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琛 李 晴
(三江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紙作為一種輕型材料,被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因其包容萬象的承載力與可塑性,紙也是藝術創作的寵兒,紙雕便是一種在紙面上雕刻的造型藝術。與傳統硬質材料的雕刻作品相比,紙雕在保留了空間可視、可觸藝術形象的基礎上,兼有便攜、易加工等特點;而與普通的紙制品相比,紙雕更能凸顯紙質的靈動、至簡氣質,具有相當獨特的觀賞性。
隨著近年來文創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紙這一原材料本身已經得到大眾的認可,但在紙雕類產品領域卻稍顯空白。南京是一座人文氣息濃厚的古城,其建筑文化受歷史影響,發展曲折而不冗雜,成果燦爛并且豐碩。南京特色建筑文化應當在文創領域掀起更大的波瀾,而紙雕產品無論從表達方式還是呈現效果,都能成為其外形結構和文化內涵的理想載體。本文意在從紙雕產品的設計入手,追溯其源流、把握其殊異,將其特質與南京特色建筑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做出功能性與藝術性兼具、真正被市場認可的文創產品。
紙雕顧名思義,是在紙面上進行雕刻的藝術。紙雕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漢代,東漢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紙張質量,使其應用于更多領域成為可能。這種單薄、脆弱的材料,卻在聚合后擁有相當的韌勁和延展性,更由于造價低廉,得到民間藝術的青眼。中國傳統祭祀活動中出現的紙人紙元寶就是紙雕在生活中的粗放應用,便攜、易得、可識別是這些紙制品的主要優點。
世界的另一邊,歐洲的紙雕藝術在18世紀中葉開始流行。工業革命推動勞動分工與設計專業出現,空前未有的廣大市場使時尚與趣味成為設計演變的新方向。紙雕就是一種由家具裝飾中的鑲嵌技術演化而成的新的藝術形式。直到20世紀,與現今使用的紙張近似的紙出現,紙雕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三大主流流派也開始清晰化,分別是立體派、實驗派和刻版紙雕。
立體派紙雕通常是在紙面上進行雕刻、裁剪、折疊,以達到平面內容延展至三維空間的效果。立體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國藝術家邢端,他的作品善于表現中國古代建筑和中國古典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中式特色;俄羅斯藝術家Asya Kozina則擅長哥特式風格的華麗服飾,同樣是對建筑這一大類藝術的承襲。實驗派紙雕的色彩與題材則更為豐富,講究幾何美感,作品手法簡單卻層次鮮明,具有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刻版紙雕則是由王立明探索開創的新的紙雕創作技法,結合中國傳統版畫與工筆畫的特點,題材以中國時事、山水、人物為主,具有濃厚的中國時代特色和民間特色。
無論是哪一種流派風格,紙雕藝術都完成了對紙這一簡單材料本身的突破。概括來說,好的紙雕作品能夠呈現不限于紙張的造型和形式,同時不丟失材料特性帶來的靈動、至簡氣質。這些前人留下的創意手法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思路,對于紙雕藝術的特征把握將幫助其更好地進入文創領域,完成從工藝品向流通商品的轉型。
文化創意產品是工業藝術品定位至人文層面的商業產物,隨著近年來的實踐拓展,在以旅游業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產業中尤其發達。把文創產品拆分理解,文化是承載意義的核心,創意是塑造符號的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并且最終要實現于產品。
因此文創設計既要承前啟后、以小見大,更切忌空中樓閣、曲高和寡。作為產品的的商品屬性不可更改,文創產品除了肩負傳承文化的任務,更要考慮消費文化的需求。“消費”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文創產品購買者對于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需求,這要求設計者在內容表達上把握深度和方式,以面向更廣大的市場,獲得實際的傳播效果;二是文創產品進入市場要面臨的定價問題,為求在精美工藝和可控本之間做出平衡,很多時候會影響設計者的思路和選擇。
而紙雕藝術在經過適當轉化進入文創領域后,很容易滿足上述要求。總結其可行性與優越性,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
1.輕質便攜
紙雕作品總是會比同體積的其他材質的雕塑作品更加輕盈,這是紙材料的天然優勢。對于常常被當作紀念品或伴手禮的文創產品而言,這種輕便使得購買者的地區與運輸方式沒有限制。經過像“折疊金陵”這樣的折疊拼插處理后,更是可以將一座建筑模型收進一張賀卡的大小。
2.易加工
相對于木材和金屬制品,紙雕產品同樣使用刀刻、切割等技術,但不必熔鑄和焊接,總體上更易加工,形狀的延展性也更好。對于文創設計而言,這種特性使得設計樣稿時不必拘束于復雜的實現手段,具體制作工藝更可以取立體派紙雕和版雕之精華;而在使用機器批量生產加工時,這種特性也利于車間結構的簡化優化,在相同的生產成本中擁有更高效能。
3.低成本和可循環
綜合上述易加工的特點,在后期計算產品制造成本時,參照“工廠成本=原材料費用+燃料動力費用+外協勞動費用+生產工人工資+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用”公式,紙雕產品可以在原材料、燃料動力方面取得更大優勢。而雖然塑料、無紡布等材料成本更低,卻在廢料處理方面略遜于可循環再生的紙。雕刻作品的特性之一便是采用大量削減、鏤空的手段為作品塑形,在廢料必定大量生成的情況下,循環利用是更為環保也節約成本的方法。
4.空間自由,信息豐富
紙張的類二維形態使其在空間構建上擁有更多可能。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希臘雕塑是四個面,文藝復興的雕塑是兩個面”,這句話是雕塑家在立體創作中對于“平面”運用的概括理解。由紙面構成的紙雕作品除“型”之外更擁有“形”的妙意,欣賞立體造型的同時更能傳達出不同視角下平面的信息。
5.文化認同
在市面上被廣泛使用的輕型材料中,中國人與紙的聯結更為親厚。紙是文房四寶之一,更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相較于塑料、化纖、玻璃等現代合成材料,紙所承載的人文情懷和典雅質感與傳統文化的設計主題是相得益彰的。遵循這個思路,在設計的過程中更可以考慮對紙進行做舊處理,通過紙面整飾技術加入類似宣紙、莎草紙的纖維紋理,或綴以金粉、墨跡,以呈現古色古韻的效果。但要注意裝飾應保持素雅,不可喧賓奪主、越過紙面造型成為視覺中心。
當然,紙雕作品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紙本身的薄脆易損,在保存和攜帶上需要一定條件。壓褶、潮濕、蟲蛀等情況都可能使作品損壞,造型上必須考慮穩定耐用。
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民族不僅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居住方式。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說過:“不論住宅是高聳云霄的大樓或是不蔽風雨的篷帳,是富麗堂皇的別墅或是簡陋矮小的茅屋,一個家的文化特性與其屋內的物質設備是有密切的關聯。”一個人從襁褓到孩提,從青春期的發育到中年締結婚姻關系,以至于步入晚年,他一生中和家庭間各分子的親密接觸,深受住宅形式的嚴格限制。因此可以說一個城市建筑的特點,是其城市風貌與歷史的縮影,更是人文精神的凝練。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長期作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因地處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收并蓄,其傳統建筑樣式既有北方的莊重雄渾,又有南方的靈巧婉約,流派紛呈,以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見長;到了近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西風東漸、融會貫通的思潮下,古典主義和新民族主義的源流注入南京建筑風格;直到今天,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始終開放文化交流、博采眾長的窗口,現代主義建筑遍地開花。
“折疊金陵”系列立體紙雕便是以南京市地標性建筑為主題的工藝紀念品。在綜合典型性、知名度、辨識度等多方面的考慮后,項目組選擇大報恩寺琉璃塔、總統府門樓、南京眼步行橋作為“折疊金陵”的產品主題,各自代表傳統、民國、現代三種流派風格,作為南京特色建筑文化的寫照。
1.大報恩寺琉璃塔:磚瓦層疊的中式傳統建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句詩描繪的是南北朝時期南京作為南梁都城,統治者大興佛教、建康城佛寺林立的景象,其中百寺之源,便是大報恩寺。大報恩寺是中國南方第一座佛寺,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明永樂十年于原址重建。大報恩寺建造工藝之考究,完全達到了皇宮的標準,其中以位于大殿后的琉璃塔最為宏偉。大報恩寺琉璃塔是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高78.2米,九層八面,塔身貼白瓷,底層建有沿襲于宋代的“副階周匝”;塔室為長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欄桿各處飾有以獅子、白象、飛羊為代表的佛教動物主題的五色琉璃磚——由于各層傳遞,所以使用的磚瓦尺寸不一。
相較于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更為廣泛使用的木質結構,琉璃塔的特別之處在于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筑當中“不施寸木”。其內、外層全部用色彩造型各異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這種獨特的搭建方式和裝飾藝術也讓琉璃塔獲得了“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高度評價。
如今人們所見到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是在原琉璃塔基礎上修復再造的產物,影響“折疊金陵”主題選定的因素很多,原塔所具有的“工匠精神”與古制古韻顯然極具金陵特色,更符合項目組對消弭于世的宏偉建筑以文創產品的形式流傳后世的終極期望。
2.總統府門樓:民國時期的西方折衷主義建筑
折衷主義建筑流行于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對中國近代建筑尤其南京的民國建筑影響極大。折衷主義意如其名,是一種長于模仿、折中選擇的建筑風格,它越過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在建筑創作中的局限性,任意集取存世的建筑流派之大成,故有“集仿主義”之稱。折衷主義建筑沒有統一固定的特點,要素混雜、自由組合,但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總統府門樓是南京總統府的代表性建筑,原址為清代兩江總督署轅門,國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12月拆除轅門新建了這座門樓。相較于總統府內部保留了更多中國傳統樣式的新民族主義風格,門樓主體為羅馬風格的古典主義建筑,且仍然保留原督署前的石獅,并加建了中國古代行政府衙前的照壁(于2002年9月因長江路拓寬被拆除),是典型的中西合流的折衷主義風格。從細節上講,大門南立面是八根愛奧尼亞立柱,并鐫有巴洛克線條;南側是三樘拱形連頂鏤空鐵門,每拱兩扇,向內開啟,涂黑漆,中鍍飛金。北側門內是方形,寓意“外圓內方”,又含“天圓地方”之意。無論形式或內涵,都體現出對稱、線性的和諧之美。
對于民國歷史豐富、人文氣息濃厚的南京來說,總統府無疑是南京的名片,其門樓的輪廓線條更是在世人眼中留下了最深刻具體的印象。因此項目組將總統府門樓確定為“折疊金陵”系列紙雕產品的主打款,希望用金陵門面打開金陵、宣傳金陵,更強化總統府在中國近代建筑發展浪潮中的卓越地位。
3.南京眼步行橋:簡約優美的現代主義地標建筑
“羽翼般斜拉的鋼索振翅向上就像豎琴的琴弦,行人穿行其間猶如琴弦上跳躍的音符。”這是南京眼步行橋總設計師韓大章對這件作品的評價。南京眼全長827.5米,位于青奧公園中軸線,跨越南京夾江。這是一座雙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最大特色之處在于橋墩基座完全隱于水下,整座橋就像系過夾江兩岸的白玉腰帶。作為南京新區河西CBD的標志性建筑,南京眼的設計理念即是突出輕盈美觀,隱藏基座后的步行橋看起來更加飄逸、動感十足,這也與青奧的運動追求相互呼應。
2015年6月,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第32屆國際橋梁大會上,南京眼步行橋獲阿瑟·海登獎。這是中國首次獲阿瑟·海登獎的橋梁項目,標志著中國橋梁建設領域實現了又一新突破。因此項目組選擇南京眼步行橋作為南京現代建筑的代表,并為“折疊金陵”加入南京身為臨江城市的靈魂——橋梁。
確定目標建筑以后,如何以其為原型設計出藝術性與還原性兼具的紙雕作品,是項目組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除了了解其歷史底蘊與風格流派,更需要觀察描繪建筑外形,拆解展現其構造,對建筑樣式進行合理的轉化。以下為主要使用的兩種轉化思路,或者說是對中國古代建筑結構和設計風格的借鑒。
1.榫卯結構
榫卯,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于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結構方式。“榫”指凸出部分,“卯”指凹進部分,榫卯結合,可使木材無需釘子或其他黏合劑仍牢固相連。榫卯作為中國古代造物的獨有技藝,無論是從功能還是美學角度,都能為設計師帶來許多靈感的啟發。
這種啟發首先體現在設計紙雕產品的結構上。盡管是與木材特性完全不同的材質,紙張卻依舊可以實現拼插嵌合的立體效果,并且由紙的二維性獲得了靈活開合的可能。任何形制的建筑都可以被拆解成由各種平面組合而成的多面體,其中面與面的交叉重疊處便是運用榫卯的最佳位置。而對于“折疊金陵”這樣的立體紙雕產品來說,榫卯除了連接紙雕各部分以外還有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打通二維與三維的轉換通道——運用紙面榫卯的靈活性達到“開立合倒”的效果。

①拼插示意

如圖①,為表示兩堵墻體所成的拐角,兩張紙面各切割出兩塊三角形的榫頭,一對向外一對朝內,皆有長條狀的凹槽用于嵌合。建筑主體采用這種拼插方式,一來四個角閉合后不會散開,二來每個角的角度可以相對變化:展開賀卡,四個角接近90°,此時建筑立起;合上賀卡,兩個對角平鋪為180°、另兩個角重疊,此時建筑合為一個面倒下。這種結構使立體紙雕具備了便攜、易存放的特性,從文創的角度而言,它是一個產品有資格進入市場、并得到消費者青睞的關鍵。城市主題的賀卡在文創領域已不鮮見,紙雕作品作為旅游伴手禮也顯得過于繁復脆弱,而將二者通過榫卯技術結合起來,內藏寰宇、折疊樓閣的立體紙雕賀卡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加新奇的體驗。同時相較于平面的圖案來說,以這種形式傳達的建筑形態更加直觀具體,做到了真正的“躍然紙上”。
因此,項目組最終選擇以這種榫卯結構為基礎設計了“折疊金陵”。它為紙雕產品設計提供的思路也不只體現在實際功能上,在涉及具體零部件的形狀繪制時,為了保證這種結構的合理可行性,項目組需要對照建筑的實際結構做一些簡化,如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飛檐斗拱,是用嵌在塔身上的紙面來表示房檐。而簡化時具體采用的方式,如何走線與用色、展現何種風格,更多是與接下來參照的明式風格有關。
2.簡潔典雅的明式風格
“折疊金陵”所選的三種南京特色建筑因時代跨度較大,不僅在結構上繁簡不一,材料及配色也風格迥異。為這樣特色鮮明的獨立個體制作系列產品,是照搬原樣各自精彩,還是適當轉化統一形式,明代的家具風格為項目組指引了方向。
明代是中國家具史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因其獨特風格被稱為“明式家具”,由于造型所產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質樸的美,被視為中外家具設計的典范。何人可主編的《工業設計史》中用四個字概括明代家具的藝術特色:“簡、厚、精、雅。”簡是指它造型簡練,不繁瑣、不堆砌,落落大方;厚是指它形象渾厚,顯得莊重、質樸;精是指它做工精細,一線一面,曲直轉折,嚴謹精確;雅是指它風格典雅,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項目組雖不能完全承襲明式風格的高度,卻可從中提煉出簡潔典雅的紙雕設計思路。
首先在配色的選擇上,明代家具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通常直接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紋理,色調與質感的統一彰顯出和諧的藝術要求。對于紙雕產品設計來說,這種忠于材料、遵循自然的精神值得繼承,“折疊金陵”正是采用原紙色,材料通體純白而微泛一點米黃,更用紙面整飾技術添加了淺淡的紋理,簡約質樸如新晾曬成型的原木紙漿。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還是白玉腰帶般的南京眼步行橋,都在這種原始的色彩下回歸了本真的氣質,如輕云出岫,留影于這一方紙片的天地中。
然后是零部件形狀的設計,明代家具多用簡潔明快的曲線,比例適宜,直曲對比,造型十分自然圓潤,富有濃郁的人情味。這些細節處理是明代家具顯得工藝精美的關鍵,更對項目組繪制每一塊零件的線條產生了啟迪,建筑是厚重沉積的鋼筋鐵骨,在通過紙雕形式表現時若想如期獲得輕盈順滑的效果,在不改變建筑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對過于崎嶇復雜線條進行曲面化處理。如大報恩寺琉璃塔磚瓦層疊的房檐、如總統府門樓前的愛奧尼亞立柱,都可以通過曲線轉化表現,既保留建筑原有的構建形式,也不會使主輪廓以外的裝飾線條過于冗雜、搶占觀者的視覺中心。
紙雕作為在我國擁有悠久發展歷史的藝術,其傳遞出的簡雅氣質和意匠之美,與當代文創產品發揚傳統文化、藝術根植創意的理念不謀而合。對其在文創領域的運用和設計,除了緊密依托于富有城市特色的建筑文化,更要做好細節的處理,做到形制上緊扣主題,手法上推陳出新。好的文創產品與市場相互成就,人們需要更多像“折疊金陵”這樣的立體紙雕文創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建筑文化的同時,也領略紙雕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