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顏鳳儀
初秋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虎丘品牌花茶第五代傳承人吳婷婷和其團隊修建的三花茶文化館。品牌歷史、制作技藝、發展脈絡……拾級而上,樓道里關于蘇州花茶的展陳裹挾著姑蘇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凌晨2點才結束”,吳婷婷剛通宵結束一場直播,她招呼助理端上來一杯沏好的虎丘茉莉花茶。花香透過茶湯彌散、澄澈、輕靈,喝一口,沁人心脾。初次見面就被這滿杯生香的茶“種草”了。

吳婷婷致力于讓虎丘花茶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
夏末秋初,是窨制傳統茉莉花茶的最佳時間。其中,虎丘茉莉花茶,歷史悠久,大有來頭。
“虎丘茉莉花茶是蘇州茉莉花茶的代表,擁有800多年歷史。品牌化生產銷售始于1880年清光緒年間。它因被指定為慈禧太后的御用茗品被視為茶中珍品。”吳婷婷作為民國時期蘇州著名徽幫茶商吳子平的后人,對茉莉花茶頗有研究。“1937年以后,因為水路交通中斷了,在蘇州制作虎丘花茶的徽幫茶商不能去福建窨花,就嘗試用蘇州的花來窨制。”
窨制了以后,“吳氏”茶商發現蘇州的伏花茉莉花跟福建、廣西那一帶的花不一樣。“它只在6月到8月底開放,蓄積了一年四季的能量,就開那么一小會時間。”吳婷婷介紹,用伏花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香氣幽雅而不浮,味爽清冽而不濁,回味悠長而不俗。
“吳氏”茶商選在蘇州窨制茉莉花茶,除了精選茉莉花,還注重制作工藝。
“我們選擇安徽的茶葉,烘青以制作茶坯。”吳婷婷表示,烘青過程很講究,高溫窨制時,老師傅能將溫度和水分達到一種“極端”的平衡。
“高溫窨制需要烘到五十幾攝氏度,這個溫度是很難控制的,對老師傅的技術要求很高。烘過頭,溫度到六十攝氏度,茶葉就壞掉了;烘的溫度低,香氣又逼不進去。”吳婷婷介紹,“這種技術改良了原來福建花茶火氣比較高的缺點。”
優質的原材料加上嚴謹的工藝,從選花到制作,都是機器生產所無法取代的。使之花不壓茶香,茶不蓋花香,兩者相得益彰,這就是著名的“徽胚蘇窨”茉莉花茶之靈魂,尤其受到歡迎。
20世紀80年代,“吳氏”茶商將產品以蘇州名勝古跡“虎丘”命名。虎丘茉莉花茶通過“徽胚蘇窨”,茶性從綠茶轉變為清茶。“清茶可以長期保存,且保存要求不高。因而,由這類工藝窨制出的蘇州茉莉花茶得以蜚聲海內外。”
這種茶香與花香相襯相諧探索的結晶,也不難看出吳婷婷和她制茶的前輩們對精致生活的追求。

優質的原材料加上嚴謹的工藝,彰顯了制茶人對精致生活的追求
“我在茶葉堆里長大,三歲就喝茶。長輩們都說我小時候就能品得出來黃山毛峰和六安瓜片。可能是我骨子里流淌著徽商茶商基因的緣故吧。”談及制茶緣由,吳婷婷打開了話匣子。
事實上,和很多非遺傳承人一樣,在姑蘇區制茶是吳家世代傳承的事業。吳婷婷告訴記者,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分別擁有吳勝元、吳裕大、吳馨記、協源祥四個茶號。叔伯爺爺家分別有汪瑞裕、吳世美、源豐積、協和等茶號,可謂虎丘茶業世家。
吳婷婷自小在山塘街楊安浜一帶長大,她的外公是蘇州茶廠的工人。小學時,她在山塘中心小學讀書,每天從家里去學校的路上,都會經過楊安浜蘇州茶廠的一車間和二車間。有的時候放學早,她就跑去茶廠,坐在外公邊上學制茶。小橋流水的古城環境里,飄著茉莉花香的街道,已成為吳婷婷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
“我今年40歲了,接觸制茶已有三十幾年了。特別是‘虎丘’這個品牌名,從小就印在記憶里。”吳婷婷回憶。
然而,虎丘品牌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輝煌期后,到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以后,在蘇州“沉淪”了一段時間。后來,由于茶事不盛,虎丘品牌2002年后一直在北京給其他花茶品牌做代工。
文化是姑蘇區最鮮明的底色和最強的比較優勢。近年來,姑蘇區一直通過各種途徑致力于傳播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認為蘇州花茶工藝必須保留下來,而在蘇州誕生并發展起來的虎丘品牌更要‘回家’。”吳婷婷說。
在姑蘇區政府和領導的支持下,2019年12月,蘇州市源豐積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源豐積的成立象征著虎丘品牌的正式回歸,吳婷婷作為原蘇州茶廠公私合營的老字號徽商的第五代傳人,正式接過傳承的使命,重啟老字號品牌。
“‘漂泊’了18年,這次終于回來了。”吳婷婷感慨道,“從1952年徽商茶商的47個老字號合并成蘇州茶廠,再到成立虎丘品牌,到現在整整70年了。”
和虎丘品牌的“回家”歷程一樣,吳婷婷在蘇州大學畢業后去香港理工大學學了酒店管理,但她沒有留在香港。“我在香港轉了一圈后還是選擇回到了蘇州。”她從一開始的洲際酒店集團管理崗到松鶴樓品牌運營總監,再到從事自己從小耳濡目染的、熱愛的制茶事業,愈發覺得內心篤定。“這是家鄉和家鄉政府給我的力量。”她說。

虎丘牌中式新茶飲和國潮新茶飲,備受年輕人喜愛
虎丘茉莉花茶里,茶和茉莉雜糅而成的幽香,是吳婷婷曾經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而現在,這份香味也變成了責任。
除了腳踏實地從產品入手,從技術入手,還要在新時代下,把虎丘這個品牌“立”起來。時過境遷,如何讓喝茉莉花茶的這種“時尚”重回當下,讓虎丘花茶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散發出新香氣,是吳婷婷和她團隊一直在做的事。
“但這項活兒做起來也有點‘背’。”吳婷婷說。她剛一接手,疫情就讓虎丘花茶的線下實體店遭受了不小的“創傷”。“但我們也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路徑。”作為“運營能手”的吳婷婷為虎丘品牌的生存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通過新媒體與百姓的日常生活進行嫁接,而且還老樹新發芽,找到了其他適合虎丘花茶生存的新土壤。
2020年,吳婷婷開始在天貓和京東上開旗艦店并進行直播帶貨。同年“雙十一”和“雙十二”,當月銷量突破百萬元。她的團隊每場開播都能有8萬至10萬人次的人流量,相當于線下店一年的人流量。“這是傳統線下銷售不太能夠達到的高度,當時躺在病床上的外公難以相信地說:‘你是變戲法嗎?’”
除了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吳婷婷還在傳承傳統非遺技藝的基礎上,研發創新了適合年輕人喜歡的中式新茶飲系列,和國潮新茶飲結合,按照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利用現代工業技術,使三花茶得到量產。
“現在的辦公室人群是沒有那么多時間坐下來煮茶的,他們需要更便捷的喝茶方式,所以我們研發了三角袋泡的原葉茶。新國潮的包裝也符合現在新時代年輕人的審美。”2021年10月,這款虎丘三花茶新茶飲系列獲得蘇州國際設計周,姑蘇區委組織部人才辦承辦的繁華姑蘇杯設計創意一等獎。
“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讓非遺手藝代代相傳,如果你把非遺技藝融入到產品當中,并且這個產品是有市場需求和有生活屬性的,那它自然而然就傳承下來了。”看來,除了做茶以外,吳婷婷更懂怎么喝茶,怎么賣茶,怎么在新的時代場景里去找到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