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繆智

繆智,『文旅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
中秋盤門景區賞燈會很熱鬧,說明蘇州古城借助文化軟實力煥發生機與活力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前景的。歷史上的蘇州是在經濟與文化的互動中繁盛起來的。唐代蘇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代蘇州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盛名;明清蘇州是全國重要的商業城市。李斗《揚州畫舫錄》中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
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之說。曾任吳良鏞大師助手的清華大學武廷海教授提出:“如果說,揚州文化主要是受商業發展影響的異域文化集聚過程,上海城市文化發展是受商業刺激的創新過程,那么,蘇州則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縱向積淀過程。”從植根蘇州歷史經驗出發,蘇州古城借文化軟實力煥發生機與活力,傳承的是蘇州歷史上文脈和商脈互為推動的歷史軌跡。
古城區控制高度是蘇州古城保護最大的成功,保護了古城風貌。平江路的原真性修復盡現蘇州枕河人家的小巷風貌魅力,讓游客到蘇州古城首選逛平江路,成為歷史文化街區活態保護的一個成功案例。而古宅修繕,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成立以后,探索古城保護與更新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去過平江路附近的“狀元府”“探花書房”,也去過干將路的“過云樓”,蘇州味很濃,文化氣息很強。

位于中張家巷的全晉會館,對于保護傳統歷史文化、保護古城風貌等,具有多重深遠意義
一座古宅,就是一扇通向蘇州歷史文脈的窗戶。窗戶打開了,文化氣息芳香四溢。但是古城煥發生機和活力的進程,不能求快。因為古宅修繕形成的整體性文化空間會是一個漸進過程,現在還僅僅是逐個逐個的修繕。近期,保護區、姑蘇區正在組織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推進文化名家工作室活動計劃等,隨著這些項目的推進,時機一到就會形成有活力的生態。那些經營古宅的人,一般都有文化情懷,他們會成為文化的種子,只要給他們陽光雨露,就會發展一片天地。
與此同時,古城里的文化產業園也應該成為公共的文化空間。2021年的國務院督查激勵名單中,北京市朝陽區位列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分類名單首位,就是因為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從最初聚集產業發展,到如今面向社會、開放公益,發展成文化社區,進而晉升為“城市文化公園”,這是一條蘇州可以學習借鑒的經驗。
蘇州古城正在朝著建成5A級大景區的全域旅游和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方向發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是“城市即景區,旅游即生活”,怎樣讓城市街區成為景區,景區成為生活場景,是要用繡花功夫一針一線繡出來的。而“建設博物館之城”,也會有一個厚積薄發的發展過程。
博物館的力量歸根到底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大致分文化的傳承力、傳播力、影響力、創新力。文化傳承力主要體現在通過文化記憶建構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文化傳播力主要依托文化記憶的構成要件,將歷史文化信息面向當代社會做文明發展的融合傳播,使新時代的城市文明發展與優秀歷史文化相結合;文化影響力是文化記憶提煉和升華成文化意義后的時代化、大眾化的普及性傳播;文化創新力是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中國氣派、透射中國價值的創意創造能力。
當下,古城“子城片區”更新正在推進。數字經濟時代,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必須抓住“元宇宙”發展趨勢,將區塊鏈、人工智能、網絡運算、交互技術、物聯網等一系列支撐技術嵌入進去,形成古城保護與更新的數字化前沿陣地。
怎樣用好數字經濟時代創新集群發展的戰略策略,既能使蘇州古城風貌得到全面保護,又能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讓古城活起來?怎樣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可穿戴設備、沉浸式娛樂等手段和方式,面向“Z世代”復原蘇州古城的歷史、人物、故事、場景,逐步建構起一個實物與虛擬效能相互疊加、古今圓融的古城“雙面繡”?這一系列的無窮想象和廣闊前景背后,需要大力彰顯和強化。
數字賦能、數字引領、數字創新,新標桿亮出來、清晰起來后,會不斷發酵歷史文化名城疊加現代數字名城的傳播力量,催生出科技與文化融合,以博物館的文化力量引領消費場景的澎湃創意力量,以“全域旅游”理念催生出能夠歷久彌新,如上海外灘般百看不厭的城市審美記憶,古城全面保護和面向“Z世代”的科技文化主導型消費才會逐漸展現。
“貢獻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古城保護蘇州方案”是蘇州市委提出的要求,怎樣體現“蘇州方案”,我以為一是要植根蘇州歷史文化名城發展形成的歷史經驗,體現“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價值追求;二是要激發古城繁榮活力,開創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達世界文化名城的活力之路、復興之路;三是要通過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回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時代之問、文化之問、命運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