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穎 李思洋
(東北大學 遼寧 沈陽 1108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客觀物質條件、精神生活條件、意識形態等,打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催人向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少有高校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仍是一個巨大工程。優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要依托于校內的公共基礎設施、校園活動以及文化底蘊等,要借助于高校、教師、學生三方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互聯網給大學生生活帶來很大便利,但也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第一,互聯網的便捷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天下事,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最新新聞、時政熱點,對待人際關系冷淡、鮮少與人交流。第二,在網絡形形色色的信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沖擊影響下,高校學生尚未健全的價值體系被摧殘,不同的價值觀影響青年學生素養的塑造。特別是一些境外勢力,看準大學生群體熱情、有活力、容易相信別人的特點,專門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錯誤價值觀的輸入,甚至通過網絡與大學生建立聯系,謊稱“交友”,實則竊取國家信息。第三,高校尚未采取強制化措施對復雜的網絡環境進行管理,盡管成立了部分網絡監管組織負責監管網絡環境,但高校內網絡監管工作尚未達到理想化水平。高校的網絡監督管理人員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作為儲備,一方面缺少技術,無法對網絡上紛紛擾擾的信息進行過濾,導致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佳。第四,網絡除了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外,還在不知不覺中侵蝕學生的思想體系、瓦解學生積極生活的心態,讓學生沉迷網絡無法自拔,最終被時代淘汰。
雖然不少高校高舉推進文化建設的旗幟,在校內開展多樣化的文化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但事實上,真正落實文化建設的高校少之又少。一部分高校為從文化建設中獲取經濟效益,忽視營造文化氛圍、忽視借助多種媒介落實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高校文化建設單一的問題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在社團建設方面分發的資金有限,部分社團考慮到資金問題無法開展多樣化、現代化、趣味化的文化活動,導致學校內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第二,學生組織運營不夠科學。學校內的學生組織主要由學生自主管理,學生缺乏管理經驗和運營經驗,導致學生組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不大。第三,學校內文化活動組織形式單一,除運動會、歌唱比賽和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之外,再無其他類型的文化活動,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不高。長期采取單一的文化活動類型,學生容易產生疲憊感,無法發揮文化建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第四,學生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好想法無從表達,學校內文化活動缺乏新一代的活力、朝氣和創造力,導致校園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文化環境不佳。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也是大學生除家以外居住最多的場所。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采取由上及下的傳達方式,學校的管理制度體現學校領導班子的想法和意志,并未充分考慮學生內心的想法和廣大老師的意志。因此,管理制度設置并不科學,管理制度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作用并不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自覺性并不高,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科學所導致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制度安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大范圍授課為主要形式,多個班級的學生圍坐在一個大教室內,學習氛圍不佳、學習效果不明顯。部分學生為了逃避上課,坐在距離老師很遠的位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發揮。第二,學校制度規定老師每學期需要完成固定課時的教學工作,一部分老師為了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忽略了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突出。第三,學校的制度要求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思想狀況負責到底,部分輔導員過于強調學生的安全問題和學習問題,輕視了學生的思想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對輔導員產生抵觸心理,容易導致學生走上一條偏執的道路。由此可見,學校的各種管理制度設置并不科學,導致學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條件差。
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改善網絡環境可控性低這一問題,需要加強網絡環境控制、打造干凈的網絡環境。第一,在學校內興建社團組織、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結合時代發展潮流,在活動中融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引學生走出網絡、走進現實。學生在參與活動、參加社團等項目時,會收獲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改變對待人際關系冷漠的態度。第二,大學生追求潮流和時尚,不具備辨別價值觀正確性與否的能力,這也造成大學生容易被網絡形形色色信息影響的情況。為避免青年一代學生的價值觀被摧殘,校方應加強日常對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培養工作,通過團課、黨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主流核心價值觀,避免境外勢力和不法分子對準大學生群體。第三,學校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快捷性建立校內網、創建自媒體賬號等,在校內網站上傳凈化網絡環境的核心素質教育以及健康上網公約,號召全體師生共同為建設干凈的網絡環境努力。為順應學生的需求,學校可以在自媒體賬號上發布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視頻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結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凈化網絡環境。第四,學校聘請專業的網絡監管團隊、成立由學生組成的校園網絡監管小組,主要負責對校內網絡環境進行監督管理、維持網絡環境的干凈。第五,通過校園網統計學生每天、每周沉迷網絡游戲的時間,也可以采取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學生沉迷網絡情況展開調查,并讓學生針對沉迷網絡這一情況提出建議,以此約束和管理學生沉迷網絡的情況。
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改善校園文化建設單一這一問題,需要加強文化環境控制、塑造和諧文化環境。第一,將社團活動資金安排進高校每年財務預算之中,確保社團活動資金充足。社團要創辦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公益性活動或是有現實意義的活動時,可以向校財務部門提交資金申請,學校經審核通過之后為其發放資金,給予社團充分的舉辦各種活動的權利。第二,適當給學生組織提供意見和幫助、給學生組織安排一定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管理能力和組織水平。在學校內設置大學生指導部門、心理咨詢部門等,為青年學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對于塑造校園內和諧文化環境的幫助作用。第三,豐富學校文化活動的形式,一改學校內文化活動傳統且單一的局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眾多,并非只有傳統節日可以用于開展文化活動,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內涵,在此基礎上對文化活動進行創新,可以改善校園內的文化環境。以“9 18”為例,學校可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鳴警鐘、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不僅是對文化活動的創新,更是一次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動,可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前往紅色景區實地學習、組織學生唱紅歌,諸如此類活動都可以改善高校文化環境不佳的狀況。今年年初,上海某高校將形象良好的女大學生拍攝的防疫視頻發布在學校抖音官方賬號,在網絡上掀起“高校手勢舞比賽”的大潮,這種新穎的文化建設也可以作為高校開展文化建設工作的一個思路。第四,設置意見箱。鼓勵學生針對學校的文化建設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議和不滿,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在意見箱里留言自己能為學校的文化建設工作做出什么貢獻。定期對意見箱內意見進行整理和統計后,制訂可行性分析報告,對于合理性建議予以采納,最終改善學校文化氛圍。
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改善校園管理制度不科學這一問題,需要加強組織環境控制、健全完善物質環境。第一,轉換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在于學生、抓手在于老師,充分聽取廣大師生的建議設置管理制度。考慮到廣大師生的根本利益,投入資金用于校園綠化、校園思想政治活動室建設、校園紅色風景開發等工作中,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礎物質環境。第二,學校允許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調整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確保課程教學的落實,學校只需定期對課程進行抽查即可。第三,為補充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的渠道,圖書館作為熏陶學生思想、提升學生境界的重要場所,學校物質環境建設工作應重點關注圖書館建設,大量采購可提升學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書籍放在圖書館內、增加圖書館內有內涵的陳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質環境。第四,正確看待和處理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問題,條件允許的學校可以大量招聘年輕、有能力的輔導員,縮小輔導員與青年學生之間的鴻溝,方面學生與輔導員之間開展有效溝通、方便輔導員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第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硬件設備,方便思政教育老師在課堂上采取新穎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邀請國內有名的思政專家前往學校開展講座,在物質方面大力支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通過對以上論述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直接影響學生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及活動有效性。面對風云變化的國內外形勢、面對高校教育的要求、面對新環境因素對高校的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必須采取的措施。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要堅持以馬克思理論作為思想武器、堅持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工作中心、堅持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青年一代學生意識到歷史使命、肩負起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