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賴志明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目前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生活水平上,美育發展同樣也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了了解鄉村美育教育的真實發展情況,我們對湖北省黃岡市陶店鄉茶園村的美育現狀進行了調研,從多個方面總結了當前鄉村美育問題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相應建議以促進鄉村美育教育的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推行美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眼界和想象力。除此之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學生在學業和事業方面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美育內涵極其豐富,具有雙向作用,美育滲透到全社會,可以更好地營造社會的人文氛圍。而鄉村美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潛移默化地享受美,更是需要通過學校開設藝術課程、實踐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有啟發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舉辦促進了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磨煉了品格和意志。通過下鄉所開展的活動,可以使我們分析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和其他人交流,可以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借鑒同伴們優秀的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使自己得到提高。
調研對象:黃岡市陶店鄉茶園村7—10歲的小學生
調研時間:2021年7月5日~2021年8月5日
調研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實踐活動調研于湖北省黃岡市陶店鄉茶園村,學生年齡分布在7-10歲之間,絕大部分學生對美育內容不太了解,學校雖然設置了相關藝術課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重視美育的發展,小學的藝術教育不能展開,影響了美育的發展。
調查現狀: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而如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應該包括對美的需求、對美的享受,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2]。在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鄉村美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以上情況,黃岡師范學院充分發揮人才隊伍優勢,組建“紅色之旅”社會實踐團,赴黃岡市陶店鄉茶園村開展鄉村美育,以美育促進鄉村建設和振興。
在2021年黃岡市陶店鄉茶園村支教活動中通過調研發現如下問題:
1.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成長意義巨大,藝術教育在小學階段顯得至關重要。我國鄉村美育一直不被重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國目前長期的應試教育而導致的,盡管國家積極推出了素質教育并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大力改革,但是大部分農村小學仍然以學生的主課學習成績為核心,藝術課程安排受到局限,按照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4節藝術課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不少于3節,但是通過調研發現,茶園村附近大多數小學的藝術課程為1-2節[3],遠遠達不到國家規定數量。

圖1 藝術課程課時分布圖
2.學校教育是小學藝術教育開展的重要課堂,如果學校教育不推行,小學藝術教育則無法展開,現階段很多小學都設置了相關藝術課程,但是并沒有重視美育的發展。而鄉村的藝術教育發展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顯得更為落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鄉村地區的家長對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小學藝術教育沒有足夠的認識,茶園村附近的大部分學校也更重視語數英等文化課程,僅僅把美術、音樂、體育作為副課,部分小學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的藝術課程都由“主課”老師擔任,專業基礎不夠扎實,有的學校甚至會出現藝術課程被“主課”占用的情況,即使藝術課程在開設,但是存在課程代授的現象,問題非常嚴重。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紀較小,自主性相對來說比較差,學校、家長、教師對小學藝術教育的不夠重視都導致了學生對藝術課程的興趣缺乏和沒有足夠的積極性。而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了小學藝術課程的實施[4]。

圖2 調查問卷結果
對比來城市來說,鄉村美育的教學模式更加單一,在授課方法上,大部分學校采取授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實踐與互動交流,不能達到我們美育教育的初衷,學校場地局限性較大,課外活動與課程實踐難以展開,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接受的知識比較枯燥和片面化,不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且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們非常喜愛藝術課程,但是受條件的限制,課程效果較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4.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家鄉的傳統美與本土文化傳承和發展不夠,對鄉村美育了解程度不足。
美育課程的目的不只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是“以美成人”,完善人格,增強修養,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美育的缺位會對孩子尤其是鄉村孩子造成隱形的傷害。有研究顯示鄉村學校小孩在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比賽時,相比城市學校小孩表現得更加內向、消極、缺乏自信與活力。原因是鄉村學校課程結構單一,大多數情況下以語數英三大“主科”為主,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甚至有一些學生也因不斷質疑自己而選擇了輟學,這也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與實現鄉村振興都產生了一定阻力。通過這次支教活動,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鄉村美育的缺位,豐富了鄉村美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生在全面發展上的空缺。同時,在支教活動中,教師積極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并且極力支持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從家長層面來看,大部分鄉村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應試觀念根深蒂固,在思想上不夠重視美育課程,認為美育很重要的家長僅占27%,加上鄉村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很少會額外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這些都導致對美育的支持及教育投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美育的發展,而從學校層面來看,鄉村學校教育功利化思想更加嚴重,評價體系幾乎只以學習成績為衡量標準,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應付美育課程教學,“主科”擠占藝術課堂時間,最終背離學校美育教育的初心。但是通過本次支教活動后,家長對學生美育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知,支教老師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通過家訪的形式深入學生,同時也給家長帶去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圖3 調查問卷結果
從師資上來看,鄉村美育的師資配置一直屬于鄉村教育的短板。有很多教師不愿放棄城市各種優質的資源,從而不愿選擇條件艱苦的鄉村,一些鄉村藝術教育的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方面也是參差不齊,專業基礎不夠扎實,通過本次的支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鄉村教育觀念,促進區域教育質量的提高,給鄉村美育帶來了現代化的思想理念及相關學科較為先進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鄉村老師專業知識不足,能力素養有待提升的缺陷。
在農村,部分學校不重視藝術課程的開展,致使學校里美術、音樂、體育等藝術類學科的存在成為形式主義,藝術課程時間嚴重不足,一些功能教室也受到場地限制,教學設備及圖書資源較少,藝術教育教學便很難落到實處。這次支教活動通過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通過一些社交及網絡平臺呼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幫助,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來說更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開展了豐富的課外組織與寫生活動,極大地提升了鄉村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鄉村美育的發展。
對于本次支教活動,村民滿意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美育服務基本實現了“雙贏”。黃岡師范學院組織的曙光“紅色之旅”計劃,讓茶園的村民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村民也感受到了學校和國家對農村美育的支持和幫扶。農村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大舞臺和良好的實踐基地,通過大學生的實踐和服務,展現了農村的新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鄉村美育的發展,為之后大學生建設和服務家鄉打下了基礎,這種實踐對于我們來說會形成永恒的成長記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的雙向美育。
因此,不僅要重視對孩子們的美育教育, 同時也應在當地加強對美育的宣傳,讓鄉村地區的人們重視美育教育,了解美育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改變當前鄉村美育教育現狀,從而促進美育教育的發展,帶動學校美育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通過這次支教活動,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鄉村美育的缺位,豐富了鄉村美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生在全面發展上的空缺。家長對學生美育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知,支教老師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通過家訪的形式深入學生,同時也給家長帶去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來說更好的藝術課程學習環境,同時也組織了豐富的課外活動與寫生活動,極大地提升了鄉村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基于本次調研,提出進一步改善建議如下:
1.政策指導,將美育課程在教育體系中所占比重加大。國家已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很多大中小學校和社會機構相繼成立了各種類型的美育中心,召開美育研討會議,制定美育實施方案,但是具體的實施細則以及如何落實,需加強研究。
2.加強宣傳,從社會層面上,引導人們加強對美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培育美育教育的基礎。在學校設置足夠的藝術課程,重視藝術教育課程,致力于加強對藝術教育質量的提高。
3.加強師資建設,配齊配強美育課程教師,尤其是多引進年輕教師,夯實教師隊伍。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加強自我修養和專業能力,更好地配合小學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
4.創造性地開設美育課程,加強硬件軟件的配置,使硬件軟件基礎條件較差的學校能夠開設相關課程。
5.加大對家長和學生的宣傳力度,讓家長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從家庭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