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昌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召開的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把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用起來,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作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之一,人大監督只有正確、有效、依法開展,才能最終發揮作用并推動問題解決。而要真正把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落到實處,新形勢下的人大監督應該做到心懷“四方”。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是實行正確監督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貫穿于人大工作全方面全過程,人大監督自然不能例外。始終堅定黨的領導“主心骨”,才能站穩立場、把準方向,才能確保黨委決策部署到哪里,人大監督就跟進到哪里,人大職能作用就發揮到哪里;才能把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監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并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監督活動厚植為民情懷,推動解決人民群眾關切的各類問題,持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按照監督法規定,各級人大行使監督的方式共有七種,在這些方式中,最常用的就是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等,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方式則較少使用。可以說,審議報告、執法檢查等是人大監督工作中的“必做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則是根據需要而增設的“附加題”,相對來說,“附加題”難度更大、“剛性”更強,更能體現人大監督水平。因此,地方各級人大在行使監督權時,在做完“必做題”后,如遇“附加題”,更應知難而進,展現擔當。
人大行使監督權,是通過相應的監督方式來體現的,而每一種監督方式,都要通過具體的工作方法來完成。如果說選定適當的監督方式是依法監督的前提,那么優化實際監督中的工作方法則是實現依法監督的保障。比如要確保審議質量,應在審議前對相關工作開展相應的專題調研或專項視察,而調研和視察采取的主要形式有現場察看、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每一個流程只有進行規范合理的安排,才能事半功倍,增強實效,否則就會使監督活動流于形式,最終僅僅是走個過場而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監督的目的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簡言之就是“對癥下藥”。對于醫者來說,看不出病癥,便找不出病因,當然也就開不對藥方。人大監督同樣如此,找出了問題所在,還需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并持續跟蹤,督促落實,這樣的監督才算得上是有效監督。有了正確有效的監督,人大代表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期盼才能得到及時回應,人大的權威才能全面樹立起來并不斷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