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蘇州市姑蘇區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工作站執行主任,蘇州市姑蘇區片區規劃師。阮湧三,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員,
對于成長在平江路邊鈕家巷的阮湧三來說,古城的保護工作,起始于城建測繪工作和之后古城區域性重建更新項目中擔任的相關工作,更源自于對家鄉姑蘇的熱愛。也正是這份機緣,讓他與兄長阮儀三在保護古城的道路上相遇。
退休后,他應阮儀三延請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發揮余熱,援手組建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基金會和名城中心有關書文編輯等工作,2015年,又在姑蘇區支持下共同建立了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工作站。談及古城保護,他有著更多從宜居角度出發的見解。
談及保護古城,阮湧三最反對的聲音是“要像博物館一樣保護古城”。他認為,這正是古城保護者最忌諱的觀點。
“博物館是早開門,晚閉館,陳列的都是不可變動的文物古董。但古城,是人們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兩者怎么能一樣。”他說。盡管歷史悠久的古城像一本厚重的古籍,但它也應該是“活著”的古城,應該是充滿活力,并且不斷“延年益壽”的百姓聚居城區。
正因如此,古城保護至少應該遵循高度、體量和風貌三個標準。在高度上,建房不應高過古城的視覺基準線。“蘇州是很講究視線走廊的,按總體規劃要求,新建筑高度應控制在24米以下,要考量到古城的四個制高點,那就是北寺塔、雙塔、瑞光塔和觀前玄妙觀三清殿屋頂。”阮湧三說。而在體量形制上,新建筑體量和塊面都要小巧一些,盡量用兩面坡式瓦頂,過于龐大的建筑體不適合古城。在城市色彩上,要保持粉墻黛瓦、黑白灰的姑蘇古城原有的內斂色調。
對于當下提出改善古城街巷品質的“微更新”,阮湧三非常認同,并提出了去蕪存菁的建議,即在更新中將一些影響古城風貌的違建和老宅內的搭建隔擋拆除,同時,運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段,增加民居的舒適度。“國寶、省保、市保、控保建筑必須修舊如故,但還有其他大量的舊房危屋需要進行修繕翻新。在保護好文保建筑的同時,要以與時俱進的思維更新我們的民居,使其做到能滿足老百姓對現代生活的需求,這很有必要。”他說。
可以用新型結構材料(如鋁合金)替換稀缺的原木門窗,既可以解決木質門窗易變形腐朽的老大難問題,又能更好地密閉和采光;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墻體結構和屋面鋪裝,但仍然以蘇式民居建筑的風貌呈現……在民居的“微更新”中,阮湧三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他更希望能夠建造出一批嶄新的新蘇式民居。
“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區里的老宅,雖然古色古香,其實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他說,“這是為什么?首先是因為清代末期到新中國成立前,是一段動蕩的歲月,人們并沒有精力來翻修住房。老蘇州說‘房子要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落架翻新,平時經常捉捉漏’,但我們有太長一段時間沒有動過。其次,因為清代之后的民居也在不斷翻新,早已‘更新’掉了大批明代甚至更早之前的民居房屋。所以,我們能否設計和建造一些既適合新時期人民群眾生活需求而又不突破姑蘇古城風貌的新蘇式民居呢?”
在阮湧三看來,把房子再去刻意修成幾落幾進之類,在當代已無必要。如今既無大家族成員“群居”,也不會奴仆成群,現代民居能容納四五口之家并有便利的水電氣等生活條件足矣。當然也不能簡單化地造一些成行成列的軍營式小區,這可以解決當時住房擁擠的燃眉之急,但不是蘇州民居風格。而蘇式新民居所能反映的,應是21世紀蘇州百姓的生活環境與民居風貌。在一兩百年后,也許可以成為印刻著我們這個時代特色的歷史遺產。
說到這里,阮湧三翻出了一張老同學在平江路附近建造的住宅照片。這是按照規劃部門審批要求,在原房基地上新建的一幢坡頂兩層樓的自住房,面積不大,但房間足夠,同時增加了沿街底層車庫,還有一個袖珍池園,整體保持著蘇式建筑的傳統風貌,既具有蘇州傳統文化氣質,又不失日常居住舒適感。這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保護好古城,要在去蕪存菁中保持其風貌與活力
無論是去蕪存菁的“微更新”,還是與時俱進地建造新民居,都離不開統籌規劃與政策支持。2012年,保護區、姑蘇區的成立正是很好的契機。“2012年成立的保護區、姑蘇區,把古城區的城市建設和管理功能提高了、細化了,增強了這個大蘇州心臟的動力源,真是個有見地的決策。”阮湧三說,“激發古城生命力,比如遷出大人流集散的機構和單位,區域性地塊的功能轉換等都需要更高層面的統籌、規劃、調配。如仍按照以前劃分的幾個城區,統籌難度就相對較大。成立保護區后,可以在更高層面上對古城的保護發展進行統一安排。所以我非常支持這個決策。我認為,有古城保護使命的各個城市,都應該像蘇州一樣,進行統籌規劃,把古城圈起來,以保護帶發展,以發展促保護。”
古城是蘇州的根,更是蘇州文化的基石。做好統籌,既是要保護好古城的硬件遺產,也是為了保護和傳承好“軟”遺產。后者是依附于“硬”遺產而存在的,比如昆曲、評彈、民間習俗等文化遺產,比如蘇州人優雅、內斂、閑適且具有精神追求的性格。在通幽入勝的小巷中、在天人合一的園林里、在舒適而又古意盎然的民居內,才能傳承蘇州人的氣質,蘇州人的精氣神。保護“活著的”古城,也就是要保護好這股依附于古城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