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銀平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色彩是自然現象,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文化呈現。《尚書·益稷》有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五色”是中國傳統的色彩分類。五色即為青、赤、黃、白、黑。而“黑”和“白”作為其中的兩個重要色彩元素,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文化意義。
“黑”與“白”最早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黑,火所熏之色也”,“白,西方色也”。在西方的色彩學中,西方認為原色分為七種,黑白兩色是七種顏色的總和,是原色中永恒的顏色。而“黑白”在中國傳統色彩學中是以中國人自己的宇宙觀“陰陽五行”為基礎而形成的。黑為陰,白為陽。黑與白構成了一種辯證的統一,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事物和現象的相對屬性。黑與白相輔相成,互為體現,一方的存在定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辯證對立的觀念也由此應運而生。基于此,黑白由顏色的獨立逐步轉變為哲學思想的辯證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而這句話是從《周易》的陰陽角度出發,“白”是陽,陽光,白天,而“黑”是陰,月亮,黑天。老子將“天下式”套入“黑白”的概念中,即套入“陰陽”的宇宙觀中。通過“黑白結合”,也即“陰陽結合”,來表達宇宙、自然事物的發展規律。通過黑白的辯證討論,表達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從視覺上的色彩對立,到思想層面的辯證統一,“黑白”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簡潔的藝術符號語言。
而隨著人們審美意趣的不斷提高,由“黑白”兩色加以“黑白”哲學理念的融合,又產生了以“黑白”藝術符號為內核的文化形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國畫”與“中國書法”。
“國畫”——自發展以來,便可稱之為中華之瑰寶。單從構詞的角度來看,“國”字直接體現了它的重要地位。五色的誕生讓中華人民對色彩有了新的認識。自唐代以來,李氏父子二人以重彩繪畫,繼承前人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而另一派以吳道子為代表,通過強調水墨的運用,創造出“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的中國水墨畫。通過筆墨的深淺濃淡,畫面的留白,不斷進行藝術實踐,融合黑白虛實,和諧相生的哲學理念,最終得名為“國畫”,成了中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書法,以漢字獨特的形體構造為基礎,在顏色上仍然選擇了以墨色為主調,在書寫過程中除了筆法的嚴格要求外,最布局上也追求顏色的呼應,留白面積的大小,從而營造出蒼勁氣派,和諧統一的書法畫卷。中國書法于漢末魏晉時期發展成一門獨特的藝術,與中華文化互為表里,將抽象的“黑白藝術”構造成實體。
國畫和中國書法的出現,使“中國黑白藝術”這一概念更加具象化。“中國黑白藝術”從內容上看,是以黑白二色為主體色調,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表現出包容并蓄,和諧統一的大同思想。而國畫和中國書法作為中國黑白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實體,不僅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和諧大同思想,通過繪畫和書寫中筆法的虛實,顏色的濃淡,由表及里地將中華民族精神進行最大程度的表白,同時在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中引起他者的文化認同和國人的文化自信,在海內外各大平臺中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力。由此,可以說國畫和中國書法使“中國黑白藝術傳播”乃至“中國文化傳播”可以進一步進行文化傳播實踐與價值建構。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便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人與自然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中華文化關注的重點。《禮記·禮運》中有言:“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若將這句話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的話,便為“天下一家”。而“天下一家”即從側面反映出來中國文化這種和諧統一,和衷共濟的理念。“和”從國家層面上來看,是國家與國家的和諧共處;從社會層面上來看,是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而如果從藝術層面上看,是藝術與中華精神的和諧共處。中華文化有著兼容并蓄的精神特點。以中國黑白藝術中中國書法和國畫為代表,中國書法從視覺上能做到首尾呼應,筆法變化動靜結合,布局均勻留白,書寫錯落有致,可以說是筆法、意境、視覺、知覺上的和諧統一。而國畫同樣,形神結合,詩、書、印相得益彰。而同時兩種藝術也互為借鑒,和諧發展。由此可以說,中國黑白藝術是以和諧統一為其主要內涵。
而談及外延,即“中國黑白藝術”這一概念所確指的范圍。“中國黑白藝術”,簡單地說就是以黑色和白色為色彩主調,以“和諧統一”為精神內核而創作出來的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中國書法和國畫。兩者都采用同樣的創作方式,運用近乎相同又有些許不同的創作手法進行藝術創作。此外,除了“中國書法”和“國畫”以外,中國黑白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靜態的“黑白版畫”、動態的“黑白水墨動畫、水墨電影”,都可以看作是“中國黑白藝術”的一種外延形式。
“國畫”和“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傳統瑰寶之一,在文化傳播實踐與價值建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國畫”和“中國書法”是“中國黑白藝術”的兩種具象化表現形式,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黑白藝術”在中華文化傳播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國畫經歷過與中華文明發展同步的所有歷程,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已涉及并選擇、融匯了中華文化中許多方面有廣泛與重要的影響的門類。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各類精華,都隨著歷史的發展融入進了國畫的歷史創作中。而中國書法,自漢字誕生之際便奠定了它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樣,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漢字的演變,人們審美意趣的逐漸變化,中國書法也從中汲取營養,不斷發展,成為今天的在海內外獨具影響的一門藝術。而這兩種藝術又共同運用“黑白”色彩的對比體現了形式的美感。與此同時,這種色彩的對比又包含了一種黑白辯證,和諧統一的意蘊,體現出了“中國黑白藝術”的整體大觀。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黑白藝術”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它體現了中華文化形與神的統一,以及整體的和諧理念。藝術的存在是為了促進社會文化的和諧與統一。而中國黑白藝術在中華文化傳播中已然起到了這一作用。如今打開各大社交媒體,我們不光能欣賞到國內的名師大家對于書法和國畫的各種解讀實踐,更能看到外國人對于書法和國畫的鐘情與熱愛。
費孝通曾言:“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現如今,全球已然刮起了一陣“漢語熱”的大風,多個國家宣布將漢語納入教育系統中。在此基礎下,國外很多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堂和漢語興趣課堂。其中,在漢語課堂中最受歡迎的,讓學生們最為感興趣的便為漢字的書寫,而在興趣課堂中,書法和國畫為最受歡迎的兩項。
我們可以說,文化有共識。從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中我們可以看到書法和國畫在海外的強大影響力。“漢字叔叔”理查德·西爾斯從對書法中漢字的形態產生興趣而開始研究漢字的起源與歷史,可以說“書法”是他了解中華文化的一扇門,“書法”激起了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習近平主席曾言:“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黑白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它是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在當今社會上,隨著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人們對中國書法、漢字、中國國畫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與此同時,近現代書法、國畫的不斷發展,諸多現當代書畫家的不斷涌現,也從側面表現了中國人對于中國黑白藝術的一種文化自信。
藝術無國界,在引起海內外人民對中國黑白藝術的文化認同后,中國黑白藝術在文化傳播中必將促進文化的溝通,消除文化壁壘。
孔子學院作為現今海外最大的漢語學習機構,除了漢語教學外,日常還會舉辦很多的文化活動,如“中文日”“書法體驗活動”“國畫體驗活動”等等。在各國孔子學院的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學生們對于報名學習書法和國畫的熱情十分高漲。此外,在我國高校的海外教育學院中,留學生們對于書法和書畫等選修文化課也很感興趣。中國黑白藝術像是一架橋梁,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中國當時還沒有那么開放,西方對國畫和書法了解甚少,而步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步加強,中華文化開始面向海外傳播,許多畫展和書法展開始進入西方,引起了西方人的興趣,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再回首2022年,在北京冬奧會上,張藝謀運用水墨藝術加上數字科技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幕式。制作團隊運用了“觀象取意”的方法提煉出內在蘊含的“神情”與“妙意”,從而打破了人們對于中國黑白藝術的刻板印象,消除了文化壁壘,促進了中外的文化溝通。
“中國黑白藝術”是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符號,是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一個小小縮影。“國畫”和“中國書法”作為“中國黑白藝術”的一部分,正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國黑白藝術”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文化又是“中國黑白藝術”的根。也就是說在對外傳播中,無論怎樣發展創新,都不能離開民族文化這個“根”,要時刻緊扣“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議題。在對外傳播中應該時刻秉持著“聚焦傳統”的原則。但同時在內容上也應該不斷地進行創新,推陳出新。國畫、水墨畫畫什么,中國書法寫什么、采取什么樣的手法也應該不斷地與時俱進。
現今,提到“中國黑白藝術”,最具代表的仍為“國畫”和“中國書法”,而這兩者的傳播方式大多流于紙面,如書畫展覽,書畫體驗課堂。這種傳播方式主要是一種視覺方面的傳播,在二維平面上展示書畫作品,并不能讓體驗者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以及文化內涵。因此中國黑白藝術的對外傳播應該不斷地革新傳播方式,采取多手段、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傳播。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進入新媒體時代,也就是說可以將二維平面上傳統紙媒的“中國黑白藝術”與新媒體相融合。比如將“水墨中國”搬上大屏幕,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便是取材于同名童話,創造性地運用水墨這一表現形式,制作出來世界第一部水墨動畫。它將靜止的視覺感知與聽覺感知相結合,賦予傳統國畫以聲音,以動改靜,將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東方美感和文化內涵的傳統童話傳播到世界,最終斬獲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百花獎等六個電影節獎牌。此外以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影》為例,整部作品采用了水墨風格,以中國的水墨畫為靈感,大膽摒棄了之前的“濃墨重彩”,選擇了“水墨風格”的黑白色點。影片中大殿外景借陰雨綿綿將山、水、人、舟完美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傳統的水墨山水畫卷。而水墨世界也成為電影中引起觀眾感受最強烈的中國元素符號。
中國的黑白藝術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藝術實踐,已經在現今的世界藝術上獨樹一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的一筆。“黑白”從視覺可查的顏色逐漸滲透各個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上,隨著跨文化傳播,中國黑白藝術應該不斷地汲取外來文化的影響,豐富自身的發展。
墨色是中國書畫的基本色調,傳統的國畫以墨色為主調,通過運用黑白色調反差與融合形成畫卷。而隨著中國書畫的發展,國畫在墨色主調的基礎上,不斷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整體色彩更加豐富。近代美術大師徐悲鴻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將西方的寫實技巧融匯到中國的寫意技巧中,為后來者開拓了一片新天地,也為中國黑白藝術的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近年來,中國黑白藝術的海外傳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國畫、中國書法為代表的中國黑白藝術的海外影響力也持續提升。“中國黑白藝術”已然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文化無國界,藝術無國界。好的文化作品、文化形式一定能引起不同國家乃至不同民族的共鳴。從國畫和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們都經過幾千年歷史而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經過了歷史的淘洗和選擇,通過融入不同傳統文化的要素,而成了中國最具代表的藝術。也就是說,這種藝術一定是符合人們審美意趣的藝術,那么如何將這種藝術進行文化傳播和價值建構就變得尤為重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在網絡和新媒體高速發展的大框架下,我們要打破固有思維,加快對外傳播平臺建設,善用各大媒體宣傳平臺,健全對外文化的交流機制。可以將“中國黑白藝術”這個文化符號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如在中國文創作品中結合“國畫”“書法”這幾大元素,讓這種藝術從高雅的高臺上走向傳統民間,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與此同時,更應該貼近海外受眾,在海外舉行各種展覽會、舉辦各種體驗活動,或者將其與西方流行元素相結合,打造一個全新的“中國黑白藝術品牌”,讓其代表中華文化“走出去”,打響中華傳統文化這張名片,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