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剛,趙曉嬌
(常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159)
網絡平臺企業作為近年來發展最為活躍的企業形態,正在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初創期的網絡平臺企業成立時間短、人員規模較小、市場資源有限、商業模式初具雛形但仍需完善。然而,互聯網寡頭公司通過對市場份額和用戶大數據的壟斷,通過“大數據殺熟”等方式來侵害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雙邊用戶的利益。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不僅面臨著行業巨頭壟斷,同時還面臨著同類型平臺企業行業內的激烈競爭,死亡率超過95%。與傳統企業相比,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雙邊市場、跨越時空、網絡效應等固有特征,使得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更加復雜。如何從互聯網行業巨頭壟斷的環境下脫穎而出,實現企業戰略成長目標,是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從反壟斷的視角出發,結合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固有特性,探究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在理論上豐富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理論研究,在實踐上為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突破性成長與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平臺是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為基礎而演化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與傳統企業的單邊市場主體特征不同,平臺型企業表現出了明顯的雙邊市場主體特征。徐晉(2006)認為,平臺經濟有突出的兩個特征,其一是“網絡外部性”,又稱“網絡效應”,雙邊(或多邊)在一個平臺上交互時受到網絡外部性的影響;其二是“多屬行為策略”,當平臺之間存在不兼容或不能互通的情況時,市場會采取與多個平臺發生關聯的策略,不會局限依附于一個平臺。
對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蔡寧等(2017)定義其是指在互聯網時代下,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雙邊(或多邊)平臺,以此向市場雙邊(或多邊)用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新興經濟組織。從特征上看,龍鏡旭(2015)將初創型互聯網平臺企業定義為成立1—3 年,擁有獨立的商業模式并初具規模,有小規模但穩定的團隊。因此,本文界定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為創立時間短、規模較小、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平臺企業,其邊際成本極低,企業要構建的核心指標就是用戶流量,它為商業網絡中的其他參與方搭建了一個交互關系,最終向雙邊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一個組織體。
對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張均強(2017)、郭韜等(2017)從動態能力的角度出發,提出獨立探索能力、產品創新、技術突破、客戶服務、品牌維護等關鍵因素始終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成長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問題。武氏玄絨等(2019)通過對200 家中國初創期互聯網企業的調研,得出了影響初創期中國互聯網企業成功與否的因素為網絡效應、資源整合價值、增長模式、本地市場資源及資源獲取渠道。這些研究表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受到行業大環境如資源獲取、政策監管等方面的影響,也受到企業自身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對于其成長影響因素的研究應該予以多方面考慮。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關于網絡平臺企業成長已有了系統的研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但仍存在兩點不足需要完善:第一,現有研究成果角度單一,多從初創期傳統企業出發,對于在互聯網巨頭壟斷下的網絡平臺企業的研究仍不夠豐富。第二,在“互聯網+”新經濟時代,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環境有了更多元化的層次,以往的理論已不足以適應現在的環境。因此,本文將構建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模型,運用實證方法研究其影響因素,并從研究結果出發提出適合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梳理有關初創期企業及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相關文獻,根據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綜合特性研究,將這些影響因素概括為平臺推廣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商業模式可行性、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及政策環境,本文分別對以上影響因素提出了相對應的研究假設。
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在成長的第一階段看重的是流量而非盈利,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突破巨頭壟斷格局,精準進行地面推廣,直接面向用戶需求。張小寧等(2015)認為,平臺推廣能力是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超越競爭對手,占據市場主動權的重要因素。若能將推廣效果達到最優,則會極大提升平臺的形象與知名度,率先累積第一批平臺忠實用戶資源,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平臺推廣能力對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正向影響。
陶秋燕等(2017)指出,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經濟增長的源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頻繁的技術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平臺行業巨頭的資金、數據庫等方面占據壟斷性優勢的情況下,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可以為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正常運營提供支持,提高平臺運營效率,而且還能有效為初創企業創造客戶價值,技術創新能力是平臺活力的源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技術創新能力對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正向影響。
“UU 跑腿”是2019 年成立的互聯網跑腿平臺,其創始人喬松濤表示,持續盈利、健康發展、有競爭優勢,是判斷商業模式可行性的三個維度。陽鎮等(2021)的研究表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要注重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設計,聚焦商業模式可行性設計理念,實現平臺的可持續的綜合價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商業模式可行性對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正向影響。
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隨著供給側和需求側在平臺上的用戶網絡不斷擴大,其為對方提供互補性價值也得到增長。徐晉(2006)指出,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表現出明顯的雙邊市場主體效應,但其對于雙邊用戶需求匹配機制尚不完善,用戶易受到壟斷平臺掠奪性定價的影響,此時網絡外部性較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對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正向影響。
自2020 年下半年起,中央政府工作部門不斷強調強化反壟斷戰略的重要性。2021 年2 月,國務院中央正式印發《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界定了多種壟斷性不合理行為,這意味著網絡平臺企業進入健康、綠色發展的時期。同時,余菲菲(2020)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建設科技強國政策、“雙創”政策給予了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有力的保障,使得更多的創業者加入網絡平臺創業中。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政策環境對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正向影響。
對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其成長性通過成長績效來進行測度。其成長績效不僅包含企業等資產與利潤,還包括平臺用戶的增長率、平臺對市場的占有速率等方面。
根據研究提出的影響因素及假設,本文建立研究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研究假設模型
通過研究現有關于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在參考國內外學者已有的成熟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初創期網絡平臺的特征,歸納總結關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為平臺推廣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商業模式可行性、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以及政策環境,企業的成長性以企業績效來衡量。對于以上6 個因素進行度量,提出22 個測量指標,采用李克特量表,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測量指標
本文根據研究問題,確立了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取樣標準為:正常運營1 年以上3 年以下的網絡平臺企業。本研究通過個人與課題團隊的關系網絡對部分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進行線上調查,并在互聯網產業園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共回收問卷530份,剔除不完整的無效樣本64 份,共獲得有效問卷466 份,有效回收率為87.9%。被訪者中,男性占比約46.85%,女性占比約53.15%,在被訪者職級上來看,一般管理人員及以上占比70.39%,普通員工占比29.61%。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 系數來評估變量的信度,如表2 所示,樣本數據總體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19,且各潛變量的Cronbach’s Alpha 值均大于0.8,表明問卷內部一致性程度較高,樣本數據具有較為理想的可信度。研究采用KMO 值和Bartlett 球形檢驗P 值來反映量表的效度,檢驗得到樣本數據總體KMO值為0.830,各潛變量的KMO 值均大于0.7,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性概率為0.000,表明該研究所設計的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可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各維度因子載荷均大于0.5,表明樣本數據具有良好的收斂度,各維度對于因子具有較高的解釋力。
表2 樣本數據信度效度檢驗結果
續表
結構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建立在回歸模型(Regression Models)的基礎上,針對潛變量(Latent Variables)之間關系進行建模的統計方法。通過AMOS22.0 軟件,擬合并驗證本研究所提出假設模型,如圖2 所示。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如下頁表3 所示。
表3 擬合指標值
圖2 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標準化結構方程模型
表4 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分析表
由檢驗結果可知,平臺推廣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商業模式可行性、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以及政策環境均對初創期平臺企業的成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 0.279、0.159、0.183、0.188、0.441),所有假設均得到驗證支持。
根據上述研究的結論可知,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受到平臺推廣能力、創新技術能力、商業模式可行性、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及行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故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應當從這幾方面入手,探索促進企業成長的策略。
第一,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大平臺地面推廣力度。通過品牌的直接地面推廣,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贏得首批用戶的信任,并通過強關系法則吸引到更多的新用戶入駐平臺。
第二,提高研發人員素質,加大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提高研發人員的素質有利于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內部工作開展順利,有利于高效地學習并吸收新知識且能迅速轉化為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所需的技能,順利地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接入市場。
第三,互聯網思維貫穿商業模式創新,打造良好商業模式。以互聯網思維為背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規劃可行的商業模式,從動態的角度來規劃自己的戰略,促進企業成長。
第四,建立雙邊市場信任關系,完善定價結構與需求匹配機制。壟斷性互聯網巨頭企業往往會利用自身的高市場份額而掠奪性定價或產生價格歧視,初創期網絡平臺可以利用巨頭因價格濫用而用戶對其產生的不信任感,完善市場供給側的定價結構,與市場需求側匹配最大化,使得雙邊的用戶保持良好的信任關系,實現雙邊市場主體快速匹配。
第五,提升平臺的市場競爭優勢,注重政策引導方向。隨著平臺經濟“反壟斷政策”的逐漸完善,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充分發揮自身平臺的優勢,增強特定產品或服務方面的競爭力,重視互聯網新技術的開發,最大化替代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保持網絡平臺企業的生存優勢。
本文圍繞初創期網絡平臺企業的成長路徑,探索了對其成長有重要作用的影響因素,通過科學實證研究方法,最終得到五個對其成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的重要因素。盡管本研究遵循科學研究邏輯,但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仍存在不足。由于研究資源有限,調查的公司可能無法涉及全行業方方面面,樣本數據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續研究應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提高樣本容量,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