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鉉己,古 婷,胡 杰,王精朔
由走、跑、跳、投等項目構成的田徑運動起源于人類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技能,是運動之母,是相關運動項目通往更高、更快、更強路上的基石,是世界各大洲展示綜合競技水平的重要陣地。田徑世錦賽作為頂級賽事之一,其獎牌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田壇競爭格局。因此以10年來6屆世錦賽各洲成績表現,對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各洲所獲獎牌數做出統計,進而對洲際田徑競爭格局進行探析,為我國田徑實力的增強提供建議。
以2011年大邱世錦賽、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2015年北京世錦賽、2017年倫敦世錦賽、2019年多哈世錦賽及2022年尤金世錦賽六屆世錦賽的洲際獎牌分布和競技成績為研究數據,以世界田壇競爭格局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獎牌分布、世界田徑錦標賽、洲際、成績特征”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國際田聯官網、中國田徑協會官網等平臺進行檢索,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采取慢放、定格、回放等方式對第13—18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的賽事直播視頻、錄像進行重復觀看,收集并整理賽事成績。
1.2.3 數理統計法
將收集到的第13—18屆田徑錦標賽各屆獎牌的分布數據,運用Micorsoft Excel 2021進行處理,整理各國家和地區金牌、獎牌獲得數量情況,再按各國家和地區所在大洲進行統計歸納,作為本研究數據來源。
1.2.4 對比分析法
綜合區分性別因素和項目差異對比五大洲在六屆田徑世錦賽中的獎牌分布情況,厘清洲際間競爭實力的分布變化發展趨勢。
2.1.1 獎牌洲際分布情況
根據統計可知,近10年的6次世錦賽共產生286金,290銀,288銅,合計864枚獎牌。其中,亞洲地區共斬獲21金,31銀,31銅,合計83枚獎牌;美洲地區將110金,101銀,93銅,合計304枚獎牌收入囊中,金牌數占總金牌數的34.53%,繼續占據著世界田壇霸主地位;歐洲地區摘得87金,86銀,109銅,合計282枚獎牌,獎牌總數位居第2,綜合實力較強;非洲獲得了60枚金牌,64枚銀牌,53枚銅牌,共177枚獎牌,獎牌分布較為均衡,其競技實力不容小覷;大洋洲成績墊底,僅占總獎牌數的2.1%。根據其各洲競技表現,排名次序為: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基于對各大洲獲得獎牌數進行排名,排名次序為美、歐、非、亞、大洋洲。總體來看,美洲綜合實力最強,歐洲緊隨其后,非洲和亞洲次之,大洋洲田徑處于弱勢地位。

表1 第13-18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獎牌洲際分布情況
2.1.2 金牌、獎牌的洲際分布趨勢
由表2可知,近十年的世錦賽,亞洲在近6屆田徑世錦賽中獲得金牌的數量變化趨勢成“V”字形分布,獎牌數量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較2011年大邱世錦賽增加了1枚金牌和4枚獎牌,實力有所增強;美洲成績持續向好,田徑競技人才儲備較為充足,在近兩屆世錦賽中其奪金能力依舊高居不下;歐洲地區與亞洲地區相反,其獲得的金、獎牌分布呈現出倒“V”的發展趨勢,從16屆之后金牌和獎牌數量呈下降態勢,到18屆達到低谷;非洲金牌和獎牌數呈下降趨勢,從第13屆的11枚金牌和31枚獎牌到第18屆的10枚金牌和27枚獎牌,金牌數和獎牌數分別減少了1枚和4枚;大洋洲整體波動幅度不大,競技實力相對較弱。總體來說,世界田徑錦標賽金牌的歸屬不再由田徑強國獨攬,世界田徑競技格局受歐洲、亞洲總體競技實力的提升,各地對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加深等因素影響,呈現多極化競技格局。

表2 近6屆田徑世錦賽洲際分布示意圖
2.2.1 田徑世錦賽男子田徑金牌、獎牌的洲際分布變化趨勢
表3顯示在第13—18屆比賽中,亞洲在男子項目上取得9枚金牌,34枚獎牌的成績,較2011年大邱世錦賽金牌數和獎牌數分別增加了2枚和3枚,成績有所進步;美洲在男子項目上獲得了55枚金牌和151枚獎牌,獲得金牌總數量明顯高于其他洲,占總數的38.19%;歐洲在男子項目上斬獲48金、152枚獎牌,金牌數和獎牌數整體呈上升趨勢,獲獎數量位居第一,占總數的34.94%;非洲在男子項目上摘31金,91枚獎牌,位列第三;大洋洲男子項目僅在第16屆比賽中獲得1枚金牌,共得7枚獎牌,其男子競技實力較為落后。從表3中看出,歐、美兩洲在男子項目獲得獎牌的總數量變化上呈現出“不斷交替”的現象,實力相近;非洲的獎牌整體走勢較差,自第15屆田徑世錦賽以后,非洲地區成績有所波動;亞洲地區競技表現呈穩定態勢,并且在第18屆田徑世錦賽上創下男子奪牌數量新紀錄,穩步上升;大洋洲在男子田徑項目上競技實力最弱。

表3 近6屆田徑世錦賽男子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情況示意圖
2.2.2 田徑世錦賽女子田徑金牌、獎牌的洲際分布變化趨勢
根據表4可知,亞洲在女子項目共獲得12枚金牌,48枚獎牌,分別占據比例為20.57%、20.28%、8.51%、11.32%;美洲共獲得54枚金牌,150枚獎牌,分別占據比例為27.66%、30.42%、38.30%、35.38%,共計金牌占據65.96%,獎牌占據65.80%,顯現了雄厚的競爭實力;歐洲在女子項目上共獲得39枚金牌,129枚獎牌,非洲女子共獲得29枚金牌,86枚獎牌;大洋洲女子共獲得7枚金牌,11枚獎牌,僅占據比例4.96%和2.59%。從表4中看出,歐洲女子項目在第18屆世錦賽之前,在奪牌能力上與美洲分庭抗禮,但在第18屆尤金世錦賽奪得金牌和獎牌數量均出現明顯下滑,出現奪牌流失的趨勢;相比之下,美洲在第13—18屆田徑世錦賽中表現較為穩定,在每屆世錦賽女子項目中都有大量金牌、獎牌的收獲,并在第18屆世錦賽上刷新了美洲在女子項目中獲取金牌、獎牌的數量記錄,顯現了強勁的女子田徑競技能力;非洲女子獲得獎牌數相對穩定,實力僅次于美洲、歐洲,位居第三位;亞洲在女子項目中表現有所波動,但總體相對均衡;大洋洲獎牌走勢相對穩定,競技實力較弱。

表4 近6屆田徑世錦賽女子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情況示意圖
2.2.3 團體混合項目
團體混合項目即男女混合4×400接力項目,自第17屆多哈田徑世錦賽首次加入競賽項目中,至今共舉辦過兩屆,產生2枚金牌,6枚獎牌。
如圖5所示,兩枚金牌均被美洲摘下,分別由美國隊在第17屆多哈世錦賽和多米尼加隊在第18屆尤金世界賽所取得。獎牌分布在美、亞、歐三洲,其中美洲取得了6枚獎牌中的4枚,在世界團體混合項目的競爭格局中占據主要位置,歐洲、亞洲居于其后,非洲、大洋洲暫無獎牌入賬。

表5 近6屆田徑世錦賽團體混合項目成績示意圖(單位:S)
借助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田麥久先生的項群理論,按照田徑項目的運動特點予以劃分,將項群理論與田徑世錦賽實際項目相結合,將其分為體能主導型及體能綜合型項目,為分析世界田壇競爭格局提供理論基礎。如表6所示,按照競技能力主導要素將體能主導類項目分為速度性、快速力量性和耐力型項目。速度型項目包括短跑類項目、短跨類項目及接力類(自第17屆田徑世錦賽始加入男女混合4×400m接力項目),快速力量項目則是由跳躍類項目和投擲類項目組成,耐力型項目包括800m、1500m等中長跑項目、競走項目(受夏季高溫影響第18屆世錦賽將競走項目中的50公里調整為35公里競走)以及馬拉松項目;參照競技主導因素的類別劃分,體能綜合型項目主要包括男子十項全能和男子七項全能兩項。

表6 田徑世錦賽項目項群歸屬類別
2.3.1 速度項目分析
美洲地區在速度型項目上當仁不讓,由表7可知,總攬71金,167獎,男子摘39金,85獎,女子項目上共獲得了30枚金牌,78枚獎牌,男女混合接力獲得了2枚金牌,4枚獎牌,在近6屆田徑世錦賽中包攬了女子接力項目和男女混合接力項目的金牌,體現出其在該項目上超群的統治實力;歐洲在速度型項目上摘11金,56獎,性別成績表現較為均衡,整體實力突出,是美洲最大的競爭對手;亞、非大洋三洲成績較差,其中非洲在女子競技項目上成績提升較為明顯,實力較強,亞洲地區在女子短跨項目上競技實力較弱,未實現成績突破,女子短跨項目是大洋洲地區在速度型項目中的優勢項目,獲2金3獎牌的優秀成績,僅次于歐洲地區,位居第三位。

表7 近6屆田徑世錦賽速度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情況統計表
2.3.2 快速力量項目
由表8可知,亞洲在快速力量項目上共斬獲37枚獎牌,其中男子獲得了5枚金牌,14枚獎牌,女子項目上摘7金,23枚獎牌,女子項目成績表現較為突出;美洲在該項上共斬獲了79枚獎牌,男子項目上摘16金,40枚獎牌,跳躍類項目居世界前列,女子項目上摘18金,39枚獎牌,投擲項目實力較強;歐洲在該項目上獲得了138枚獎牌,獎牌占比達到了51%,在男子項目上摘25金,75枚獎牌,在女子項目上摘21金,63枚獎牌,性別競技實力發展均衡,綜合實力突出;非洲地區斬獲11枚獎牌,跳躍類項目是其潛優勢項目,發展前景向好;大洋洲在該項目上斬獲10枚獎牌,男子項目表現較女子項目表現差距較大,近6屆世錦賽無金牌進賬。

表8 近6屆田徑世錦賽快速力量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統計表
2.3.3 耐力型項目
受高海拔地區影響,非洲地區運動員長期處于低氧環境下,會促進心臟的泵血能力和紅細胞增加,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較高,加以后天的訓練,非洲在耐力型項目上具天然優勢。由表9可知,非洲在耐力型項目上斬獲53枚金牌,金牌占比達到了58%,147枚獎牌,獎牌占比達到了54%,均占到半數以上,尤其是中長跑和長跑項目,非洲地區幾乎囊括了這兩項全部獎牌,相比之下其在競走項目上的表現相差甚遠;亞洲地區共摘12金,獲37枚獎牌,在競走項目上有強勁的競技實力,是傳統優勢項目;美洲獲得了7枚金牌,33枚獎牌,缺少在速度型項目上的強勁勢頭,但具備一定的奪牌實力;歐洲在該項目上共獲得20枚金牌,55枚獎牌,整體實力較為均衡,其優勢項目主要在中長跑項目上,成績表現不俗;大洋洲地區實力相對較弱,未有獎牌入賬。

表9 近6屆田徑世錦賽耐力型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情況統計表
2.3.4 體能綜合性項目
全能運動作為一項集技術水平、體能素質、心理素質于一身的綜合性項目,對運動員的天賦要求較高,需要具備較強的田徑綜合素質。從表10中可以看出,歐美兩洲在體能綜合性項目表現極為出色,二洲包攬了10年來世錦賽該項目的全部獎牌。其中,歐洲獲得該項目9枚金牌,金牌占比達到了75%,21枚獎牌,獎牌占比達到了66%,展現出歐洲運動員的全能素質;美洲獲得3枚金牌,金牌占比25%,12枚獎牌,獎牌占比36%,與歐洲相比,綜合項目中的男子項目經濟水平相差不大,美洲在女子項目上的成績表現略有不足;亞、非大洋洲三洲在該項上沒有獎牌入賬,與速度型項目類似均受地域因素影響較大,在連續6屆世錦賽中未實現成績突破。

表10 近6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綜合性項目金牌、獎牌洲際分布情況統計表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可知當今世界田壇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歐洲和美洲仍然占據世界田壇的核心地位,非洲成績波動幅度不大,亞洲地區所獲成績有所提升,大洋洲競技實力最弱。從宏觀層面來看,亞洲、大洋洲區域呈現出“陰盛陽衰”的發展趨勢,非洲、歐洲出現“陽盛陰萎”的跡象[1]。從微觀層面,參照項群理論進行劃分,可以得出五大洲受地域影響,各洲人種在田徑項目上的天然優勢不同,其田徑項目體現的優勢項群也存在差異。
3.1.1 自6屆世錦賽以來,歐洲整體實力略有下降,美洲女子進步顯著,此外亞洲女子也有現一定的突破。
3.1.2 在速度性項群中,美洲當仁不讓,以絕對的優勢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男子短跨項目和女子短跑項目上歐洲表現出色。
3.1.3 歐美仍然交替把持著快速力量項目的主導權,歐洲在快速力量項目的男子投擲和女子跳躍項目上成績更為突出;而美洲在男子跳躍和女子投擲項目成績表現更勝一籌。相比歐美地區,亞洲地區雖有所不及,但較大洋洲和非洲還是存在較大優勢,并在男子跳躍和女子投擲項目上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3.1.4 在耐力型項目上,中長跑和長跑項目仍然是非洲的天下。歐洲略遜于非洲,亞洲則在競走項目上有一定的奪牌實力。
3.1.5 體能綜合性項目受速度型項目的影響,歐美兩洲具備天然優勢,且其優勢轉化能力較強,以競技成就的方式體現出來。區分性別視角,其二洲在男子全能項目上實力較為均衡,互不相讓,在女子全能項目上,歐洲占有絕對的優勢。
3.2.1 增強國內田徑賽事發展活力,促進新老交替競賽經驗傳承。
注重并完善國內田徑聯賽建設,增加國內年輕一代小將與大賽經驗豐富的老將之間交流切磋的機會,在短時間內提升年輕小將的經驗積累,提高大賽競技水平,改善當前我國代表隊在田賽、徑賽相關項目上青黃不接的頹勢。
3.2.2 豐富選材渠道,突破短板項目
創新田徑人才選拔制度,對我國田徑隊伍在世界賽事上的優劣勢項目予以區分,在保證耐力型項目優勢的基礎上,重視速度型項目的人才選拔與培養,擴大速度型項目運動員、教練員的選拔范圍,做到速度型項目的有才可用,實現項目的短板突破。
3.2.3 夯實優勢項目基礎,確立優勢項目地位
突出優勢項目,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完善優勢項目技戰術體系,實現科技性訓練、智能化訓練,補充優勢項目運動員與教練員配置,通過現代化田徑團隊梯隊建設,推進優勢項目向強勢項目的轉化。
3.2.4 先進經驗請進來,強勁實力走出去
繼續堅持“走出去,引進來”訓練的基本原則,延續“1516突破計劃”的奮斗宗旨,把提高教練員執教能力和業務水平擺在田徑工作的重點位置,學習國外優勢項目,尤其是男子優勢項目先進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實行科學化、合理化的訓練周期,平衡我國田徑項目的性別競技表現,打破“陰盛陽衰”的局面,并加強對外交流,做到對國外潛在競爭對手實力的把握,采取針對性訓練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我國田徑運動員的競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