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增 宋尉官
胃癌屬于臨床多發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于40 歲及以上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病發后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胃功能均可產生嚴重影響。開腹胃癌根治術為胃癌的常用治療術式,該術式可將整塊淋巴結切除掉,從而實現腫瘤整塊切除處理操作,但該術式對患者身體創傷較大,易引起腸道屏障功能紊亂,不利于預后[2]。有臨床資料表明,將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應用于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中,有利于減輕手術操作對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改善預后[3]。在此次實驗中,對80 例進展期胃癌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情況開展對比與探析,旨在探討兩種手術方案對于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效果的差異性,現將此次結果闡述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期間收治的80 例進展期胃癌患者作為此次觀察主體,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女17 例,男23 例;年齡35~67 歲,平均年齡(52.76±5.54)歲;病理類型:黏液腺癌4 例,低分化癌13 例,中高分化癌23 例;臨床分期:TNM 分期Ⅱ期18 例,ⅢA 期10 例,ⅢB 期8 例,ⅢC 期4 例。對照組中女16 例,男24 例;年齡36~68 歲,平均年齡(52.71±5.60)歲;病理類型:黏液腺癌4 例,低分化癌14 例,中高分化癌22 例;臨床分期:TNM 分期Ⅱ期18 例,ⅢA 期11 例,ⅢB 期7 例,ⅢC 期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項目均在倫理委員會的監督下進行,進展期胃癌患者了解治療方案后,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全部患者均經過影像學與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胃癌[4];②腫瘤直徑均<10 cm;③術前均行全腹部CT 掃查,且無轉移者;④具備完全行為與認知能力者;⑤無腹腔內活動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等;⑥無其他部位原發腫瘤。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其他部位癌癥者;②急診手術患者;③手術禁忌證者;④溝通障礙與精神障礙患者;⑤合并血液系統、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疾病者;⑥術前CT 掃描發現惡性癌細胞遠處轉移者;⑦有心臟疾病及肝、腦、腎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全麻),并進行氣管插管處理。在腹部肚臍處做1.0 cm 左右的小切口,建立人工氣腹,連接插入腹腔鏡,在腋前線肋下方0.5 cm 位置和鎖骨中線處置入套管針,在腹腔鏡下探查病灶大小、腫瘤浸潤程度與位置,觀察盆腔、腹膜與大網膜是否存在轉移。若患者為胃竇癌,則實施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若患者為胃底、賁門與胃體癌,則實施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操作流程包括淋巴結清掃處理、分離大網膜與重建消化道,另取上腹正中位置切口,切口長度約為5 cm,應用切口保護膜保護切口,從新切口取出胃體,放置引流管,常規清洗腹腔,最后行縫合處理。
1.3.2 對照組 實施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取仰臥位,全麻,氣管插管處理。其后在患者劍突下正中15~20 cm 左側繞臍做手術切口,并逐層將組織分離,打開患者腹腔,充分游離胃部周圍組織。若患者為胃竇癌,則實施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若患者為胃底、賁門與胃體癌,則實施根治性全胃切除術,并對體內淋巴結進行清掃,逐層縫合結束手術。
1.4 觀察指標
1.4.1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中出血量、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
1.4.2 對比兩組免疫炎癥因子水平 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兩組術前、術后7 d 血清IL-6、hs-CRP、IL-8 水平。
1.4.3 對比兩組腸道屏障功能 使用ELISA 法檢測兩組術前、術后7 d 血清DAO、D-lac 和ET 水平。
1.4.4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和膽囊炎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淋巴結清掃數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免疫炎癥因子水平對比術前,兩組血清IL-6、IL-8、hs-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血清IL-6、IL-8、hs-CRP 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觀察組血清IL-6、IL-8、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免疫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免疫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對比,b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腸道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ET、DAO 與D-la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ET、DAO 與D-lac 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觀察組ET、DAO 與D-lac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腸道屏障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腸道屏障功能對比(±s)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對比,bP<0.05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胃癌是較為多發的一種惡性腫瘤,屬于消化系統疾?。?]。有臨床資料表明,全球每年新發胃癌100 多萬例,其中中國約占42%;全世界死亡人數約80 萬,我國占35%[6]。多發于胃竇幽門、胃底賁門局部,晚期患者以消瘦、營養不良、惡病質貧血等為主要特點。若不及時治療,胃癌可轉移至其他器官,損害消化系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
外科手術是治療胃癌的基本手段,其中開腹胃癌根治術為常用術式[8],該術式操作簡單,可在直視下將整塊淋巴結切除掉,不受腫瘤體積、體位與位置限制,實現腫瘤整塊切除處理操作,但開腹胃癌根治術對身體創傷較大,且隨著創傷產生,可對腹腔其他臟器造成影響,易出現過度身體應激反應,加重器官損傷,引起腸道屏障功能紊亂,手術效果尚不理想。
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是近年來發展的新型微創手術,可彌補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存在的缺點[9],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創傷小與術后恢復快的優點,其可通過置入腹腔鏡掌握患者胃部實際病變情況,利用腹腔鏡可為術者提供放大、清晰的圖像。相較于開腹胃癌根治術,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的手術視野更加清晰,操作時精準度更高,也就避免了對機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10]。且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手術切口小,術后炎癥反應較輕,恢復也更快[11]。在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淋巴結清掃數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同樣具有良好的療效,且該術式手術切口更小,具有顯著的微創優勢,有利于減少并發癥風險。兩組術后血清IL-6、IL-8、hs-CRP 水平有所增加,但觀察組血清IL-6、IL-8、hs-CRP 水平遠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這可能因腹腔鏡有良好的放大效果。手術醫師可在腹腔鏡下清晰標記神經與解剖平面等結構走向,有利于減少對腹腔的探查次數,減小對術區組織的刺激,從而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12]。術后,兩組ET、DAO 與D-lac 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觀察組ET、DAO 與D-lac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對患者腸道功能的影響更小,這主要由于該術式的切除與消化道重建可利用小切口輔助完成,腹部切口較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手術操作對腸道功能的損傷,有利于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均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但前者在腸道功能恢復與手術安全性方面優勢更加明顯,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