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儉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隱喻傳統上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段,是非正常的語言使用,屬于文學、修辭學等學科的研究范疇。這一傳統是由亞里士多德在2500年前確立的,其影響延續至今。1980年Lakoぁ和Johnson著成《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該書開篇寫到“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體現于語言,而且貫穿于我們的思維及行動”。隱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一,隱喻具有普遍性,絕大多數基本的概念——時間、事件、因果關系、心智、自我、道德等,都是通過隱喻表達的。它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中,也體現在大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人類思維最重要的特征,隱喻是人們在感知和理解事物的過程中,將一種事物映射到另一事物上的方法。客觀的物質世界具有相似性,人們對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本質上是相同的,隱喻也具有相似性,因此不同種族的人們得以溝通和交流。隱喻也存在差異性,兩種語言中的詞匯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本文在列舉漢語“寬”和英語“wide”認知隱喻具體體現的基礎上,總結了二者在不同目標域的投射情況,最后對其投射目標域異同的原因做出分析。本文的語料來源有兩種:第一種為語料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北京語言大學語言智能研究院BCC語料庫和美國當代英語COCA語料庫。第二種為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第8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寬”主要有5個義項:橫的距離大,范圍廣;寬度;放寬,使松緩;寬大,不嚴厲,不苛求;寬裕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中“wide”有如下解釋:from one side to the other;large number/amount;difference/gap;general;eyes;not close;-wide。可以看到,“寬”和“wide”在英漢權威字典中的基本義都是“橫的距離(大)”,如:
例:管理人正在倉房山墻旁一條寬一米深一米的水泥渠旁堆積裝有消毒藥的塑料袋。
例:The road was just wide enough for two vehicles to pass.(這條路的寬度剛好能讓兩輛車開過。)
例:我想,如果它再寬、再笨重一些的話,臨近的房子就不得不被擠到一邊去而為它讓路了。
例:Her face broke into a wide grin .(她滿臉堆笑。)
作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尺度之一,漢語“寬”和英語“wide”的基本概念義都表達橫向空間距離的大小,用作“有……寬,寬……”或“…… wide”。
人們出于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目的,除了為萬事萬物“正名”以外,還需要盡可能詳盡地對事物進行描述,于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人類調動自身的各種感官能力及想象力對“寬”的概念意義進行隱喻。
1.面積大
例:于是,高大、寬敞、怪異的馬車沿著陡峭的小巷,吱吱嘎嘎地顛簸著向港口奔去。
伍瑩(2013)認為“寬”具有面積意義,面積越大,事物的表面展開后所覆蓋的范圍越寬。漢民族人民對于“寬”的表達從“線”隱喻到“面”,從表達橫向距離擴展到表達面積大小,力求對客觀事物做更為詳盡的描述,體現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
2.范圍廣
例:但是,如果不是居委會的婆婆媽媽們“管得寬,管得細”,天橋區的居民不知道要多操多少心。
從“面積大”到“范圍廣”,從實體面積轉向抽象面積,是“寬”概念隱喻不斷抽象化的過程,認知隱喻將“寬”的概念從實體中抽象出來,上升到抽象思維層面。
3.大量的
例:旺火加寬油,將拌上醬油的鵪鶉過油炸至八成熟撈出。
“寬”從尺度到“面積大”再到“大量的”,是從線到面再到體的過程,從二維空間上升到了三維空間,修飾數量多。
4.寬松,松弛,與“緊”相對
例:依他之見,檢察總長對于那些他認為是直接違反瑞典憲法的罪行,處理態度太過寬松。
例:可能是我的靈魂離了肉體還存在,我深信我所有的衣服都會變得寬松。
本文認為這種隱喻由上文“面積大”引申而來,從面積發展為體積,由二維擴展到三維,“寬”所修飾的名詞還可以從具體概念上升為抽象概念,從具體的衣衫寬松上升為政策條件寬松,而“政策寬松”在英語中更多的是用“slack”來表達,“衣服寬松”則用“baggy”或“loose”來表達。
5.包容,不嚴厲
例:他們總是把“待人寬則人亦待己寬”的宜人教旨和虔誠混為一談。
“寬”從“衡量事物的尺度”隱喻為“寬松,松弛”,從政策和穿著上的“寬松、松弛”再投射到待人接物層面,英語中同樣的表達不用“wide”而更多地采用“tolerate”或是“inclusive”。
6.舒緩,寬慰
例:這一天,被李士清殺害的青年村民李來土的母親金仙鳳的心,終于得到一絲寬慰。
“舒緩,寬慰”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心理狀態,表示“不緊張”,即內心不感到拘束,事情有緩和的余地,是“寬”抽象投射到心理層面的結果,英語則常用“comfort”。
7.富足
例:在此基礎上使貧困地區的人民生活實現小康,進而過上比較寬裕的生活,需要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
“寬”本義指“橫的距離(大)”,如果一件物品相對較寬,意味著該物有多余的部分,相同的,如果人們手頭或者經濟寬裕,那就意味著人們的收入除了必要的支出外還有剩余的部分,“寬”由形容“數量多”抽象概括為“生活富足”,表示物質財富的豐富,這種相似性是隱喻認知的基礎。
8.解,脫
例:他每天晚上都要開燈睡覺,而且從不寬衣解帶,手槍還佩在腰帶上。
將衣物“寬松”的程度加深至完全脫落的狀態,并將“寬松”這個形容詞具體化為了動作,“寬衣”。
9.聲音渾厚
例:扮演包公的高尚先生,嗓音寬厚洪亮,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就贏得了滿堂彩。
原本作為維度詞的“寬”經過隱喻投射到了聲音域,因為“寬”的語義特征有方位性、方向性和延伸性(王銀平,2017),延伸性即“寬”所表達的事物可以無限延伸,嗓音洪亮也即聲音向其他方向傳播得廣闊,英語“wide”則沒有類似的投射。
1.面積大
例:Flying insects could be sampled over a wide area with traps deployed from the gondola or jib.(利用吊籃或吊臂上的捕集器,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內采集飛行昆蟲的樣本。)
人類視覺具有一定的延展性,“wide”的基本義是指“橫向距離(大)”,在例句中指的是“面積大”,這是“wide”從線到面隱喻的體現。
2.范圍廣
例:I see very little evidence that blogs are having a wide,deep and important impact.(我很少看到博 客有廣泛、深刻和重要影響的證據。)
上一例句中“wide”修飾的“area”是具體的事物,在此例句中“wide”所修飾的“impact”則是抽象的事物,這是“wide”從具體事物的面積大又抽象隱喻到事物的“范圍廣”的體現。
3.大量的
例:Her music appeals to a wide audience.(她的音樂吸引了大批的聽眾。)
從平面上的“面積大”和抽象空間意義上的“范圍廣”到“大量的”,“wide”在某種程度上具象化了,例句中“audience”如果全都出現在現場,視覺上會營造出占地面積很廣的場面,因此可以用“wide”來隱喻為“大量的”。
4.充分地
例:The championship is still wide open.(誰將 獲得冠軍還難以預料。)
“wide”在此例句中用作副詞,“wide open”=anyone could win,表示預測成功的難度較大。
5.遠離目標的
例:Her shot was wide(of the target).(她的槍脫了靶)
“wide”表示“遠離目標”,因為“shot”的“范圍太廣”,失去了焦點和中心,因此脫了靶,“wide”由空間域又投射到了程度域,表示和期望達到的點有較大距離。
6.差距大
例:There are wide variations in prices.(價格的變動很大。)
把價格波動的幅度用距離來衡量,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的距離較遠,“差距大”,漢語“寬”則沒有這樣的隱喻。
“wide”特有的“完全”“遠離目標的”“差距大”三種隱喻投射同屬程度域,“完全”指的是程度到達極點,“遠離目標”指實際的程度和期望值程度相差較大。“差距大”也指兩事物之間的程度相差較大。
1.“寬”“wide”隱喻投射情況
隱喻表達的是跨域映射,隱喻包含兩個域:源域和目標域,前者通常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們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過將源域映射在目標域上,目標域從而得到理解。綜合前文列舉的“寬”和“wide”的隱喻情況,可以將二者的隱喻投射的目標域分為了7 種,分別為空間域、程度域、評價域、條件域、動作域、心理域、聲音域,其中2種為“寬”和“wide”共有的投射域,5種為“寬”獨有的投射域,具體情形用下表來表示。

注:“”表示具有某種情況,“-”表示不具備某種情況。
“寬”的隱喻投射目標域更加多樣,覆蓋了全部7種,“wide”的隱喻投射目標域相對簡單,只有空間域和程度域兩種,在性格域、條件域、動作域、心理域和聲音域等目標域都出現了空白。
“寬”和“wide”都能投射到空間域和程度域,表示說明對象特征的突出,特征越明顯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維度詞“寬”和“wide”表示維度的擴展,形容事物的面積大范圍廣,越寬的事物的特征越突出,程度越大,因此,“寬”和“wide”都可以用來描述特征較為突出和程度較大的事物。
2.“寬”“wide”隱喻投射異同原因分析
束定芳(1998)認為隱喻不但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在本質上是一種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通過隱喻的方式使復雜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從而達到實現認知的目的,這是人類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所采取的普遍的認知方式。以漢語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同樣會在無意識中采用隱喻的方法去認識世界。此外,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具有相似性,物質決定意識,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解釋“寬”和“wide”在某些投射上存在相似性。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因此使得兩種語言產生差異的原因也是紛繁復雜的,本文將造成“寬”和“wide”投射情況不同的原因概括為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兩種。
從思維方式來看,漢語重思維發散,從事物的形象出發,從性質域投射到心理層面,借事物描寫心情,借物喻人,具有豐富的形象藝術特征,傳統的詩歌及繪畫也可以佐證。這樣的思維方式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對今天的語言和中華民族的整體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英語重思維邏輯的嚴密性,注重事物的因果關系,西方邏輯學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等都對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有深遠影響。從線到面再到體,嚴格遵循著邏輯的合理性,詞語隱喻的每一步投射都有跡可循。
從民族性格來看,漢民族重修身養性,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和培養道德情操,以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而法律則作為最低的道德底線。因此詞語更易投射到心理層面;英語國家則重法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做事要合乎法理的邏輯,詞語沒有投射到心理、聲音、性格等目標域的依據。因此“wide”相較于“寬”,在許多目標域的投射上出現了空缺。
本文運用認知隱喻理論跨域映射的理論,系統考察了漢語“寬”和英語“wide”的隱喻情形,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對比,發現“寬”和“wide”都存在從始源域——維度域向目標域——空間域和程度域投射的情形。除此之外,“寬”還具有向性格域、心理域、動作域、條件域、聲音域等其他目標域投射的情況,而“wide”并沒有類似的投射,這樣的差異反映出以漢英語言為母語的人們在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期望本文能有助于漢英雙語翻譯及國際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