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瀟,彭國華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2020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范,體育創新能力、體育綜合競爭力世界領先,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2022年2月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深圳市文體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國際體育資源集聚,吸引國際知名體育組織和企業在深圳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提升深圳體育國際影響力。在粵港澳大灣區、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戰略背景下推動深圳體育再上新臺階,加快建設國際體育名城,既是深圳踐行“全民健身”戰略,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深圳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深圳經濟競爭力的必然策略,更是提升深圳城市國際影響力,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
加快國際體育名城的建設既是提高深圳居民生活質量,又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體現。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工作內容是深圳加快國際體育名城建設的戰略支撐,對深圳體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深圳在2011年成功舉辦大運會后,留下大運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大學城體育中心等在內的22個重大體育場館及相應的配套設施,豐富的賽后遺產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場所。深圳陸續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全民健身條例》《深圳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等政策法規。在先行示范區戰略背景下,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帶動深圳群眾體育發展,激發市民運動熱情,提高市民運動意識,將市民體育生活與城市發展相融合,對深入落實“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滿足市民體育需求,促進社會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建設國際體育名城是推動深圳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體育消費,提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必然策略。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體育產業作為朝陽健康產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3%,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具有顯著效果。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近年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為促進體育消費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為貫徹落實《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公布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進體育產業創新試驗,豐富優化體育產品供給,促進體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結合深圳市實際,制定《深圳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GDP達2.77萬億元,體育產業總產出達1062.27億元,同比增長3.3%,體育產業增加值占深圳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5%。從發展態勢上看,體育產業有條件成為深圳未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及超預期回報的行業。加快國際體育名城建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加快體育消費升級,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深圳經濟綜合競爭力。
加快建設國際體育名城是深圳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特色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深圳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在全球化快速發展時期,體育被眾多城市營銷者列入城市新型發展戰略中,作為城市影響力事件推動。早期發展的倫敦、巴塞羅那、巴黎等城市都取得良好的成效。根據英國專業體育研究機構Ark Sports發起的“全球頂級體育城市排行榜”發現,世界級城市不一定在“全球頂級體育城市”入選名單內,但是入選的“全球頂級體育城市”一定是世界級城市。從經濟總量上看,深圳堪稱世界級城市,但是與國際體育名城距離甚遠。體育作為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體育事業作為深圳城市營銷手段之一,集聚社會多方面力量資源,完善深圳基礎設施建設,整治優化深圳“城市病”,帶動深圳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提升深圳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對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義。新的城市目標定位需要深圳發揮示范區優勢,彰顯深圳創新城市個性,推進體育產業創新試驗,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加快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提供“深圳樣本”。
深圳在改革開放政策支持下,依靠經濟特區的重大戰略部署,以“深圳質量”“深圳速度”的特色發展成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近年來國家先后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對深圳體育事業再上新臺階提供戰略支撐。
在“雙區”戰略驅動下,廣東省體育局起草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框架(稿)》,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深圳作為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頂級城市群的義務責任。《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這為深圳建設國際體育名城提供了制度保障。《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若干措施》)、《深圳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等體育產業相關政策高頻出臺,創新體育賽事發展,促進城市社區運動場地設施建設,滿足社會大眾的體育需求,助力體育消費升級,推進深圳體育產業創新發展。其中,《若干措施》再次明確提出,2035年將深圳建設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在先行示范區的主導下,深圳發揮政策疊加優勢,體育事業從高速發展期進入高質量發展期。
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高度重視,深圳體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在“雙區驅動”下,深圳再次釋放戰略效應,發揮多重疊加優勢,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各項體育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體育產業方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體育產業更大、更活、更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深圳市認真貫徹落實《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體育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2015年至2020年,每年設定2億元市級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體育產業發展,成績斐然。《2020年度深圳市居民體育消費報告》顯示,2020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值1062.27億元,增加值418.97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3.3%和3.9%,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2020年深圳市體育消費實現總規模557.59億元,人均體育消費達到3175.35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7.8%,較2019年上升1%。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數據顯示,深圳體育產業每多產出1元,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02元。深圳居民體育消費提質擴量的發展態勢為深圳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群眾體育方面,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深圳充分發揮先行示范區風向標的作用,開展群眾體育“全市動起來”系列活動300余項。同年深圳建設更新173片社會足球場,新增91個便民利民體育場地,建設10個社區體育公園,市、區公共體育場館惠民開放受益市民超過200萬人次。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建成體育設施22093個,體育場地面積259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93平方米,市民體質達標率達91.4%。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達3.9萬名,實現市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全覆蓋,成立60個市級服務點,基層指導時間超過12萬小時,年服務人群超過500萬人。全民健身深圳樣板已入選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典型經驗案例。

表1 深圳籍運動員參與重大賽事獎牌統計情況
競技體育方面,近幾年在重大體育賽事中,深圳籍運動員成績優異。深圳競技體育事業的平穩發展,與深圳體育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能有效提高舉辦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自2011年深圳大運會成功舉辦后,深圳體育事業呈持續快速態勢發展。近年來,深圳陸續舉辦WTA和ATP巡回賽、法國足球超級杯賽、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深圳賽區)等重大國際賽事,截至2019年,深圳市舉辦主要體育賽事活動共計542場(受疫情影響近兩年很多賽事無法舉辦),深圳體育競爭力不斷增強,知名度與影響力穩步提高。根據2017年5月人民體育與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17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榜單通過城市賽事、城市場館、全民健身、體育旅游四個指標相應分數并得出綜合總分及排名(表2),深圳以87.91分排名第6,但從總分來看,深圳與成都、廣州相差甚微;從體育活力這一指標項可以看出,位居第三位,且與上海分數相近。查閱相關數據顯示,“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深圳2015年排名第9名,2016年排名第7名,2017年排名第6名(2018年以后的權威數據無法查詢,以2017年之前的數據說明)。深圳體育活動不斷提高,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表2 “2017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前6名各項指標排名情況
從目前體育城市評比細則來看,體育城市的評定指標主要有:舉辦賽事的水平及規模;本土職業體育發展良好;豐富的體育資源等。深圳盡管處于世界體育名城的高速建設階段,但與世界體育名城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國際公認體育城市的發展情況遙遙領先于深圳,例如湖人隊所在地洛杉磯、尼克斯隊所在地紐約、皇馬足球俱樂部所在地馬德里等;國內北京、上海、廣州體育名城的建設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作為處在探索期的深圳,繼2011年大運動會后舉辦的體育賽事數量有所增加,但賽事規模水平有待于提高,頂級賽事缺乏;本土職業體育處在政府扶持培育階段,國內較有名氣的深圳足球俱樂部、南嶺鐵狼俱樂部、深大乒乓球俱樂部等職業俱樂部在國際上知名度甚弱,國際體育組織也微乎其微,深圳在體育名城建設進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深圳體育名城的建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扶持引導,充分發揮政府“元治理”效應,加快推進體育名城建設步伐。第一,協同治理是一個或多個公共機構與社會組織以共識為導向參與集體決策。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協同機制是深圳建設體育名城的關鍵。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強深圳各政府部門協作,加快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律保障的工作機制。第二,加強深圳體育名城建設工作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戰略”的內容銜接,通過政府頂層設計引領,發展積極的城市體育發展戰略,將深圳體育名城的建設納入到體育發展規劃和城市發展戰略,建立“體育城市”與“創新城市”緊密聯系,堅持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齊頭并進發展,提升深圳城市轉型的戰略高度。第三,根據政府規制理論,政府通過制定、實施宏觀調控及監督規制行為,加強引導體育名城的建設。由政府部門牽頭制定體育名城宏觀建設標準,督促其落地實施,完善體育名城建設的優惠政策,提高深圳體育名城各項標準建設,制定包括職業俱樂部、賽事、體育場館等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有效進行績效評估考核工作。
鮑明曉、陳林華等學者認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是促進城市國際影響力的有力抓手。具體來講,衡量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是該城市舉辦體育賽事的規模水平、賽事等級及數量。第一,深圳是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城市,充分發揮先行示范區優勢,借鑒北京辦奧的賽事理念,傳承本土大賽承辦經驗,提出“深圳方案”;一方面,應積極主動建立與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關系,爭取與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落戶深圳;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提高深圳的體育影響力,在辦好WTA深圳年終總決賽、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等國際品牌賽事的基礎上,發展本地賽事品牌,優化體育賽事服務,推動本土賽事創新,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加快推進深圳“全年無休”的賽事格局。第二,在賽事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群眾體育賽事,孵化體育賽事產業,提高賽事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率。第三,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環境,舉辦體育賽事交流活動,加快推進國際賽事本土化和本土賽事國際化進程,形成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體育賽事協同構建機制,為深圳打造高端賽事之城奠定基礎。此外,制定深圳體育賽事國際傳播戰略,依托深圳發達的媒介平臺,培育打造體育傳播媒介機構,主動與國際主流媒體建立合作關系,保證深圳體育賽事在國內外的宣傳推廣效果,通過賽事影響力提高賽事能級,從而提高深圳城市知名度。
根據國際體育名城的建設經驗,提高職業體育影響力是體育名城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職業體育俱樂部、職業體育聯盟及職業體育賽事是創建國際體育城市品牌性名片。[13]深圳要建設國際體育名城,調整競技體育發展戰略,加快推動職業體育進程是關鍵一步。第一,以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優化競技體育發展布局,堅持實施深圳市競技體育集群發展行動計劃,加強競技體育青訓隊伍建設,提高教練員職業素質,同時吸引職業體育明星入駐深圳,提高深圳競技體育競爭力。第二,加大本土職業俱樂部的扶持力度,吸引國際大型職業體育賽事落地,培育職業體育聯盟,發揮深圳在體育的聚集和發散效應。一方面,努力提高以深圳足球俱樂部、深圳南嶺鐵狼足球俱樂部、深大乒乓球俱樂部為主本地俱樂部的競賽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其參與城市公益事業,強化深圳市民體育意識,逐步構建深圳市與本土體育職業俱樂部的意識共同體。第三,堅持“智力運動之城”的建設,發展棋類運動;圍繞國家“北冰南展西擴東進”戰略,依托冬奧效應,提高冰球項目的競技水平,堅持引導走職業化道路;此外,堅持發展符合條件的新興時尚運動和中高端體育運動。
鮑明曉學者認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是濃厚的體育氛圍與多彩的體育生活。[10]活躍的群眾體育主要表現在體育基礎設施供給增加、經常體育鍛煉的人口數、長年不斷的草根體育比賽等。在社會主義示范區重大戰略背景下,全面貫徹落實市政府頒布的《深圳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第一,落實《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規劃建設與深圳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的體育設施。借鑒波士頓城市規劃發展經驗,通過城市空間與體育空間的系統化整合,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綠地空間的休閑、健身功能,改造公共綠地、修建完善濱海公園措施,努力打造體育特色主題公園。合理有效地開發核心商業區的“露天球場”“地下場館”,[13]增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加快實現體育場地設施全覆蓋,積極包裝具有深圳先行示范區地標特色的體育場館。第二,發揮深圳高新技術優勢,打造智慧體育示范場館,利用數字化升級體育場館,建設數字化室外健身場地設施,以期助力打造健康科技的深圳城市體育場地設施,提高體育場館的競爭力。第三,豐富深圳市全民健身節慶活動,以辦好“深圳國際馬拉松”為突破口,支持“一區一品”群眾賽事發展,發揮市民的經濟、社會效益,提高市民體育活動的參與率。此外、加強社會指導員培訓,合理開展社區健身指導服務工作;構建深圳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體系,傳遞良好的人文精神,展現深圳創新包容獨有的城市魅力。
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深圳建設國際體育名城的重要指標。《深圳市文體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培育發展現代體育產業。[3]第一,在粵港澳大灣區、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下,推動國家相關體育產業政策的落實,完善體育產業創新發展政策,加快構建體育產業政策體系,鼓勵各區根據實際情況出臺體育產業政策,突出各區體育產業發展重點和特色,加大扶持符合條件的體育產業園區、企業。第二,深入貫徹落實《深圳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實施方案》,針對特定目標群體需求,明確市場細分,提升體育產品的有效供給,支持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體育交易會,鼓勵定期舉辦體育消費節,創新融合體育消費業態,繁榮深圳體育消費市場。第三,依據《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規范對重點鼓勵發展的運動項目、高水平賽事、代表深圳參加高水平賽事的俱樂部扶持實施規程,促進體育產業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體育用品的競爭力。第四,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發揮城市的聚集效應,加快深圳體育產業結構升級,將發展重心逐漸轉移到體育本體產業上來,充分發揮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經濟效益,推動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體育+”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為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深圳樣板。
加強體育文化建設,豐富體育精神內涵,是深圳建設國際體育名城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根據符號學相關理論研究,精神文化是用符號表達的。文化的一切特性最終都要轉化為符號的形式。在體育強國、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下,深圳體育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深圳在國際體育名城行列中的識別符號。第一,堅持深圳先行示范區重大戰略指導,出臺系列體育制度,建立適合深圳特色的體育文化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深圳區位優勢,加大國際體育文化交流,促進海派體育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借助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的特點,滿足深圳市民體育多樣化需求。第二,利用體育與深圳城市天然邏輯耦合特點,提高深圳文化建設中的“體育內核”,挖掘保護本土體育文化,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色的體育博物館、體育主題公園及體育文化體驗中心,合理利用傳播媒介,拍攝推廣深圳體育主題的宣傳片、體育公益廣告,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第三,充分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區人才引進優勢,吸引體育專業人才,設立體育產業有關工程或科研中心,尋求深圳本地體育院校合作,促進深圳體育產業相關研究,提高體育圈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努力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體育名城創建之路,提升深圳在國際體育名城建設中的軟實力。
加快建設國際體育名城,是深圳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深圳加強國際體育名城建設,首先要根據頂層設計,堅持政府的扶持引導;第二要打造深圳品牌賽事,提高賽事規模水平,構建賽事體系;第三要提高深圳職業體育影響力,發展本地特色體育運動項目;第四要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營造良好的群眾體育氛圍,打造深圳體育人文基礎;第五要加快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體育消費增長點,促進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第六要挖掘深圳本地體育文化,確定深圳體育發展的文化特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