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賢,陳子涵,胡舒婷,趙謝強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1.現實國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戰略轉軌階段
輝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壯闊“十四五”又將啟航。在脫貧攻堅時期取得顯著成效的營養改善計劃,是否能轉型升級并繼續作為鄉村振興中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貧的主陣地發揮其作用?是否能繼續給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這既是社會與大眾所關注期待的,也是現實國情的要求。
2.政策要求: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六年強調“教育公平和質量”
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已連續六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是“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年是“辦好公平優質教育”;2018年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019年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2020年是“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2021年是“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這說明公平和質量始終是教育工作的大問題。
3.計劃發展:營養改善計劃從初具雛形到落地實施
2001年2月,經貿委、教育部等聯合發布《關于推廣學生營養餐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將營養餐推廣列入政府工作計劃,切實抓好營養餐生產企業的資格認定,促進計劃更快發展。
國內對該計劃研究較少,研究大多停留在2017年之前。現有研究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調查研究時間較早,缺少近期現狀調查。對這項政策跟蹤性研究、持續性研究較為缺乏;二是以往的研究或是單純聚焦于微觀研究或考察整個宏觀政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從目前來看,關于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干預政策的研究并不多,同時,許多國內研究采用的健康評估指標較為單一,主要為身高和體重的絕對值,缺乏國際可比性。”[1]總體上關于該計劃的研究過少,存在大量研究真空。
基于此,一方面,我組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和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探究當下的可持續性和可改進的空間;另一方面,我組以微觀作為切入點,與教育扶貧、全面脫貧等相結合,以微觀過渡到宏觀,以小見大,以小地區的調查為入手點對該計劃的實施提出預測、提供借鑒。
項目思路主要包括三點:首先,調查四川省通江縣火炬鎮初級中學“營養改善計劃”實際的實施情況,以教育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其次,了解學校的供餐模式和學生對營養餐的滿意程度,積極采納多方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并與相關的政策文件進行對比,分析阻礙該計劃實施的因素,以改進不足之處;最后,深度分析調查對象典型的經驗與不足,為今后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繼續開展提供參考、提出展望。
團隊選取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火炬中學作為主要研究陣地。項目以調查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效果為主,研究對象主要是該校的328位在校生;還包括該校行政辦公人員、教師、已畢業學生、家長和食堂工作人員。
本次調查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將定量分析建立在定性預測基礎上。
定量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普查法,對該校在校生統一發放線下問卷,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回收328份問卷,回收率高達100%,經過人工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24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9%。
問卷回收后我組進行問卷信效度檢驗。
從表1可看出總體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大于0.7,表明問卷內部一致性較好,證明本次調查的結果信度極好。

表1 Cronbach Alpha系數
從表2的檢驗結果可知,本次研究的KMO值為0.871,明顯大于0.7。而在巴特利特球形檢驗中,近似卡方值為1033.276,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因此拒絕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零假設,表明此次問卷的效度結構較好。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定性研究采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小組前往學校進行7日實地觀察,體驗營養餐采購、制作、配餐、分發過程,參與食堂培訓、消殺、留樣過程,與學生一起用餐、交談,獲得一手資料。同時,對該校相關人員進行半提綱式訪談以補充問卷調查,獲取多主體的反饋。
由政府將項目精神和計劃下發至學校領導部門,學校深入學習相關政策,圍繞這一項目展開。
人事部門開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營養餐的政策內容、服務宗旨、實施過程(包括采購運輸、制作分發、消殺監督和收取反饋等,其中采購主要包括與企業長期訂購和縣城市場采購兩種方法)。在當前學校更進一步注重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審查食物的來源、保障食物運輸的安全性、加緊消毒殺菌工作、嚴格檢驗留存樣品等環節。同時,發揮班主任在學生與領導部門之間起到的關鍵聯通作用,進而對實施運行過程不斷改進。正因如此,至2020年年底,計劃已經實施十年有余,可見其機制流程之完整,亦可見其反饋與溝通制度之效用。

圖1 通江縣火炬初級中學營養餐運行流程圖
總體來說,其突出效果貫穿“前期宣傳-中期實施-終期結果”全過程。前期政策宣傳到位、人員配備齊全,為該政策的施行奠定較好基礎,且采用持續宣傳、定期宣傳的方式,將政策宣傳與計劃運行同步,具有相當優勢;中期消毒、采購、運輸、留樣等過程標準化,餐品選擇、餐品分發方式以當地飲食習慣、學校自身課程安排為基礎,在數十年探索中漸漸形成契合當地的“火炬特色”;后期實施效果顯著,一是加強營養供給,進一步促進該校學生健康成長,對其學習生活也有一定積極的影響,二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通過提供免費義務教育階段營養早餐,緩和該地城鄉教育失衡的狀況,通過補償機制助力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使得社會關系進一步改善,也在較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1.政策宣傳到位,細節解讀恰當
學校對政府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是保證營養改善計劃有序穩定進行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訪談中曾問到學校對該計劃的宣傳問題,學生表示除學校集體宣傳、班主任開會宣講之外,學校還會將計劃信息粘貼至宣傳板,由此可見,政策宣傳較為到位。
除此之外,小組成員在問卷中特意設置了有關營養改善計劃細節的題目,其中“營養改善計劃標準的補助價格是?”,有74%的學生都可以選擇正確,可見學校對營養改善計劃的細節解讀較為恰當。
2.流程模式規范,形成“火炬特色”
2021年是該中學實施此項計劃的第十年,因此在長期摸索實踐中不斷完善流程規范,形成了領先的“火炬特色”。
其一,從營養餐原料采購、加工制作、運輸分配到發放至學生手中,該學校已形成完整規范的流程,實現了供給次數的固定性、運輸路線的規劃性、競標采購的科學性以及食品留樣的及時性。
其二,學校會定期安排專業人員對營養餐的食品安全進行檢查,同時食堂也會進行餐前衛生安全排查、食堂消毒、餐具消毒等措施,實現“雙重保障”。
其三,餐品選擇合理,配送品質較高。問卷顯示,“營養餐是否符合當地飲食習慣”,90%及以上的學生表示發放的營養餐符合或比較符合本地的飲食習慣,可見其營養餐餐品選擇及搭配較為合理,符合學生的口味。
3.加強營養供給,促進健康成長
調查顯示,77%的同學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營養餐在促進個人健康成長上的效果,在訪談中,有受訪者告訴我們,他感覺吃了營養餐后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會很好,能夠安心在教室里讀書。當我們追問他是否想繼續吃營養餐,他表示十分期待,希望這項政策一直實施。可見該計劃對學生的精神、心理和身體都有一定的改善。
4.社會關系改善,國家認同增強
調查顯示,從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來看,學生父母務農和務工占比最大,其他來源不足10%,并且家庭的人口數量大多為4人以上,建檔立卡和低保約占30%,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的家庭并不富裕,這更加驗證了該項政策實施的必要性,也突顯了該計劃對于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意義。
不負眾望,80%及以上的學生對該計劃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影響表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因此,營養改善計劃下教育貧富差距在逐漸縮小,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社會關系更加趨向和諧融洽。
營養餐在受到沖擊的情況下,仍能保證穩定供給,突顯長效機制的穩定性,獲得了多方主體的認同。問卷最后一題為開放性試題,結果表明,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寫出了一種態度與感想:“感謝國家感謝黨”“感謝黨的好政策”“營養餐很美味,謝謝黨的關心與幫助”“我們不辜負國家的期望”等。
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明白該計劃實施效果良好,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對國家政策的真切認同、對黨和國家發自內心的感謝。營養餐惠及千萬貧困家庭的學子,為他們的生活增添幸福溫暖。一個小政策匯集成一項大舉措,一點小認同凝結成對國家的認同。
1.種類較為單一,缺少周期變化
通過問卷數據,學生普遍表示營養餐口味變化的頻率太小,學生對重復枯燥的供餐產生了疲憊感。因此如何推進種類變化和大類替換同樣是我們所關注的,營養餐供給主體和采購方式較為單一、創新機制缺失等問題亟待解決。
2.服務態度有失,就餐環境受限
問卷顯示學生對于服務態度及就餐環境滿意度低。主要體現在“人太多了時間很匆忙”“桌上垃圾太多了沒地方坐”等描述中,即就餐環境過于擁擠和環境過于臟亂兩方面。為了更好地達到營養計劃的效果,不僅要重視物質的供給,質量的保障,更要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注重精神與物質的雙向跟進,促進營養計劃效能的提升。
3.補助固化僵化,亟待依時而變
基于訪談,許多在校學生表示四元補助對于營養需求不夠,隨著物價的上漲,四元的補助難以滿足營養的供給,覆蓋與深化的速度較慢,難以惠及更多學子。如果繼續保持四元標準,可以嘗試改變營養餐分發方式。如果將補助以充卡等形式發放,學生可自由選擇每天想要的數量,學生的選擇權大大提升,也減少了浪費。
綜上,該校營養改善計劃運轉良好、效果顯著,貫穿“前期宣傳-中期實施-終期結果”全過程。值得關注的是其食物采購、運輸、分發等環節未受到較大沖擊,反而能夠很好地繼續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但同時該計劃的實施也存在著問題與挑戰,主要表現在營養餐種類單一、缺少變化,服務態度和就餐環境較差,營養餐補助固化僵化等方面,只有揚長避短、突顯特色,才能獲得長效發展,繼續教育公平,進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防止貧困代際傳遞。”[2]
1.具體建議
由上文可知,四川省通江縣火炬初級中學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雖然總體上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現提出兩方面建議:
一方面,對營養改善計劃運行過程中的顯著效果做出進一步優化,使優勢更加突出。政策宣傳方面,經數據顯示,學生普遍認為班主任宣傳的效果更好,因此應繼續加強班主任宣傳,做到持續宣傳、定期宣傳;流程模式方面,繼續完善流程,注重人、財、物的配合,繼續保持火炬特色,不斷推陳出新;在營養供給方面,可以咨詢專業營養師,進一步定制營養方案,促進學生體質改善、健康成長;在社會關系和國家認同方面,針對貧困地區繼續傾斜教育資源,進一步改善社會關系,加強國家認同。
另一方面,針對營養改善計劃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助力其妥善解決。營養餐種類方面,改變以往由縣制定采購地的固定采購模式,將采購權下放,使學校在商品種類上有更大的選擇權;在服務態度和就餐環境方面,可以通過改變分發方式和時間分流發放,減少瞬時擁堵,提高用餐體驗,且注重服務態度的提升,注重物質助力和服務助力相結合;在補助固化僵化方面,應跟隨市場規律、緊跟政策發展,深化補助措施、變通補助方式。
2.政策展望
(1)把握好常與變的關系
計劃運行應遵循“模式但不模板,變化但不隨便”的原則。樹立從宣傳到實施全流程規范模式,建立常態安全檢查制度、質量監督制度、財務監督制度。同時不能僵化,注意市場規律、政策發展,使制度根源于人、隨時而變,使其永葆生機和活力。
(2)將精神助力與物質助力相結合
一方面,國家應該做好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這對于營養改善計劃長期健康地實施下去至關重要。[3]另一方面,國家應進一步擴大計劃覆蓋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優化計劃中的政策宣傳、服務等措施,做到精神助力與物質助力相結合。不僅讓學生收到補助,更要讓他們了解政策精神。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精神與物質的巨大差異,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