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文

雖然并未絕跡,但1元左右的低價食品處境卻十分艱難。在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產品的時代,“1元商品”存在感很低,并且市場份額有進一步萎縮的可能。
大部分商店不傾向于銷售低價食品是其生產萎縮的首要原因,也是消費者難以買到的直接原因。北京市昌平區文華路的一位街邊商鋪的老板對記者說:“冰箱以及商店場地就這么大,如果低價雪糕和礦泉水多了,就擺放不了價格高一些的商品,畢竟同等的銷量下,低價商品要少收入不少。”由此,進貨的時候他們就不會考慮太多的低價食品。
逐步減少低價食品的生產,商家本身也有苦衷。業內人士稱,一瓶礦泉水的成本,除去渠道費用,水源、包裝、物流成本是最基本的,而近年來,由于相關成本提高,價格如果不水漲船高就很難取得利潤,甚至是虧本。雪糕企業也稱,人力成本、冷藏等費用日益抬升是雪糕售價增長的主要原因。
此外,隨著有關部門對低價食品的監管日益嚴格,使得一些商家逐步放棄生產。記者了解到,有的地區對轄區內“五毛食品”銷售商分布情況,登記經營品牌信息加強掌控,建立“五毛食品”專項監管臺賬。對不能溯源的“五毛食品”,一律責令經營者下架停售或者停業整頓。這些措施雖然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但也增加了“1元食品”的實際成本,對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各類食品“刺客”的新聞不斷曝光下,不少消費者都呼喚低價飲料雪糕等食品。
消費者小盛告訴記者,她喜歡吃的小零食,“小小的一包,價格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每次吃完還想吃。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低價又好吃的零食。”
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一些低價食品能帶動更大的銷售。北京海淀區一家經營雪糕、飲料的小店店主對記者說:“今年比較熱,光是老冰棍,一天賣個五六百支是沒問題的,水也賣得好。”在炎熱的天氣里,平價雪糕更有吸引力,目前1元錢的老冰棍總利潤已經超過了零售價在4元以上的雪糕產品。
一家位于北京市立水橋南地鐵站附近的商鋪告訴記者,7月以來,每天可賣掉幾百瓶礦泉水及飲料。其中,90%顧客都購買冰飲。“1.5元的以及2元的礦泉水最受歡迎,3元以上的礦泉水品牌買的整體占比不大。飲料也是這樣的趨勢,五六元以上的銷量比較有限。”
市場分析師劉歡認為,現在一些企業容易被別人帶跑,越來越注重外在包裝以及新潮性,這固然是時代發展趨勢,但如果一味如此追求,就容易把低價的市場形成空白,反而不利于提振銷售額。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云認為,消費者呼喚平價食品,考慮的是回歸食品飲料本身價值的需求。“礦泉水就是解渴的,冰棍就是消暑的,把包裝做的如何精美,都取代不了原本的價值。很多消費者渴望的就是回歸商品的本質需求。對此,生產者應該予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