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金秋時節的山塘街,游人絡繹不絕。渡僧橋,是山塘最為熱鬧的入口之一。許多人也由此發現了橋堍的渡僧橋下塘。巷里有一處十分顯眼的老宅,正是葉天士故居。
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是生于姑蘇,行醫于吳地的著名醫學家。而從渡僧橋下塘的故居出發,沿著七里山塘,這位名醫留下了太多傳奇。

根據葉天士侄子葉大椿的《痘學真傳》所記錄,葉家先祖是唐代越國公。《蘇州府志》記載,葉天士先世是徽州歙縣人,自高祖葉封山徙居蘇州。傳說當時因兵荒馬亂,生活無著,流落至姑蘇城外上津橋畔。
葉天士的曾祖葉隆山專攻科舉,為明末諸生。葉天士家世代為醫,他的祖父就精于醫業,父親葉陽生更是遠近聞名的醫生,尤其擅長治療兒科疾病。他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對待,而且愛好吟詩作畫彈琴,興趣頗廣,畫的花鳥草蟲,還被私塾的先生拿去教孩子們。
清康熙五年(1666),葉天士出生在上津橋畔。成長于這樣一個家庭的他,從小便受家學熏陶,也很勤勉。清代沈德潛的《葉香巖傳》云:“君少從師受經書,暮歸,陽生翁授以岐黃學。”葉天士既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又非常好學。清乾隆進士王友亮《葉天士小傳》云:“葉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師。聞某人善治某證,即往,執弟子禮甚恭,既得其術,輒棄去,故能集眾美以成名。雖其聰慧過人,然學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幾及矣。”
未及弱冠之年,葉天士就通讀了《內經》《難經》以及唐宋各家中醫著作,如其《本事方釋義》自序云:“予幼習舉子業,丹鉛之暇,喜涉獵岐黃家言。”這為他日后的行醫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十四歲的葉天士卻迎來了命運的打擊。清康熙二十年(1681),父親葉陽生患病去世,年僅四十多歲。為了扛起家庭的重任,葉天士接手了父親的醫館,開始了行醫之路。
憑借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及醫學基礎,幾年以后的葉天士醫名就已經響亮,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在解決疑難雜癥的基礎上,葉天士對吳地的流行病治療也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清雍正十一年(1733)夏秋之交,江蘇一帶傳染病流行,許多人病死。江蘇巡撫派人請葉天士救治。葉天士經過調查研究,結合氣候和當地情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采取辨證施治的原則,對江南雨濕之地常見而流行的暑濕病人使用一種中成藥甘露消毒丹治療,對于病勢較重,高熱不退,身上出現斑疹或發黃,舌硬而干光無苔的病人,則專用另一種中成藥神犀丹治療。結果許多垂危的病人,都被搶救過來了。
作為“溫病四大家”之一的葉天士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他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此外,葉天士尤善治療天花,更是中國第一位記載了猩紅熱的醫者。
晚年的葉天士,曾泛舟太湖,將多年積累的溫病治療經驗傳授給學生。清乾隆十年(1745),葉天士去世,享年80歲。學生顧景文回到家鄉,將老師的口述內容整理成《溫熱論》初稿,使這部劃時代的醫著得以問世。
葉天士過世的數百年,他的故居始終被保留在山塘邊。清代醫生唐大烈的《吳醫匯講》記載葉氏“世居閶門外下塘”。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蕘圃藏書題識》則記載,葉氏故居在蘇州閶門外下塘街與上津橋之間,住宅有種福、眉壽二堂。
1955年,蘇州市文管會曾對葉天士故居做過調查,留下記錄:“閶門外渡僧橋下塘街葉家弄口倪姓房屋為一巨宅,先為清初蘇州名醫葉天士住宅,葉歿后,其后人將房屋售與張廷濟,由張后人售與倪遠甫,現為倪之后人所有。宅中有面積約半畝之小花園,部分房屋構造甚精……”其中提到的張廷濟為清代嘉慶年間舉人,金石學家。
1986年,蘇州市中醫學會醫史學組舉辦紀念葉天士誕辰32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間學組并文管會有關同志經資料分析、實地勘察與采訪,初步論證閶門外渡僧橋下塘48號—54號建筑群為葉天士故居。


葉天士故居整體朝南,分為三路七進,中路第三進為大廳,結構精巧,氣勢磅礴。值得一提的是,故居靠近古運河。相傳葉氏曾有專用碼頭,以停靠病家求診船只和葉氏出診快船。枕運河依山塘的渡僧橋畔,的確是吳地醫家的理想之地。
現在的葉天士故居整體格局仍在,但已分割成多個不連通的部分供居民居住。2021年,葉天士故居空間信息采集工作在姑蘇區虎丘街道啟動。測繪人員帶著全景照相機、三維激光掃描儀和無人機對葉天士故居的61戶房屋進行拍照和掃描。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等現代科技為文物建筑建立數字檔案,可以實現建筑構件的精準復原,為古建筑的修繕施工提供重要技術保障。
此外,虎丘街道啟動了名人故居文化梳理和后代傳人尋訪整理工作,對山塘街名人的后代、傳人以及故居居住者進行了尋訪。葉天士故居正是5處名人故居中的一個。除了在三百多年前懸壺濟世、造福蒼生,這位名醫也為當代的蘇州人留下了深厚無比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