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李 強 徐英才 許海兵 劉向暉
(1.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連云港,222002;2.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2206)
視頻監控技術在醫療衛生機構的廣泛使用,在保障醫院安全運行,協助解決醫療糾紛,強化醫療廢棄物、毒麻藥品等管理,監管重點崗位人員操作規范等方面,發揮著“順風耳”“千里眼”的關鍵作用。在提高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上,視頻監控技術更是舉足輕重。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關于視頻監控所形成的圖像記錄是否應當納入疫情防控檔案收集目錄和范圍,少有研究,有待深入探索。
《錄音錄像檔案管理規范》關于錄音錄像檔案的定義是“具有憑證、查考和保存價值并歸檔保存的錄音錄像文件”。[1]王英瑋等對錄音錄像檔案的定義作補充解釋:有保存價值的錄音錄像文件集合。[2]曾娜等人認為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對場景、人物、動態、聲音進行真實記錄,將這些視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歸檔,通過網絡傳輸,最終存儲在視頻監控中央存檔中心數據庫,就成了圖像檔案。[3]熊艷認為做好疫情類檔案收集應堅持全面性原則,盡量收集各門類、多載體的檔案資料。[4]姜素蘭提出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所有來源、所有內容、所有類型、所有形式的文件材料都要歸檔。[5]姚楚暉建議以大檔案觀的理念,改進疫情檔案征集工作,在實踐中合理擴展檔案收集范圍,實現檔案組成成分以及檔案存貯載體的多元化。[6]專家們普遍認可視頻監控記錄作為錄音錄像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疫情檔案收集范圍,不斷豐富疫情防控專題檔案內容形式,全面真實記錄抗擊疫情的歷史場景。
因此,本文嘗試闡明視頻監控記錄服務醫院疫情防控工作的作用,分析其納入檔案化管理的可行性,揭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工作建議,以期更好開展疫情專題文件材料收集歸檔工作,為醫療機構和相關部門科學開展疫情防控提供參考。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方艙醫院、核酸檢測實驗室等重點區域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無法由專業人士用數碼相機、攝像機實地拍攝醫務人員全力以赴工作的場景。而安裝在上述重點區域內的監控攝像機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的視頻記錄可以有效補齊醫院疫情防控專題檔案有關聲像資料不足的短板,與文書檔案、實物檔案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醫院抗擊疫情的全過程。
2022年3月4日,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對急診患者例行核酸檢測時,發現一名患者檢測結果為陽性。為盡快排查摸清該名患者在醫院的活動軌跡和與其近距離接觸的人員,醫院隨即通過綜合安防平臺調取當日該患者進入醫院后54個點位的視頻記錄,對其在醫院內的活動軌跡進行追蹤,及時對接市疾控部門,精準上報疫情信息,為開展全市范圍內密接人員的篩查與管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公立醫院普遍對發熱門診、防護用品穿脫區、隔離病房、醫療廢棄物存放轉運站、核酸標本采集點、核酸檢測實驗室等關鍵區域、場所,實行24小時動態視頻監管,督促各點位嚴格落實防控措施。此外,隨機調閱醫院視頻監控記錄已成為省市衛健委、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等部門來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督查的重要方法。
檔案化一詞,最早是在德里達所著的《檔案的狂熱》一書中被提及,他認為“檔案化就是對事件的記錄過程”。[7]伴隨著電子文件的出現,何嘉蓀等進一步提出檔案化是“確保并且能夠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長期有效性,使文件有可能用作證據和作為檔案保存的管理方式”,即檔案化使電子文件具備了成為檔案和法律證據的能力。“檔案化管理”則是為使文件檔案化而采取的管理措施。[8]參考上述觀點,將醫院涉及疫情防控的視頻監控記錄納入“檔案化管理”,可以使視頻監控記錄成為檔案和用作法律證據,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
醫院涉疫視頻監控記錄可以作為檔案保存。檔案是歷史的真憑實據,記錄著事件的發生和歷史的發展,具有可資為憑的特性。[9]視頻監控記錄客觀地記載著醫務人員全力救治確診患者,常態化做好人員篩查、核酸檢測等抗疫場景,是對抗擊疫情有保存價值的記錄,完全具備檔案的屬性,也滿足電子文件所必備的內容、背景、結構三要素。
醫院涉疫視頻監控記錄可以用作法律證據。公共場所視頻監控用途之一是刑事偵查,既可將監控視頻作為訴訟證據,也可利用視頻監控發現犯罪、追蹤特定對象。[10]在追蹤篩查確診、密接人員活動軌跡時,視頻監控記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存甚至可以運用到司法案件的調查取證中。在檢查指導關鍵區域、場所防控工作上,其“證據”屬性同樣清晰。通過對視頻記錄的溯源追蹤,既可以有效檢查檢驗院感防護、患者診治等疫情防控工作落實開展情況,又可以作為對單位和個人進行考核獎懲的原始憑證。
要實現視頻監控記錄從“記錄”向“檔案”的身份轉變,把視頻監控形成的大量電子形式的記錄納入檔案化管理,還面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解決。
《錄音錄像檔案管理規范》系統闡述了錄音錄像文件歸檔和管理的全流程,包括收集、整理、著錄、歸檔、保存、保管、利用、統計和移交[11],每個流程和環節都有嚴格規范的工作要求。而面對視頻監控記錄檔案化管理這一新問題,首先要解決如何對涉疫視頻監控記錄價值進行判斷、誰來判斷的問題。目前尚未統一視頻記錄的收集范圍標準,亟需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加以總結,并持續改進完善視頻監控記錄管理的各個流程。
《反恐怖主義法》要求單位采集的視頻圖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90天。[12]《江蘇省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對視頻監控保存時間要求是大于等于30天。上述二者對視頻檔案信息保存時間都有不同的要求,存在保管期限界定不清的問題。
以分辨率為1920×1080的監控攝像機為例,每日(24h)錄制視頻20GB,按照90天存儲時間計算,該型號攝像機90天內約產生1.76TB的存儲數據。而在擁有多院區的三級公立醫院,相同參數的攝像機少則幾百臺,多則上千臺,數據存儲量之大可想而知。為減少存儲空間,系統會定期自動進行數據刪除,如果不及時將有重要價值、對疫情防控工作有重要意義的視頻記錄進行收集、著錄、歸檔,無疑會給疫情專題檔案收集工作帶來嚴重損失。保存周期短凸顯視頻監控記錄歸檔的緊迫性和時效性,需要檔案工作人員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主動作為,不等不靠。
視頻監控形成的聲像記錄90%以上的用途在錄像回放,完整、端正、清晰的存儲畫面能更好地記錄人員信息和工作動態,便于追蹤溯源和工作督查,而這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控攝像機的產品性能和服務功能。但目前,關于醫院疫情防控所需使用的監控攝像機的技術要求、機型配置均沒有統一的文件要求和使用標準。
通過調取視頻監控記錄對核酸檢測呈陽性的確診病例、密接人員及次密接人員的活動路線及行動軌跡進行追溯排查,是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手段,但在排查過程中,應當保護好被排查人員的個人隱私,減少公眾對疫情的恐慌并且應該增加對確診患者的尊重。[13]在實際工作中,不經意泄露被排查人員隱私的現象時有發生,極易引起糾紛,甚至產生法律問題,需引起重視并綜合施策。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江蘇省衛健委、江蘇省檔案館聯合印發《關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文件材料收集歸檔工作的通知》,該文件詳細羅列了有關疫情防控的文件材料歸檔范圍。依據該文件,本文摘出3個類別8個條款的目錄(詳見表1),可作為涉疫視頻監控記錄歸檔范圍的重要參考。

表1 涉疫視頻監控記錄歸檔范圍
在實際工作中,醫院視頻監控管理平臺一般由醫院保衛部門負責運行管理,系統操作人員一般是安保人員,他們最了解視頻監控的點位分布和攝制內容,但同時也較為缺乏檔案學的相關業務知識和實操技能,不能獨立完成某一類聲像檔案的歸檔工作。醫院檔案管理部門可以將聲像檔案歸檔工作提前到聲像資料的形成階段[14],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相關業務培訓,督促其做好預歸檔工作,按照上文歸納的收集范圍,進行初步的收集、整理、分類,及時利用業務系統進行邏輯歸檔,標明發生時間、區域點位、事件及背景等簡要信息。醫院檔案管理部門再對預歸檔的記錄資料的真偽性、原始性、完整性、準確性、價值性進行鑒定,經過鑒定無誤并且有保存價值的視頻監控記錄才可以進行正式歸檔。[15]
此外,對工作環境重復率高、主題內容單一的視頻記錄,應挑選一份影像清晰、人物端正、聲音清楚、畫面構圖平衡的記錄進行收集、歸檔。[16]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廠家的攝像機往往自帶專用的文件格式,在進行物理歸檔時需進行格式轉換,轉為MPG、MP4、FLV、AVI等符合管理規范的格式,視頻比特率不低于8Mbps[17],并按照《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做好電子檔案格式轉換與遷移信息登記。[18]
經鑒定無誤并且有保存價值的視頻監控記錄,應當按照《江蘇省檔案局 江蘇省檔案館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檔案工作的通知》《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江蘇省檔案館關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文件材料收集歸檔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出的“反映各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工作和活動的照片、錄音、錄像、磁盤、電子文件和實物等文件材料保管期限為永久”的要求,做好存儲與備份。
相較于傳統的光盤存儲,利用磁盤進行存儲的優點是存儲空間更大、讀取速度更快、利用更方便,但同時也需要防止磁盤受損壞進而導致存儲數據丟失。歸檔后的視頻監控電子文件存儲信息量大,建議采用獨立冗余磁盤陣列結合分布式文件系統的方式進行 存儲[19],可以大大提升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應當將疫情防控的風險區域、關鍵崗位與醫院日常運行的安保管理點位加以區分,根據應用環境的場地特征、技術要求,劃定不同區域的監控攝像機使用標準。鑒于目前衛生健康系統暫無監控攝像機的使用標準,本文在充分借鑒相關資料,結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疫情防控工作實際,提出不同監控區域攝像機參照表(詳見表2),以供參考。

表2 不同監控區域攝像機型參照表
保護患者的隱私,核心是技防。前端攝像機采集圖像、視頻后通過光纖網絡傳輸至服務器或硬盤完成數據保存。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是保護數據安全,保護數據安全首先要確保網絡安全。目前普遍應用于提升網絡安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防火墻技術、防病毒技術和入侵防御系統(IPS)等,可以有效保障數據存儲設備的安全運行。
保護患者的隱私,基礎是人防。保衛部門是維護視頻監控管理平臺數據安全的第一責任主體,應當明確數據調取、拷貝、復制等審批流程,進行分級授權,遵循最小化原則,分配調閱權限,按需進行監控查看。系統管理員要嚴格保管好賬號信息,禁止將操作權限轉讓他人。在監控室增加高清攝像機,對不明身份人員訪問、偷拍等行為進行實時監控,對泄露患者隱私造成惡劣影響的行為按照相關規定給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