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厚元
憲法宣誓制度已經實施多年,但我們在媒體上仍然能夠看到諸如“XX人大常委會舉行新當選人員向憲法宣誓儀式”“XX法院舉行新選任領導干部、職級晉升人員向憲法宣誓儀式”等之類的新聞報道。
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和舉行“向”憲法宣誓儀式,雖然一字之差,卻體現出一些地方對憲法宣誓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舉行‘向’憲法宣誓儀式,這里的“向”顯然是介詞,意思是“面對、朝著”,這樣一來,把憲法當成了宣誓的對象和目標,從而把憲法宣誓虛無化、膚淺化、庸俗化,使其缺乏應有的神圣感和儀式感,體現不出對憲法的信仰之心和敬畏之意。之所以如此,顯然是對憲法宣誓制度設計初衷的誤解誤讀。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二十七條中增加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笨梢钥闯?,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和憲法修正案均明確規定是“憲法宣誓”。2018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宣誓誓詞修訂為:“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憲法宣誓誓詞中的“三忠于”表述已經非常清楚,即“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憲法宣誓是一種公開的許諾,既是一種有形的規則,也是一種無形的約束。體現的是公職人員對憲法的敬畏與尊重,在就職前通過特定莊嚴儀式向國家和人民作出承諾效忠。通過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可以強化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增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履職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