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冀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蘇皖邊區政府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后華中解放區的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7月28日的統計資料顯示,蘇皖邊區共計由8個分區組成,下轄74個縣,總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2500萬。蘇皖邊區政府自1945年11月成立之后,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實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蘇皖邊區后續的人民解放事業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在民生領域主要聚焦于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發展生產貿易和推動教育文化工作三個方面。蘇皖邊區政府在較為復雜多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在民生建設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值得研究。
在蘇皖邊區政府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就在這一地區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推動減租減息斗爭。在淮北地區,從1941年開始新四軍主力在此駐扎,地方抗日民主政權相對穩固,群眾在早期減租減息斗爭中解放思想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對于土地改革的支持度和參與度相對較高。而在新收復的距離國民黨政府統治區域較近的寶應縣等地,有的群眾對土地改革的熱情不足,甚至主動向地主退還已按要求減免的地租。
在這樣較為復雜的社會歷史環境中,蘇皖邊區政府首先以懲辦和沒收等方式對漢奸分子展開重點打擊。例如對“利用敵偽勢力,主持囤積居奇,操縱市場,致陷民眾生活于困難者”,處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乃至死刑。沒收之漢奸財產,作為救濟抗屬、災民、難民、失業工人及貧苦人民之用。[1]在較短時間內,邊區政府一方面通過打擊投機炒作等市場失序行為,來降低人民生活負擔;另一方面通過直接沒收漢奸的財產,補充邊區政府可用于救助困難群眾的資金,并著手將沒收的土地廉價發放給當地的人民群眾,為后續土地工作的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后,邊區政府于1946年上半年陸續制定了《蘇皖邊區土地租佃條例》《關于減租減息各項基本原則擇要布告》等文件,并由各級政府推動落實。這些舉措推動了農村地區的減租減息斗爭,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比如,從1945年底至1946年4月,漣水縣減租田6.2萬畝,減租糧食18萬斤。[2]
一部分農民通過對地主漢奸的清算獲得了土地,但是蘇皖邊區政府總體上推行的還是減輕封建剝削的政策,并未徹底地否定掉封建土地所有制,絕大多數的農村土地依舊集中掌握在少數地主的手中。例如,在淮安的石塘地區,十里鄉全鄉農民自耕土地只有37畝多,而屬于地主的土地有1920余畝,也就是說地主占據了鄉里超過98%的土地。
隨著抗日戰爭勝利,農村土地問題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公布了《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將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作為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標。蘇皖邊區政府在貫徹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時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團結中農,分配土地時‘力求其平’”等主張。通過在鵝錢鄉、陳圩鄉和磚橋鄉等地進行土地改革試驗,總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做法,積累了大量的土地改革相關工作經驗。從1946年6月開始,蘇皖邊區各地參照試點地區經驗,通過排查統計、宣傳動員、分配田地、公布情況、復核糾錯、保衛土地這6個步驟,經過3個月的工作,到了9月份大體上已經消滅了邊區內的封建土地關系。值得指出的是,1946年,國民黨軍隊已經撕毀“雙十協定”,向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并于年底前占領了蘇皖邊區的主要城鎮。在這較為艱難的情況下,蘇皖邊區政府依舊堅持在各地開展土地復查工作,保障人民的利益。
生產與貿易的發展使人民能夠獲得更多的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資,促進經濟好轉。蘇皖邊區位于華中平原,自古以來是國內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但是由于日偽軍長期且頻繁的進攻掠奪,封建土地制度對人民的剝削與對生產力的束縛,洪澇、干旱、冰雹、蝗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密集發生,蘇皖邊區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1946年1月,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發出《關于生產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必須抓緊今年一年時間,確實組織和發展生產”。蘇皖邊區政府陸續通過了《華中銀行耕牛貸款章程》《華中銀行農業貸款暫行章程》《蘇皖邊區政府關于興修水利的訓令》和《關于滅蝗蟲訓令》等一系列文件,以幫助人民應對自然災害和改善生活狀況。
具體地看,蘇皖邊區政府在1946年初就已經確定了生產工作的重心要落在糧食生產、紡織生產、日用品工業生產和食用鹽的生產運輸與銷售這四個方面。同時邊區政府明確指出,開展生產工作要結合各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比如,災區主要通過救荒來改善民生并適當發展生產,而非災區要提高產量,進一步改善民生。農村按照實際生產力狀況保持以農業生產為主,手工業和交通運輸為輔的方針,城鎮則可以將手工業作為主體并適當發展商業和運輸。
關于發展糧食生產,蘇皖邊區政府首先是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從根本上將生產力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次是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例如,面對部分農戶沒有耕牛或農業生產能力較低的情況,邊區政府允許參加勞動互助組織的農民以耕牛價格的1/4使用耕牛,而剩余的3/4錢款由華中銀行出借,農戶只需在每年的收獲季節分期還清欠款即可。與此同時,華中銀行還為農戶購買種子、肥料、青苗、農具,甚至提供鄉村小型水利設施修建貸款。[3]再次是興修水利,蘇皖邊區政府專門成立了水利委員會。據統計,從1945年8月至1946年8月,在沒有外部經濟援助的情況下,蘇皖邊區政府堅持興修水利工程,短短一年時間內累計投入超過2500萬華中幣,開浚大小河流97條,總長度超過了650千米,使得200萬畝以上的田地直接受益。在此期間興修水利工程還為15萬群眾解決了生活問題。最后是通過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例如,邊區政府強調在水、旱災多發地區應以修建水利設施為主,在荒地較多或地廣人稀的地區應該注重開墾田地,擴大耕種面積,而在人口密集的區域優先發展精耕細作。邊區政府在生產工作指示中提倡通過植樹的方式調節地方氣候,體現出其農業發展理念的前瞻性。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關于發展紡織生產,蘇皖邊區政府從原材料棉花的種植,到棉花、紗布和布匹的流通交換,乃至土紗、土布這類紡織制品的銷售等環節,都做出了具體的指示。在棉花的種植方面,邊區政府號召民眾種植棉花,并將棉花有組織有計劃地轉運銷售,調節棉花產能;在流通環節,邊區政府通過設立棉花、紗織和布匹的專門交易所,并向其投入資金與物料,推動紡織原料與產品的交換流通;在銷售環節,為了擴大土紗、土布的銷路,邊區政府大力提倡區域內的人民穿著土布,同時減免紡織業的營業稅,免征土紗和土布的出口稅,并限制區域內的洋布進口。這些舉措在較短時期內刺激了具備條件地區的手工紡織業發展。例如,漣水縣的劉老好勞模互助社擁有200多輛紡紗車,每日紗布產量超過400兩,在償還完棉花貸款后,依舊剩余超過200兩,出售所得可以解決500人一天所需要的口糧。
關于發展日用品工業生產,蘇皖邊區政府撥付公款進行工廠建設,以解決區域內日用品的供應問題。主要由政府與軍隊負責各類工廠的建設和生產活動,牙刷牙粉、紙張墨水、毛巾肥皂和電池玻璃等行業均包含在內,同時也扶助地方私營日用品工廠的建設。位于鹽城的新華化學實驗廠和位于宿遷地區的宿北試煉水泥工廠為民眾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物資,推動了邊區內城鎮的工商業恢復與發展。
關于發展食用鹽的生產運輸與銷售,蘇皖邊區政府將食用鹽從日用品生產中單拎出來,主要是因為食鹽對邊區財政收入來說至關重要。淮南與淮北的沿海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產量較高的鹽場,在全面抗戰前,兩淮地區的食鹽產量占據全國鹽產量的1/4左右。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后,一方面搶劫兩淮地區存儲的原鹽運往日本本土,另一方面對新產出的原鹽進行“軍事管理”,將其中的大部分繼續向日本輸送,只留下部分交給敵偽鹽務機構高價出售,既掠奪當地資源,又奴役鹽場的鹽工。直到1945年八路軍解放淮北鹽場,鹽民們才獲得解放。蘇皖邊區政府一方面通過撥給糧食、派駐醫療人員來救濟鹽民;另一方面拿出資金修繕圩堤,購置鹽業生產用具,使得淮北鹽產量取得了多年未有的大豐收。蘇皖邊區政府還動員淮海、鹽阜、蘇中等解放區總計超過1500條木船,在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這4個月內,共運出原鹽10萬噸以上,僅鹽稅就收入華中幣1億元[4],為當時的邊區民生保障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援。
教育與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能夠充實人民的生活,并消除愚昧、解放人民的思想。蘇皖邊區政府在1946年6月舉行的華中宣教大會上明確了文化宣傳工作要以服務工農兵為方向,以時政理論宣傳、教育教學建設和豐富文化活動這三個方面為主要著力點。
在時政理論宣傳方面,蘇皖邊區政府采取了多樣的宣傳形式。一是通過各級政府在區域內組織發行了《新華日報》(華中版)、《淮南日報》《淮海報》《民主建設》和《華中少年》等40多種報紙刊物,同時也培養出大量優秀的通訊員。二是通過新華書店、韜奮書店和博古圖書館等平臺銷售書籍,宣傳馬列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理論。1946年8月的統計結果顯示,當時僅新華書店印刷廠承印的書籍就有60多種,近30萬冊。[5]三是通過黑板報、油印報和墻報等形式,推動報紙深入到農村地區。四是號召黨內加強理論學習,用馬列主義武裝頭腦,以期使黨員干部們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儲備將來和平時期所需具備的相關理論知識。
在教育教學建設方面,蘇皖邊區政府以發展邊區的新民主主義教育為目標,恢復邊區被戰亂破壞的教育系統,并增加對教育教學事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1946年元旦,蘇皖邊區政府公布的施政綱領明確了普及成人教育、提倡民辦學校、改進小學私塾、興辦各種專門學校、改訂學制課程、改善教師生活、保障學術研究和獎勵科學發明[6]等一系列具體的施政目標。同年2月,邊區政府組織編印了24種適用于中小學教學的課本,從而統一了邊區學校所用的教材。據統計,從1945年3月至1946年2月,僅蘇皖邊區的六分區,學校數量就由1100多所增至2000所以上,學生數量也增長了接近四成。而整個蘇皖邊區在1946年8月,也就是抗戰勝利一周年時,已經擁有了華中建設大學、雪楓軍政大學等近100所中等以上學校,同時還擁有近萬所小學和5萬個左右的群眾學習組織。
在豐富文化活動方面,蘇皖邊區政府有著長遠的目標和規劃。其實早在抗戰勝利前,蘇皖邊區所在的地域就已經出現了眾多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運動和文化活動,比如蘇北地區的新安旅行團運動、漣水的秧歌舞運動和淮安群眾看報室……這些文化運動與活動的成功實踐,為邊區政府開展文化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邊區政府在此基礎上協助組織和建立了華中文化協會等各類文化團體和學術團體,組建了平劇實驗劇團、大眾戲劇實驗劇團、美術工和詩歌等研究會,指導各個市縣成立文工團和地方戲劇團,并進行巡回演出。
除了上述幾個主要方面外,蘇皖邊區政府在健全司法制度、優待革命軍人、照顧弱勢群體、保護文物古跡、公共衛生管理等眾多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蘇皖邊區政府的民生建設實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民生治理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后成立的首個地方民主聯合政府,蘇皖邊區政府通過解決民生問題、進行民生建設,切實關心與維護人民的利益,取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