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洋/江蘇省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當前,果樹產業發展不僅面臨耕地、勞動密集型生產因素制約,又面臨著市場需求量增大,但競爭壓力強、質量要求高的矛盾。新時期果樹產業如何更好發揮富民作用?江蘇省東臺市果樹產業堅持市場引領、規劃引導、政策引路,通過多年持續發力,產業發展實現基地由零星分散轉向規模集中、品類由百花競放轉向“一鎮一園一特”、經營主體由零星散戶轉向專業園區、產業鏈條由單純一產漸次轉向一二三產融合等“四個轉向”。探索出“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果樹產業富民新模式。
東臺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結合“一鎮一園”“兩品一標”創建,強引領、重示范、抓創新,全力推動果樹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果樹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0.3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2萬畝,設施果業發展到3550畝;100畝以上果樹基地達到15個;全市果樹企業發展到46家,從業人員超10000人。果樹產業年增收超過2.6億元。2022年,全市新增、改造果園2200多畝。南沈灶果蔬椒鄉、安豐國貿果園、唐洋世外桃源等特色專業園區達到12家;“次郎”甜柿在江蘇省第三屆“神園杯”優質水果評比中獲得金獎;“小方紅”無核方柿獲中國園藝學會柿分會“中國十大柿果”稱號;“陽豐”“甘秋”兩個品牌獲評“最受歡迎果品”。
領導重視,推進產業化。市委、市政府把鄉村振興、一鎮一園一特、農業十大品牌園區建設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領導親自抓部署、抓督查、抓推進。出臺《全市農村綠化工作意見》,將新增經濟林果列入“一片林”任務清單,明確每年在宜林地新增經濟林果1000畝以上;成立“三農”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業重點工作督查小組,將發展果樹產業與土地減量化、冬春造林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推進、同考核,保障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先后出臺《關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全市秋播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意見》等政策獎補意見,對創成有機、綠色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的水果品牌,給予5萬至50萬元一次性獎勵。通過鼓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入股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市果園面積增至8120畝,果農合作社達到15家。
示范帶動,模式園區化。推進果樹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適度規模,離不開品質,離不開現代經營的市場主體,東臺堅持公共配套交給政府,投資經營交給能人、企業主,規模發展園區化,市場發展公司化。全市先后涌現惜禾果園等一批高效設施果樹產業典型。國貿農莊是集特色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區。總面積1000畝,總投資6000萬元,現有“春瑞一號、蘇北桃王、蕭國貢桃”桃園75畝;“翠冠、秋月”梨園40畝;“夏黑、黑珍珠”葡萄園30畝。安豐鎮紅安村百春生態園由上海客商投資,占地500畝,總投資5000萬元,注冊資金1000萬元。建成大白桃、黃桃、水蜜桃基地和天津鴨梨基地。紅安村葡萄園主產“巨峰、夏黑、白牛奶、早玫瑰、醉金香”,近年來40畝葡萄園平均每畝產出2500斤,銷售額每年達到60萬元。目前,三倉現代農業生態園、安豐國貿農莊創成省級三星級鄉村旅游區和鹽城市最具魅力休閑農業景點。
創新驅動,效益最大化。一是引進“新”品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獼猴桃等熱點水果品種,豐富本地水果供應種類,葡萄、獼猴桃、薄殼山核桃、無花果等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二是推廣“新”技術。積極推廣組培、配方施肥等栽培技術,加快普及滴管噴灌等智能系統,探索運用EM(微生物技術)、嚙小蜂防治等生物科技技術,切實提升果園防蟲治病能力。三是推行“新”模式。支持引導果園花圃與土地承包農戶簽訂“分紅”協議、“返聘”合同,推動實現基地用工成本降低、農戶家庭收入增加的“雙贏”局面,全市返聘農戶人數達到3180人,示范帶動果農致富120余戶;唐洋鎮聯灶村吳德宏種植葡萄16年,近6年搞連棟大棚,每畝產量3000~3300斤,平均銷售價格7~8.5元。大力推廣訂單銷售和電商模式,完善東臺綠網等門戶網絡管理,鼓勵網上“開店”幫助果農拓寬銷售渠道。2019年全市果品網上銷售額超1500萬元。
東臺市果樹產業在鄉村振興中嶄露頭角,有了一席之地。但產業發展不充分,鏈條不健全,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諸多瓶頸。
組織化程度亟待提高。產業缺少行業協會和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經營主體單槍匹馬較為普遍。產業經營主體普遍缺少現代營銷知識集成培訓,會長不會賣、會賣價不高,對新技術需求強烈,文創和品牌營銷處于起步階段。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成本高、風險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支撐不足。專、精、新發展意識不強,沒有形成像“東臺西瓜”一樣拿得出、叫得響、美譽度高的拳頭主打產品。一二三產比重呈“金字塔”形,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品牌策劃、鏈條拉升、園旅融合等任重而道遠。
加強組織建設。在農業農村部門增設果樹站,健全組織體系,明確產業發展的專職專人,加強行業宏觀規劃和指導。加快構建市鎮兩級工作聯絡網絡,強化鎮村果樹技術服務力量配備,通過組織自學、集中培訓、觀摩調研等方式,不斷提高基層果樹技術人員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打通為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最后一公里”。
加強園區建設。圍繞果樹產業化和“一鎮一園”工程建設要求,加強果園花圃生產場所、觀賞區域、功能展館等核心項目管理,加快完善接待中心、生態民宿、產品直銷點等服務性項目建設,做好路道管網維護和指示標識更新,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全面提升園區綜合服務水平。
加強品牌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引導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果園花圃建設主體積極創牌用牌,加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充實壯大農業“三品一標”和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商標矩陣;強化“綠豐”花卉、“甘秋”甜柿等現有品牌管理,積極選送名優特果品花卉參加品牌推介和評比活動,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江蘇省第四屆優質早熟梨品鑒活動會上,東臺市5家經營主體選送的7個地產優質梨樣品從全省270個樣品中脫穎而出,斬獲4金3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