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躍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235000)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張全民族抗戰路線,即動員、組織和領導全體愛國群眾參與到抗戰中來,而動員征兵是其重要的實踐活動之一。目前學界對抗戰時期中共的參軍動員機制、征兵政策、征兵口號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研究,但是對于這一時期鄉村征兵中黨的宣傳教育群眾工作能力如何養成卻鮮有關注。鑒于此,本文試以淮北抗日根據地的有關檔案資料及根據地主要創建者的相關著作為參考,管窺這一能力漸次養成的過程,以有補于史志。
為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和粉碎日偽軍的瘋狂“掃蕩”,1940年9月,中共皖東北地委和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時淮北根據地政權隸屬此公署管轄)召開了各縣干部會議,部署了大力發展抗日武裝的決定。1940年下半年的這次征兵是淮北根據地第一次大規模擴軍活動。[1]為了保證這次征兵的順利開展,根據地在各地成立了聯防辦事處,最終動員了200余名新兵,500余名地方武裝人員,共700余人加入了新四軍。
第一次征兵實踐表面上看成績較好,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未掀起大規模的擴軍熱潮。究其原因,固然與軍事建設上存在著不注重充實、幫助與培養主力以及未能及時掌握一些地方武裝的領導權等問題有關,但如從中共自身群眾工作能力來看,這一時期宣傳教育群眾的能力還很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在鄉村征兵實踐中更多地不是去啟發群眾而是去命令群眾來參軍,尤其在擴大地方武裝上存在“不是細心說服,從政治上鼓勵他們來參加,而是采取抽壯丁、買壯丁,以致強迫當兵”等現象[2];在宣傳教育群眾的內容上沒有反映群眾的迫切要求和把握群眾的情緒,而是提出一些不合時宜的過“左”口號;宣傳教育的對象范圍非常狹小,仍停留在知識青年的小圈子里;宣傳教育的主體單一,尤其是根據地的政府并未參與進來,認為武裝不是政府的事。相應地,這些情況使得反動派在根據地散布的“共產黨住不長”“抽丁”等謠言甚囂塵上,造成征兵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即使征了兵,軍隊的戰斗力也難以保證,“地方武裝除編到主力的以外,大部潰散逃亡與叛變”[3]。
這次征兵實踐暴露出的宣傳教育問題,引起了當時淮北根據地創建者的注意,他們要求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今后務必要注意宣傳教育群眾能力的養成。如劉瑞龍指出“我們要向老百姓宣傳,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是最有面子的事”“以后一定要政治動員,要好好地說服教育,因為拿槍桿子拼命并不是小事,要對他說明白”。[4]
1941年9月,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成立,撤銷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和擴大抗日武裝力量,行政公署在施政綱領上明確1941年冬季開展擴軍運動,要求各級政府掌握政策、做好動員宣傳,盡一切力量保證完成3400名擴軍總數目標。第二次大規模的征兵實踐中,中共在宣傳教育群眾上有了明顯的進步,態度上由原來的輕視變成了重視,場面一改以往的冷冷清清。各部門組織相關人員采取各種方式宣傳教育民眾,興起了擁軍、參軍的熱潮。如行署明確將“實行參戰動員,發動民眾參加抗日軍隊”視為施政綱領[5];各婦救會動員婦女們鼓勵自己的丈夫、兒子參軍,促進部隊的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的許多小學教員參加了各地的征兵委員會并編寫了宣傳參軍的通俗讀物《孝子投軍記》;拂曉劇團隨軍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孩子們哼起抗日小調,人民都把共產黨新四軍的主張和‘拂曉’劇團的歌舞,深切的記在心中”[6];農救會的附屬組織農村俱樂部通過農村逢集逢會及其他會議宣傳了共產黨及抗日民主政府的主張和政策,告知老百姓武裝自己及配合新四軍作戰的重要性,傳播了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戰斗故事,以提高農民的民族覺悟和階級覺悟;區黨委宣傳部直接領導的《人民報》,在運動開始前半個月即刊登征兵布告和優抗條例等,在運動開始時則發出關于征兵的征稿信,第三版專門發布征兵消息,同時增出《擴軍快報》專登擴軍短文,以供征兵干部作為宣傳鼓勵之參考資料。[7]
這次征兵最終動員了近3800人參軍,超額完成了原定計劃。但是也要看到,此次征兵在宣傳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階級教育較多,而關于民族民主的教育則較少”[8],過于重視宣傳而忽視了教育,致使“群眾的參軍熱潮還沒有真正掀起來”。[9]這說明當時中共宣傳教育群眾的能力只是初步的養成,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
為了充實主力兵團,改善主力兵團戰斗員的成分,從而有效粉碎敵人的“掃蕩”和進攻,1943年淮北區黨委第二次高干會決定本年冬季舉行一次擴軍運動。這也是淮北根據地自創建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的鄉村征兵。同年10月,淮北區黨委下發《關于冬季擴軍運動的決定》,提出此次擴軍時間為11月、12月;擴軍的方式主要依靠黨內、群眾團體內、政權機關內之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以及物質上之動員與說服;強調擴軍的組織是邊區、縣、區的擴軍委員會,鄉為動員參軍運動委員會;認為黨內之思想上的動員是此次擴軍運動的最主要環節。
為了保證此次征兵的順利進行,淮北區黨委在征兵初期頒布了《參軍運動宣傳大綱》,劉瑞龍專門撰寫了《關于目前擴軍中幾個要注意的問題》以供各地做參考。正是由于思想上的高度重視及對前兩次征兵中相關經驗與教訓的吸納,此次征兵中黨的宣傳教育群眾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都有了較大的改進和創新,最明顯的特征為“一般宣傳與個別突擊相結合”。[10]
在前期準備上,此次宣傳教育活動準備充分、組織有序,如區黨委、行署提前公布了一整套有關征兵的文件,政府較早開展擁軍優抗活動,邊區參議會事先發布《告參議員書》《告民眾書》;宣傳教育活動中堅持“三不四要”的方針(即不欺騙、不收買、不強迫,要來歷清、要年紀輕、要身體強、要成分好)[11]和參軍擴軍相配合的原則;實行政治動員為主、組織和物質動員為輔,以及堅持選擇對象、了解對象、說服對象、鞏固對象這一過程的完整性。在宣傳教育的方式上,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宣傳,如有的地方宣傳時拿著戰士寄回來的信宣傳,有的地方把去年參軍的人在部隊的情況向群眾介紹或評選擴軍英雄、參軍英雄等。在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體上,黨政軍民都以此項工作為中心[12],特別是黨與群眾團體擔當了“主干”責任,發揮了模范作用。在宣傳教育活動的時間上,除了“配合著紀念雙十節、本軍本師建軍紀念及時事宣傳教育”[13]外,還利用其他一切時機開展諸如街頭宣傳、個別談話宣傳、大會宣傳。
此次征兵實踐是成功的,全區參軍的人數超過原計劃的27%,在參軍成分上雇農、貧農和中農占88%。[14]但也要看到此次征兵的宣教實踐,在傳播和學習模范示例及其經驗上還有明顯的遲滯性[15],個別地區的宣傳教育泛泛甚至違背“三不四要”政策[16]。上述表明這一時期中共宣傳教育群眾的能力總體而言達到準成熟狀態,尚需進一步提升。
1944年,中國進入抗日反攻階段的時機日益逼近,中共領導的根據地獲得了擴大與鞏固,群眾運動更深一步發展,地方干部隊伍也快速成長起來。為了有充分足夠的力量迎接未來的變化與勝利,1944年9月,淮北根據地黨委作出了《關于擴大一萬地方軍,創造十個獨立團,發展十萬民兵的決定》,確定了冬季進行一次全邊區的大規模的擴大地方武裝運動。這也是淮北根據地創建以來的第四次擴軍實踐。盡管就如何宣傳發動群眾方面,決定提出了“均可參照去年的擴軍總結”[17]的意見,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并非照抄照搬,而是在繼承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給予創新發展,呈現出“思想上啟發群眾的自覺”[18]的特征,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宣傳教育群眾工作的成熟。
1944年11月,淮北區黨委下發《關于擴軍工作的補充指示》,指出此次擴軍“不僅要完成數目,而且要求得質量上之成份(分)純潔與政治覺悟”[19]。在此次征兵實踐中就如何在思想上啟發群眾的自覺進行了探索。其一,在啟發群眾覺悟的內容上更多從群眾的生活實際和切身利益出發。如根據地的許多地方在征兵的宣傳教育中讓群眾從今昔對比中“憑良心”決定行動。其二,根據啟發對象的不同特點而實施具體教育。以泗宿縣征兵為例,對婦女主要啟發她們對新四軍的同情心,由此引申到擁軍與送子、送郎參軍;對青年主要啟發其追求進步思想,從爭取光明出路出發積極參軍;對工人主要使其了解過去“汗干錢了”的痛苦而引導參軍;對偽屬多的莊子則以關于中國將來和新四軍的光榮及遠大前景的討論來啟發參軍等。[20]其三,認識到啟發教育過程的長期性而步步深入。如閘塘村支部的擁軍參軍教育就以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四個階段而展開:首先“和黨員個別談話,召開支部及小組會,提出問題,采取漫談方式,了解黨員對黨軍的認識”;其次“根據黨員的認識,即進行支部擁軍教育”;再是“黨員認識提高后,即開展支部和黨員中的擁軍檢討”;最后“黨員檢討之后,可以說認識又提高一步……他們自己自動的討論了一個擁軍公約”。[21]正是在成熟的宣教能力下根據地各地都按時勝利地完成了擴軍任務,例如泗宿、泗南、洪澤三縣超過任務很多,尤其是泗宿縣擴充新戰士1700多人,其中新行一個鄉就動員了119人參軍。[22]
通過上述歷時性的考察,會發現能力來源于實踐,抗戰時期淮北根據地的征兵實踐每深入一次,相應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群眾工作能力就提升一次;而能力的提升又進一步推動著實踐的深入。同樣,在能力的自身養成過程中,人民群眾也逐漸加深了對黨及其所領導的政權、軍隊的認可,從而鞏固了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地位,真正實現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宣傳教育群眾能力的成熟化,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及解放全國提供了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