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脛骨平臺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傳統手術是既往常用治療方案,手術效果良好,但術后容易出現活動受限等并發癥,限制了臨床應用范圍[1]。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3D 打印技術逐漸用于骨科手術治療[2]。為了尋求良好的手術治療方案,本文以3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例,試探討3D 打印輔助膝關節鏡引導下微創手術的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5 例。對照組中男女占比為8∶7;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5.89±10.1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7 例,高空墜落5 例,重物壓砸3 例。研究組中男女占比為9∶6;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6.13±10.28)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8 例,高空墜落5 例,重物壓砸2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字。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傳統手術治療,手術前結合CT 與X 線片檢查結果制定手術方案。對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常規消毒處理后指導患者維持仰臥姿勢,沿著骨折部位做一個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確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在于視野中,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隨后置入鋼板和螺釘,確認無誤后沖洗和縫合切口,置入引流管。研究組開展3D 打印輔助膝關節鏡引導下微創手術治療,手術步驟如下。①3D 模型打印:CT 檢查后保存掃描結果,并將掃描結果置入Mimics21.0 軟件,利用軟件得到脛骨平臺的三維模型,隨后連接3D 打印機獲取1∶1 的實體模型。②模擬手術:根據CT 檢查結果制作出骨折模型的骨折情況,進行模擬手術處理,判斷手術是否需要植骨、置入克氏針,確定好手術的入路選擇、螺釘的數量以及安置方向,仔細調整鋼板的位置和螺釘的方向,最后結合模擬手術和骨折分型的相關數據制定針對性手術方案。③手術操作:在膝關節鏡下引導實施微創手術,麻醉與消毒方法參照對照組。結合骨折類型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后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按照模擬手術方案進行手術處理。麻醉后,將患者擺放至仰臥位,并消毒鋪巾。在患者膝部作外或內側1 cm 切口,直至關節腔。進行90°屈膝后插入關節鏡,并沖洗干凈關節腔內的積血,確認前后交叉帶和半月板沒有損傷,確定好骨折位置的劈裂移位及塌陷等相關情況,再清除血痂。在患者膝部作外或內側5 cm 切口,行骨膜下剝離,在離平臺關節面4 cm 處行1.5 cm×1.5 cm 開窗操作,由此向上頂托復位,然后植入同種異體骨。使用復位鉗以及克氏針撬拔處理劈裂骨折的復位,確定復位良好后用克氏針作暫時固定。將長度適中的解剖鋼板在遠端插入后,再插入近端,然后在C 臂透視下觀察鋼板位置和骨折對位情況,滿意后行鉆孔處理,然后擰入螺釘。最后利用關節鏡對關節面的平整度進行觀察后拔出克氏釘,再植入引流管,然后行縫合、包扎、以及放止血帶等處理。對于需要植骨的患者,需要提前準備好鋼板、螺釘。對于微創治療未切開關節囊的患者用關節鏡檢查確認關節面平整,螺釘未進入關節內。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對比兩組手術情況 主要包括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
1.3.2對比兩組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 將膝關節屈膝程度作為判定依據[3]: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屈膝>100°評定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屈膝80~100°評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屈膝50~79°評定為好轉;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屈膝<50°評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好轉率。
1.3.3對比兩組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采用Barthel 指數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包括進食、洗澡、穿衣以及平地行走等10 個方面,每個方面計為0~10 分,總計100 分,分數越高評定為生活能力越強[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對比(n,%)
2.3兩組手術前后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手術前后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骨折常見病,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暴力擊打等外力因素造成骨骼錯位,甚至骨骼斷裂穿刺皮膚形成感染,臨床上表現為患側疼痛、腫脹等癥狀[5]。脛骨平臺骨折通常伴有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臨床一般需要進行手術復位骨折部位,保證關節的穩定性[6]。近些年來,臨床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方法多樣化,不同手術帶來的效果存在差異性[7]。
傳統手術是既往脛骨平臺骨折的常用術式,其通過X 線與CT 檢查結果判斷骨折情況,但是不能較為直觀和全面顯示骨折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術的有效性[8,9]。3D 打印技術是近些年新興的技術,并逐漸用于骨科[10,11]。在3D 打印技術的輔助下可以在手術前明確骨折情況,通過骨折模型能夠更為直觀了解骨折的移位情況,并且開展模擬手術可以為患者制定更加精準的手術方案[12,13]。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3D 打印輔助膝關節鏡引導下微創手術的效果確切,利用3D 打印骨折模型可以進行模擬手術,減少了手術耗時和術中出血量,利于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
綜上所述,3D 打印輔助膝關節鏡引導下微創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優化手術指標,改善關節活動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