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蘭,彭朝陽
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昆明 650500
高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滑塊—滑板”模型具有綜合性和典型性,是動力學的基本模型之一。教師通過分析該模型的運動情況,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牛頓運動定律。該模型是由上下疊放的滑塊、滑板構成,兩者在摩擦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相對滑動。分析該物理模型時,學生往往因為難以理解整體運動過程,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
心理學家特瑞拉的研究表明,人們獲得的大量信息中,83%是通過視覺獲得的,11%是通過聽覺獲得的,兩項共占94%。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增加學生信息的獲取率?!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物理教師要主動開發適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信息產品,拓寬物理學習的途徑,促進物理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恰當地安排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了解模型的運動過程,從而解決難點問題,培養科學思維。巧妙利用物理仿真軟件和繪圖軟件,對兩道“板塊”例題進行教學改進,能為物理教師提供該類型習題的教學改進思路。
圖1 單滑塊—滑板
(1)物塊A與凹槽B發生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間,物塊A、凹槽B的速度大??;
(2)由靜止釋放經多長時間物塊A與凹槽B左側壁發生第二次碰撞,碰后瞬間物塊A、凹槽B的速度大小;
(3)畫出由靜止釋放到物塊A與凹槽B左側壁發生第4次碰撞時間內。物塊A的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圖像。
【常規解法】教師常常采用如下的解題思路:
(1)針對第一個問題,通過提問與畫圖的方式,平鋪直敘地講解板塊模型中滑塊與滑板的運動情況及受力。在斜面上建立x軸,沿斜面向下為正方向,如圖2所示。
在構建過程中,更要突出社會化管理。水資源保護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應充分體現社會化管理的理念和內涵。不僅要注重與環保等相關部門、行業的良好銜接,更要注重社會各界特別是利益相關各方的廣泛參與和社會監督。
圖2 建立x軸的板塊模型圖
第一次碰撞后到第二次碰撞之前,B受力平衡,做速度為v'的勻速直線運動,A做初速度為v'=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且A與B在兩次碰撞間隔內的位移相等。設t為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時間間隔,即
圖3 滑塊運動v-t圖
學生在分析習題時,除不清晰整體運動過程外,還會提出質疑。如果題目中的斜面是光滑的,這個情境是理想化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這就需要用更好的辦法檢驗命題的真偽,破解心中的謎題。教師通過實驗的方式展現板、塊的相互作用過程和運動規律,可以讓學生具象化地感知題目的物理情景,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但現實生活中難以按照題目數據搭建實驗裝置,高精度的傳感器與摩擦系數極低的物體難以普及。因此,傳統的物理實驗并不適合演示此類題目的物理場景。
可以借助虛擬仿真軟件來呈現物理場景。物理仿真軟件很多,本文選擇Algodoo軟件創設物理場景,原因如下:該軟件是2D軟件,創建場景比3D容易。另外,其運動場景是根據初始參數和經典物理規律計算得出的。所以,該軟件不僅能顯示圖形位置的移動,還具有物理意義。
例題1屬于單滑塊—滑板的情境,將題目細分,有以下幾個難點問題:滑塊、滑板的運動過程是怎樣的,速度如何變化,兩者在運動中是否存在相同速度點,彈性碰撞對兩者速度有何影響,如何利用圖像得出滑塊的位移。
圖4 仿真初狀態
啟動仿真鍵,學生可以看到滑塊沿斜面向下勻加速滑動,圖像觀察軟件即可實時顯示出滑塊與滑板的v-t圖(圖5)。圖像表明,滑塊與擋板發生彈性碰撞并交換速度,隨后滑板開始下滑,滑板右側壁恰好不與滑塊發生撞擊。借助仿真軟件呈現的運動過程,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視覺感受,能更準確地體會復雜情境的真實運動。將鼠標指針移動到折線上,就能暫停運動并讀出相應時刻的速度或位移。當滑塊第一次撞擊滑板左側壁,t=0.63 s,表1為記錄的數據。
圖5 第一次碰撞后(a)滑塊的v-t圖與(b)滑板的v-t圖
表1 滑塊與滑板速度(m/s)
表2 滑塊與滑板v-t關系表
圖6 第四次碰撞后(a)滑塊的v-t圖與(b)滑板的v-t圖
設 t=0.63 s,v=3.160 m/s,滑塊與滑板每次碰撞為彈性碰撞?;瑝K第二次碰撞前速度變為2v,碰撞后變為v,第三次碰撞前增加到 3v,碰撞后變為2v……這些數據與理論計算相符。
那么,滑塊與滑板在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相同速度點呢?利用Origin軟件對它們的v-t數據作圖,如圖7所示。學生可以輕松地從圖中找到相同速度點,以及整個過程中兩者速度的線性變化。
圖 7 Origin創建的滑塊與滑板v-t圖
通過觀察v-t圖像,還可計算出從靜止釋放到滑塊與滑板左側壁發生碰撞的時間間隔中,滑塊下滑的位移。計算出的滑塊位移被記錄在表3中。
表3 滑塊位移(m)
為了檢驗仿真精度,將計算得出的滑塊位移(表3)與仿真測量的滑塊位置變化作比較。在滑塊上點擊右鍵,選擇“顯示圖像”,勾選“位置x”和“位置y”。運行仿真,得到圖8。從圖8中提取滑塊與滑板碰撞時的坐標數據到表4中。利用表4計算出滑塊下滑的位移并記錄在表5中。
表4 滑塊坐標(m)
表5 滑塊位移(m)
圖8 滑塊x-t圖
對比兩種測量滑塊位移的方法,軟件精度較高。通過情景展示,學生可以輕松理解復雜滑塊的運動過程。通過數據的處理和對比,學生學會如何利用圖像解釋物理問題,增加感性體驗。
上述例題經過改進后,能夠展示單個滑塊、滑板的運動過程。對于多滑塊、滑板習題,可以利用Algodoo輔助優化教學。下面引用一道習題進行說明。
例2光滑地面上足夠長的木板質量M=10 kg,每個物塊質量m=1 kg,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木板上有八個小物塊,最左端物塊初速度為1 m/s,方向向右,第二個物塊初速度為2 m/s,第三個物塊初速度為3 m/s……物塊之間間距足夠大,下列選項正確的一項是( )
A.物塊之間不會發生碰撞
B.木板加速度逐漸減小
C.右側物塊比左側物塊更先達到共速
D.各物體相對靜止后,最左側兩個物塊之間間距大于最右側兩個物塊之間間距
第一步,單擊“新建”按鈕,單擊“方框”工具,左鍵拖動鼠標構建一個長方形滑板,并選擇“標尺”標記,設置滑板的質量為10 kg,初速度為0 m/s。第二步,在滑板上構建八個質量為1 kg的滑塊,依次設置其初速度。添加一個物體作為起點,啟動擬真動作,滑塊及滑板開始滑動,如圖9(a)所示。運行仿真,圖9(b)為仿真過程的截圖。設定開始時,木板上“1 m”刻度的橫坐標為0,則每個物塊的“_startpos”值等于該物塊起始位置橫坐標值。對木板使用更新器“poststep”,使得每一幀木板上“1 m”刻度所對應的坐標都在變量Scene.my.X中存儲。然后,對物塊使用更新器“poststep”,每一幀都把“pos(0)-startpos-Scene.my.X”的值顯示在物塊上。這樣,便可以動態顯示物塊與木板的相對位移量。師生可以直接判斷出滑塊是按照什么順序與滑板達到共速的,各滑塊的位移是多少。動態顯示的細節如圖9(c)所示。
圖9 八個滑塊與滑板仿真運動圖
多滑塊—滑板的運動過程,在學生腦中建立起模型認知,從而破解學生面對復雜物理場景的疑惑。繼續獲取運動數據,分析各滑塊的速度與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除對單個滑塊進行分析外,還可以建立多滑塊運動的v-t圖。首先,使用Origin向學生展示各個滑塊的v-t圖與a-t圖。其次,提取數據,在Origin中制作折線圖,如圖10(a)和(b)所示。
圖 10 八個滑塊與滑板的(a)v-t圖與(b)a-t圖
開始運動時,滑塊由于受到滑板對它的摩擦力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滑板受到八個滑塊對其的摩擦力做加速運動。當左邊第一個滑塊最先與滑板達到共速時,滑板受到摩擦力的數量減少,加速度也隨之減小。所以,滑板是在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隨著時間的增加,八個滑塊都與滑板達到共速,做勻速直線運動。
通過對滑塊—滑板問題的習題教學改進,引用仿真軟件輔助物理習題教學的好處如下:
(1)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運動過程更加直觀且生動。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復雜的運動過程,解決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弱的難題。
(2)實時動態圖像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變化,可獲得的信息量大。學生在觀察運動過程的同時,能夠借助Algodoo在圖像中讀取數據,分析各臨界點的滑塊運動狀態,驗證命題的真偽。
(3)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仿真軟件與繪圖軟件的教學,使得習題教學不僅僅停留在單一解題的程度上,更蘊含著對知識的探索,使教學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深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