲,平均年齡(53.41±6.5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收集兩組一般臨床資料、血脂指標、血生化指標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等,血脂指標包括TC、TG、HDL-C、LDL-C。血生化指標包括FPG、AST、ALT、TBil、UA。AIP 檢測:囑咐研究對象檢測前12 h 空腹,于次日清晨抽取肘靜脈血3~5 ml,并立即送往實驗室檢驗,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 型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進行檢測。其中TG、HDL-C 的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ELISA)進行檢測,試劑盒均購自武漢賽培生物有限公司。AIP=lg(TG/HDL-C)[3]。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的生化指標水平,生化指標包括FPG、AST、ALT、TBil、UA。②比較兩組的AIP 和相關血脂指標水平,血脂指標包括TC、TG、HDL-C、LDL-C。③分析冠心病患者AIP 的影響因素。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冠心病患者AIP 影響因素。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的FPG、UA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AST、ALT、TBi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AIP 和相關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IP、HDL-C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IP 和相關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AIP 和相關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冠心病患者AIP 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UA、TG、HDL-C、LDL-C 是AIP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冠心病患者AIP 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既往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血脂代謝紊亂是導致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中,LDL-C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4]。然而近年來有研究發現,LDL-C 并不能完全了解所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微顆粒,且血脂異常存在個體差異性、復雜性,尤其是在單項血脂指標正常的情況下,更無法全面了解和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生和發展[5]。因此,探索新的血脂綜合指標對心血管疾病預測及評價已成為近些年新的研究熱點。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AIP 與動脈硬化引起的靶器官損害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檢出處于早期亞臨床病變階段的血管,對冠心病進行早期的預測有重要意義[6]。
有學者研究顯示,AIP 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7]。另有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患者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和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呈正相關,臨床中應將上述指標與單項血脂指標聯合應用以便更好地評價冠狀動脈病變情況,對于冠心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義[8-12]。在AIP 的計算公式中,TG和HDL-C 也被證實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聯[13-15]。此外,多項血生化指標如UA、血降鈣素原等也是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的一個顯著的、獨立的危險因素,是系統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一種表現,但目前國內尚無關于AIP 與血生化指標的交互作用在介導冠心病病情進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機制研究[16-18]。有必要對AIP 與血生化指標的交互作用關系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分析定性變量的交互匯總來揭示不同變量或同一變量的各類別之間的對應關系,進一步揭示AIP 與血生化指標交互作用關系在介導心血管疾病病情進展中的作用[19-22]。
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組患者的FPG(5.93±2.21)mmol/L、UA(316.46±90.66)μmol/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9±0.68)mmol/L、(277.85±88.62)μ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AST、ALT、T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組患者的TC(5.02±0.82)mmol/L、TG(0.99±0.42)mmol/L、LDL-C(2.48±0.66)mmol/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81±0.65)、(0.83±0.33)、(2.07±0.53)mmol/L,AIP(0.01±0.29)、HDL-C(1.16±0.21)mmol/L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0.21±0.34)、(1.35±0.25)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UA、TG、HDL-C、LDL-C 是AIP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AIP 與生化指標密切相關,檢測冠心病患者AIP,并結合相關危險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