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小店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撐起了很多普通家庭的收入來源,是重要的民生力量。近年來,在線上電商的沖擊與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小店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韌性,也印證了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有一兩家常去的家門口小店。居民樓下的水果店、公司附近的小賣鋪,或是隱藏在街角巷尾的小飯館……這些小店深入消費市場末端,是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中國個體工商戶已超過8000 萬戶,其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撐起了很多普通家庭的收入來源,是重要的民生力量。
近年來,在線上電商的沖擊與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很多人都關心,這些小微實體店是否會消失?
和大型連鎖店、電商平臺相比,小店的特色在于不可替代的人情味。
上海的富迪百貨店開在臨街,周邊有多個居民區,開店近4 年,老顧客們都跟店主俞老板處成了朋友。俞老板說,平時來買東西的老顧客,很少有買完就走的,經常留下來和他嘮嘮嗑,就像朋友聚會一樣。
店里人不多,除了俞老板外,只有兩名工作人員,但偶爾有顧客需要幫忙送貨——大多是腿腳不方便或是長期居家的老人,店里都會免費送貨上門。

俞老板在店鋪理貨
俞老板還建了一個幾百人的微信群,經常在里面通知優惠、回應需求,甚至聊聊家常。每月11、12 日,富迪百貨店會舉行全場88 折的優惠活動,很多老顧客也會選擇這兩天多買點兒東西。
所謂“社群運營”不就是如此嗎?長此以往,消費者對小店會建立起一種“人情往來”般的情誼,好像去“打卡”已經成為習慣。店主們也會留意顧客的規律與喜好——上班族大概什么時候下班,老人會幾點接孩子放學并順便買點兒零食,哪個球迷在看比賽前一定要來點兒啤酒……
在上海靈石路的香港肥鍋米線店,每天下午都會有一位老顧客來“打卡”,服務員一看到他進門,就知道要讓后廚準備什么了。
這樣的老顧客是小店的穩定客源,店主們非常重視并用心經營和他們的關系,也會為他們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俞老板去上海周邊城市進貨的時候,就經常幫老顧客代購當地的土特產。
正是基于人情味的服務,讓小店們的生意日趨穩定,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優勢。
小微實體店被稱為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它們的優勢不可替代,但也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
小店的經營者大多是夫妻,因為預算有限,舍不得多招幾個員工,事事要親力親為,十分辛苦。尤其是經營水果、蔬菜、肉類等生鮮產品,店主往往要凌晨進貨,開店到晚上,每日睡眠時間不過四五個小時。
同時,小店的利潤也較為微薄。以零售門店為例,大型商超采購時,因為量大,能在上游生產端拿到非常優惠的價格,而小商店往往走經銷商渠道,量少,采購價格也就貴一些。
因此,大多數小微實體店的店主都非常重視成本控制,在房租、水電、人工、進貨等方面精打細算。舉個例子,日益普及的移動支付雖然比現金更為方便,但同時也為商家帶來了手續費,日積月累下來,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近年來,無論是國家提振消費、幫小微企業紓難解困的政策,還是市場背后的金融力量提供的幫扶,大多會從“減負”入手,通過降低成本,利好小微企業。
半個月前,俞老板門店里引入了中國銀聯推出的“紅火計劃”,使用銀聯二維碼收款,500 元以內免除交易手續費,500 元以上的手續費按比例返還。“這肯定是一件好事,能夠對我們商家進行一些扶持嘛。”俞老板說。
經濟發展需要“致廣大而盡精微”,在向上生長的過程中,大型企業占據重要地位,小微商戶也展現了自己的生命力,誰都不會落下。同時,也要“大手牽小手”,需要中國銀聯這樣的巨頭們伸出手來提供幫扶,賦能細微之處。這既展現了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在助力小微企業的同時,進一步提振了經濟。
事實證明,小店會優勝劣汰,卻不會消失。在困境中,小店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韌性,也印證了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消費者需要它們,它們也需要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