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康復。”但在實際治病過程中,多數人注重的是吃藥、做手術,反而忽略了康復治療。比如對于“傷筋動骨一百天”,很多人仍然是臥床休息。但實際上,如果一直躺著不運動,患處的肌肉會出現萎縮,繼而影響關節活動。
“三分治療,七分康復”,很多人聽說過這句話,但在實際治病過程中,多數人注重的是吃藥、做手術,反而忽略了治病過程中的康復治療,覺得沒有必要。其實,康復治療是治病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據悉,康復醫學的目的是減少后遺癥,加快患者恢復。但在臨床實踐中還是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骨科手術后很多病人會選擇躺平治療,很容易造成二次傷害甚至致殘。
成都50 多歲的黃茹(化名)在自駕游中發生了車禍,被送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第6 周,主刀醫生告訴黃茹,她的骨頭長勢良好,可以練習雙拐走路了。然而,出院后,黃茹的重心完全放在如何吃好、睡好,把氣血養足,唯一的康復措施是在家烤燈促進傷口愈合。在此期間,她嘗試過趴著練習屈膝,但到了一定程度后,疼痛再度襲來,家屬又下不了手幫忙。于是,康復訓練計劃一直擱置。
在專業的康復治療師看來,骨折后康復訓練拖得越久,康復之路越不好走,最終不得不使用暴力手段。
實際上,無論是車禍或摔傷導致骨折的病人,還是每年新發550 萬的腦血管意外患者,要想恢復健康,手術不是結束,康復才是開始。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病人像黃茹一樣有康復需求,卻因種種原因被耽誤了。

康復治療是治病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在沒有康復醫學的年代,嚴重腦血管意外、脊髓損傷等患者,很容易死于長期臥床引發的并發癥。而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發展,這一現狀有了極大改變,糖尿病、冠心病、燒傷、前列腺炎、盆腔炎、腫瘤手術和放化療并發癥以及耳鼻喉各種急慢性炎癥等,都在康復醫療的范疇之內。
然而,中國大部分患者及家屬,甚至部分醫務人員的思想,仍停留在“重手術、輕康復”的階段。他們愿意在手術上花費巨資,卻對康復持保守態度。有患者寧可在骨科住院11 天花費數萬元等待手術,也不愿在康復科住院治療。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周文鈺曾感慨:“很多骨科醫生總說‘多注意休息,適當運動’,‘適當’似乎囊括了一切,但又鮮少有人說出具體的量化標準。與此同時,民間對于‘傷筋動骨一百天’的理解,仍停留在臥床休息幾個月的概念上。實際上,如果一直躺著不運動,患處的肌肉會出現萎縮,繼而影響關節活動。”
據原衛計委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 年,全國醫院康復科接受住院康復治療157 萬人次。而單以康復需求最大的老年人群體來看,我國1.38 億老年人群中需康復人數高達7000萬。實際入院患者與潛在需求患者人數上存在巨大差異。
目前,國內只有少數三甲醫院真正做到“治療前移”,而更多適合患者就近進行康復治療的市縣公立醫院、社區醫院盡管也在開展康復工作,但情況不容樂觀。
一位知名三甲醫院康復科主任表示,目前,縣醫院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技術掌握的不全面、不規范;第二,康復專業人才的缺乏;第三,康復設備以中醫康復為主,現代康復理念太少;第四,醫保報賬覆蓋程度有限。
此外,人才短缺問題十分凸出。《中國康復醫學》雜志曾披露過一個康復治療師的國際標準——每10 萬人需要50 名康復治療師。按照14 億人口計算,中國需要70 萬康復師,但中國現有康復治療師僅5 萬人。
康復科最重要的工作人員是康復治療師。一名本科起點的康復治療師至少需要4 至5年的本科教育和1 年的規培,才可參加醫技類的考試,執業上崗。
盡管華西醫院作業治療室門口會貼上“技師≠治療師”,但在眾多治療師的名牌上,仍寫著“技師”。這也恰恰暴露了康復治療師的從業尷尬。國際上已經將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等作為獨立職業進行培養,但我國仍把康復治療師歸為技師,沒有單獨的注冊體系。如何普及康復醫療?有專家建議,讓三甲醫院承接術后急性恢復期病人,待其基本功能恢復后,再將其送到周邊某一專業的社區、民營機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康復網絡,或許是一個好方案。
從骨科起步,介入神經康復和疼痛損傷,逐步走向運動醫學和產后康復,康復醫學的領域還在不斷擴展,中國的康復醫學之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