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孝賢
(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定西 743000)
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是發生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癥,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與飲食及致癌物質、直腸慢性炎癥、遺傳因素等有關,直腸癌的發病率與年齡有著密切的聯系,年齡越大患直腸癌的風險越大[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視野清晰,操作簡便,但術中切口較大,出血量較多,內臟暴露范圍較廣,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術后恢復[2]。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有效彌補了傳統開腹手術的缺陷[3],為進一步觀察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與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直腸癌老年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我院展開以下實驗分析,總結如下。
此次研究觀察對象為2019年07月~2021年07月期間在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76例直腸癌老年患者,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意愿將其分為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組(開腹組)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組(腹腔鏡組),2組各38例,開腹組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1.83±2.02)歲,腹腔鏡組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齡65~84歲,平均年齡(72.14±1.96)歲,兩組患者資料平衡性良好(P>0.05)。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診斷患者均確診為直腸癌且未發生遠處轉移。②患者年齡均≥65歲。③患者(及家屬)對此次實驗知情同意,自愿接受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腹部有重大手術史的患者。②合并有腸梗阻、遠處轉移的患者。③門靜脈高壓患者。
開腹組:患者進行傳統的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麻醉方式為全麻,在患者腹部正中(無法進行腹部正中切口的患者在腹部左旁正中做切口)做切口,使用結扎夾將貼近腫瘤一側的腸管進行短暫的結扎,清除淋巴結,游離結扎的腸管,完整切除原發性腫瘤,確保直腸癌腫遠端≥2cm安全切緣,切除之后重新修建患者體內腸道及消化道。
腹腔鏡組:患者進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患者取淺截石位,術前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保持在12~14mmHg之間。于患者臍下1cm處作一1cm切口為觀察孔,分別在左下腹臍恥連線中點及左麥氏點和右麥氏點各做一切口作為操作孔,主操作孔長度為1.2cm,輔助操作孔長度為0.5cm,在腹腔鏡引導下對患者腹腔進行探查,游離腫瘤近端的腸管并進行結扎。使用超聲刀游離腸管系膜,充分裸化需要切除的腸管,切除病變直腸及腸系膜,徹底清掃淋巴結,吻合血管。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指標、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遠期生存率。
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及切口長度。
術后指標主要包括術后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手術費用。
患者手術指標、術中指標使用()表示,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遠期生存率使用(%)表示,IBM SPSS Statistics 23.0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檢驗,(%)使用χ2檢驗,當P<0.0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淋巴清掃數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開腹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腹腔鏡組,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切口長度明顯短于開腹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切口長度(cm)開腹組 38 167.82±23.57組別 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淋巴清掃數量(n)15.32±1.57腹腔鏡組 38 196.74±27.18 223.48±53.23 11.08±2.74 114.76±24.85 10.74±2.65 5.87±2.13 t 4.955 11.409 0.550 22.015 P 0.001 0.001 0.584 0.001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開腹組,開腹組患者手術費用明顯低于腹腔鏡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術后通氣時間(h)住院時間(d)手術費用(萬元)開腹組 38 4.73±0.85 16.38±3.84 3.21±0.89腹腔鏡組 38 2.86±0.67 10.92±1.97 4.35±0.73 t 10.651 7.799 6.105 P 0.001 0.001 0.001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遠期生存率比較[n(%)]
直腸癌是僅次于胃癌的第二大消化道惡性腫瘤,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何改善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直腸癌最主要的手段,傳統的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具有較長的應用歷史,臨床技術成熟,視野清晰,更有利于術中操作[4],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的預后,特別是老年直腸癌患者往往術前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合并癥,機體耐受能力較差,開腹手術對患者生理打擊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5]。
隨著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各科的診斷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具有微創、疼痛輕、出血量少、恢復快、切口美觀等優點,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顯著提高患者的手術安全性及近期治療效果,更適合老年患者,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淋巴清掃數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淋巴結清掃數量是評價手術腫瘤學安全性方面的指標之一,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與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淋巴清掃數量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術式手術腫瘤學安全性方面相似;開腹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腹腔鏡組(P<0.05),開腹手術視野清晰,操作空間大,降低了醫生手術操作的難度,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盆腔空間有限,手術空間靠氣腹建立,手術視野是平面化的,視野的顯露需要依靠調整體位,術者操作過程需要將平面化的視野立體化,沒有雙手的觸覺反饋導致手術難度明顯加大,對術者專業技術要求更高,手術時間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更長。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切口長度明顯短于開腹組(P<0.05),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創傷小,創面和血管殘端的滲血相應減少,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時間縮短,手術切口小,美觀,患者更易于接受;腹腔鏡組患者術后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開腹組(P<0.05),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盆腔器官及組織的感染更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開腹組患者手術費用明顯低于腹腔鏡組(P<0.05);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在解剖本質與傳統開腹手術無異[6-7],但由于入路方式的不同,腹腔鏡手術切口更小,對患者內臟感染更小,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取得與開腹手術相似的中遠期治療效果,是一項安全可行的技術[8],但一次性手術器械的使用導致手術價格相對昂貴[9]。就近期療效而言,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老年患者由于器官、組織、細胞的自然老化,且常合并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手術耐受性較差,術后并發癥較多,腹腔鏡手術更適合老年患者[10];但腹腔鏡手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手術技術要求較高,成本費用高,患者經濟負擔較重;在遠期療效方面,均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腹腔鏡直腸癌手術作為治療老年直腸癌的首選方案[11]。
綜上所述: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與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均能夠取得較好的遠期治療效果,但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恢復更快,并發癥更少,提高了老年患者的手術安全性,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作為治療直腸癌的首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