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琳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且其年齡與發(fā)病率成正比增長,死亡率迅速上升[1]。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但無論何種手術,為了預防疾病復發(fā)和乳腺癌原發(fā)轉移,術中都需要淋巴結清掃,淋巴結清掃會破壞患者的解剖結構,造成淋巴管破壞,導致淋巴水腫,發(fā)生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肢體活動[2]。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乳頭溢液及腋窩淋巴結腫大,甚至出現(xiàn)上肢淋巴水腫等癥狀,其也由患者術后感染引起,會導致患者肢體運動受限,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并會加重患者疼痛,延緩術后恢復[3]。科學的康復方法對促進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抗阻力運動訓練又稱為抗阻運動或力量訓練,其主要目的是訓練人體的肌肉,利用患者身體克服阻力達到肌肉力量增加的目的,其強調循序漸進,對患者有節(jié)奏地進行負重訓練,刺激患者肌肉代謝,加速其淋巴循環(huán),預防淋巴水腫,能刺激擠壓患者局部肌肉組織,促進其淋巴回流,減輕肢體水腫[4]。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患者各部位的具體情況實施具體抗阻力運動,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患者恢復,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對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采取抗阻力運動訓練的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市友誼醫(yī)院普外二科收治的60 例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4.15~57.29 歲,平均年齡(52.13±2.10)歲。試驗組患者年齡44.91~57.92 歲,平均年齡(52.06±2.5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中國癌癥協(xié)會關于乳腺癌診療規(guī)范中相關標準,均行手術治療;患者年齡30~70 歲,生命體征穩(wěn)定;術前患肢功能未受影響,經鉬靶攝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確診;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其他部位存在惡性腫瘤;存在深靜脈血栓;存在手術禁忌,術前觀察患肢功能異常;存在精神或認知疾病,不能配合本研究;存在腫瘤轉移、伴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存在與肺、腎、心等重要臟器有關的疾病。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清潔患者手部,從手指一直到關節(jié)處,保證手部清潔,之后涂抹潤膚乳降低術后感染。在水腫比較嚴重的部位進行淋巴管道的按摩,操作手法由遠心端到近心端,促進淋巴回流。使用彈力繃帶護住患者上臂手肘,讓患側肢體抬高,保持高度于胸壁水平之上,保證淋巴回流正常。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抗阻力訓練,具體如下。第一階段:在術后2 周內進行,指導患者握拳、屈肘、抱肘、體展等運動功能康復訓練。2 次/d,30 min/次。第二階段:在術后3 周進行抗阻力練習,在鍛煉前5 min 進行熱身運動,主要包括肩部環(huán)繞、手臂環(huán)繞等,持續(xù)時間為5 min,之后行彈力阻力帶側平舉與彎舉,患者采取站立位,雙手握住彈力帶,踩在腳下,肩部用力緩慢抬舉至水平位置,堅持1 s 后放下,注意配合呼吸運動,手臂上舉時吸氣,放下時呼氣,患者保持腳踩彈力帶不變,雙手握住彈力帶的兩端,拳心向前,雙手同時屈臂上拉至腰部位置,保持1 s,之后放下,同時配合呼吸,上拉時吸氣,放下時呼氣,身體得到恢復后,加大抗阻力的運動量,術后7 周,雙腳并攏,選取2 kg 啞鈴,雙手握住于體側,大臂貼身,維持固定,屈肘抬起啞鈴,在胸部位置保持2 s,之后放下,保持直立,屈肘抬起啞鈴,在胸部停留2 s,緩慢放下,患者站立,肩部下沉,舉高啞鈴做圓弧動作。堅持15 min/d,2 次/d。術后3 個月,可以配合進行舒展運動,側推拉、甩手、擴胸、側舉等。堅持到術后4 個月。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差、上肢體積差、上肢淋巴流量、干預后淋巴水腫情況。在患者的肘部以上7 cm 處用皮尺測量其兩側上臂周長差,將患者手指置于指定的盛水容器中,測量溢出水量,同時用放射性核素測量其患肢淋巴流量。淋巴水腫判定標準:用軟尺測量其肘部橫紋向下7 cm 的位置,與健側比較,相差>2.0 cm 者診斷為淋巴水腫,≤2.0 cm 者診斷為無淋巴水腫。水腫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差值<3.5 cm 為輕度,3.5~5.5 cm 為中度,>5.5 cm為重度。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差、上肢體積差、上肢淋巴流量比較 試驗組患者上臂周徑差(2.52±0.15)cm、上肢體積差(249.05±3.13)ml 均小于對照組的(3.79±0.19)cm、(401.42±3.20)ml,上肢淋巴流量(16.95±1.13)Count/s 大于對照組的(11.55±1.10)Count/s,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差、上肢體積差、上肢淋巴流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上臂周徑差、上肢體積差、上肢淋巴流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干預后淋巴水腫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淋巴水腫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淋巴水腫情況比較[n(%)]
乳腺癌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嚴重危害女性的健康。目前,乳腺癌的發(fā)病原理尚不清楚,由于乳房是許多內分泌激素的靶器官,故患者雌激素水平可能與乳腺癌發(fā)生存在關系[5]。多數(shù)患者采取手術治療,術后會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其中上肢淋巴水腫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手術會導致血液返流障礙,同時清理淋巴結會導致出現(xiàn)上肢淋巴水腫,對于手術后正在接受化療、放療的患者發(fā)生率更高,給患者帶來痛苦[6]。目前初步估計,該疾病的患病率為22.51%~41.25%,這取決于患者接受的治療類型和評估方法,淋巴水腫持續(xù)時間非常長,可持續(xù)7~8 年,甚至更長,研究顯示,以上癥狀與患者治療后運動功能顯著下降有關[7]。上肢淋巴水腫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復發(fā)率,縮短其生存率。目前關于上肢淋巴水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非藥物干預和藥物治療[8]。抗阻力運動訓練能有效降低患者發(fā)生皮膚感染風險,疏通淋巴管,同時能使患者的肢體承受均勻的壓力,改善其上肢淋巴水腫的癥狀,減輕臨床癥狀[9,10]。術后適當?shù)牧α坑柧殞Ω纳苹颊叩纳頎顩r有顯著作用,可減輕患者淋巴水腫癥狀,改善術后后遺癥,增強患者肌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通過等張力訓練、等長訓練等肌肉阻力訓練,加速淋巴循環(huán)而預防其水腫[11]。阻力訓練通過減少患者皮下組織的厚度以及增強引流淋巴的功能縮小患者手臂周長,同時持續(xù)的肌肉收縮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耐力,改善其上肢淋巴流量及上肢功能,同時,抗阻力運動訓練可以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顯著改善,這可能與患者心肺耐力顯著改善有關[12]。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上臂周徑差(2.52±0.15)cm、上肢體積差(249.05±3.13)ml均小于對照組的(3.79±0.19)cm、(401.42±3.20)ml,上肢淋巴流量(16.95±1.13)Count/s 大于對照組的(11.55±1.10)Count/s,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干預后淋巴水腫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抗阻力運動訓練對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淋巴水腫,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