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娟

顧鳳娟在獅子林拍攝宣傳片
顧鳳娟,國家級“金牌導游”,“中國好人”,也是江蘇省“最受游客歡迎導游”。從事導游行業22年,她編寫講解詞超160萬字。為講好地方故事,她梳理知識脈絡,深挖地方文化,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和服務技能。
從“往外跑”到“家門口”,顧鳳娟游刃有余。她說:“藝術源于生活。有幸生于姑蘇這樣一片文化底蘊深厚、風景秀麗宜人的土地上,有風景可賞,有故事可講。”
“她天生就是做導游的料。”多年前的旅游考試,老師對顧鳳娟評價很高,“勇于挑戰,實力十足且充滿熱情。”
顧鳳娟的導游之路源于失業。1999年,顧鳳娟從服裝廠下崗,在家人的支持和對園林的喜愛雙重原因下,服裝設計出身的她把目光投向了旅游業。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知道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作為一個純粹的“門外漢”,她的想法很簡單——可以去更多園子里玩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姑蘇人,顧鳳娟從小是泡在園林里長大的,信心滿滿的她很快在備考園林時被“上了一課”。“以為自己很了解園林,很了解姑蘇,但翻開相關書籍時,我發現自己的認知太淺了。”園林是一門藝術大成的門類,處處涵蓋著蘇式生活的精致。
不會就學。顧鳳娟考導游證時沒有上培訓班,而是自己天天跑圖書館。抱著求知求學的心態,每天設定一個問題,帶著問題去書中找解答,買不起書,就把問題相關知識點都摘抄到本子上,回家再逐一整理。這種學習與思考的方式,顧鳳娟沿用至今。
從事導游工作以來,顧鳳娟始終堅持學習。她拜師學唱蘇州評彈,一絲不茍地練習普通話的吐字發音,她的講解兼具字正腔圓的舒適與吳儂軟語的甜美;她行至一處學至一處,遇到不太了解的講解點,自掏腰包買書研習,她講的故事有趣、生動,令人稱贊。
2005年,入行不久的顧鳳娟獲蘇州明星導游大賽第一名。2008年,受邀參與《走讀江蘇》一書的編寫,顧鳳娟是所有編撰人員中最年輕的一位。此后,顧鳳娟開始寫講解詞。她對自己要求嚴苛,引用來源要數證并舉,且要第一手材料,于是家里的書越買越多,書上的筆記也密密麻麻。
今年,顧鳳娟做了一份范仲淹足跡的研學,研學活動為期一天,研學手冊她做了三天,人物線索一條條去摸,對不上號的歷史材料一點點去核實,再將活動與參與者青少年相結合,她把研學做成了一個游戲,讓孩子們在聽完講解后以繪畫的形式總結自己心中的范仲淹,寓教于樂。

顧鳳娟和“小粉絲”們一起,開展“范公足跡”研學活動
顧鳳娟在導游之路上一直保持著學習習慣,“學完了用不用得上是另外一回事,前提是要學,要有知識儲備。”初讀《郁達夫游記》,顧鳳娟開始思辨“家門口有沒有風景”這一問題。時隔幾年后,她才有了答案。
旅游的初衷,是去看不同的風景,品各地的美食,感受不同地域間的風俗文化差異。拿到導游證的前幾年,顧鳳娟不斷往外跑,去過祖國的東南西北,也漂洋過海欣賞過國外美景。在一次出國導游中,聽到游客贊美盧浮宮帶來的視覺沖擊時,她在心里默默將其余國內景點建筑做對比,回程路上,她買下盧浮宮介紹相關書籍,讀熟了。再次來到這一景點,她已經能就中外建筑和文化的對比侃侃而談了。
走得越遠,就越愛家。“姑蘇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比很多國外的景點,我們的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就這樣,發揚傳統文化、講好地方故事的種子在她心底悄然埋下。
疫情期間,傳統旅游業受創,顧鳳娟思變求新,將目光放到了家門口的風景上。重讀《郁達夫游記》,她看到了郁達夫筆下美。“家門口有好風景,蘇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顧鳳娟想讓游客了解蘇州文化、解讀蘇州歷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此后,顧鳳娟原創研發了50余條蘇州城市微旅行線路,梳理出清晰的城市文化脈絡,帶領諸多本地游客體味蘇州文化內涵;同時她筆耕不輟,為環古城運河等諸多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編寫了多達數十萬字的講解內容和宣傳材料,將姑蘇古城千年的文化資源轉化成具象的文字。2020年僅一年時間,就編撰18萬字之多。
旅游是具有文化屬性的,姑蘇古城恰好有足夠的文化內涵供人發掘。“就比如你剛才走的穿心街,其實古稱三新街,對應錦帆河上的大新街、小新街。因為過去文字是豎著書寫,三被看成了川。之后又因讀音訛誤成了穿心街,這個點很多蘇州人都不知道。”
顧鳳娟表示,疫情后的旅游市場仍充滿機遇,但對從業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掌握方方面面姑蘇文化知識的“雜家”。“定下心細細看來,姑蘇古城很適合旅行,透過粉墻黛瓦去探索背后的歷史文化,家門口的某條小巷逛起來也有種別樣的體驗。”

顧鳳娟帶領游客開展“江南文化,古鎮名人故事”研學活動
長年累月的閱讀極大地拓展了顧鳳娟的知識面,為游客“定制路線”時,她如魚得水。研學、觀光、散心,這些目的是不一樣的,顧鳳娟會根據具體內容做路線順序、時間長短、節奏把握的設計,讓路線更貼合主題。
做雙塔教育路線,顧鳳娟從貢院的封建科舉教育制度講到近現代女子教育,教會辦學,素質教育,通過一條路線講述蘇州教育的發展,進而漫談到蘇州名人。做紅色搖籃路線,她把時空重疊起來,講建筑風格,講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講行政中心,短短的一條路線,一個半小時的講解引人入勝。
她曾帶新蘇州人組織過“姑蘇逛吃團”,領著一行人逛菜市場、逛背街小巷,蹲在馬路牙子邊,吃犄角旮旯里的地道美食。一群人捧著綠豆湯喝的畫面,還上了蘇州新聞夜班車。“來蘇州六七年了,從來沒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覺得非常新奇有趣。”同行者之一說道,“隨便往哪個方向走,她都講得頭頭是道。”
顧鳳娟則表示,走街串巷路線的有趣,建立在城市的發展變化和古建文物維護的基礎上。“背街小巷干凈整潔,特色美食店明廚亮灶,文化場館比比皆是,本地居民宜居,外地游客與姑蘇的距離更近了。”
為更好地弘揚姑蘇文化,顧鳳娟開設旅游專業課程,對行業新生力量進行專業培訓,成為了全國導游培訓課堂的專家老師。同時,她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從事志愿服務。自2014年起,她加入蘇州多個文化講解志愿服務團,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講座、視頻、微課程等多種形式科普名人故事,傳播名人精神,講述姑蘇歷史文化,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600小時。
在“鳳儀國家金牌導游工作室”中,顧鳳娟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地方志、景區志、歷史文獻甚至影印古籍。隨手抽出一本,其中寫滿了批注,夾滿了筆記便簽。顧鳳娟習慣每日閱讀半小時,兩三天做一份讀書筆記,摘錄一些有用的知識點,她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