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9月29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美麗田園鄉村游賞指南推廣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江蘇省美麗田園鄉村游賞線路”。其中吳中區有“臨湖攬勝”“煙波古渡”“夢里水鄉”“山林田趣”4條入選,游線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4條游線串聯了吳中區最優質的村莊與自然景觀。游線中的村莊各具特色,都是能代表“吳中品牌”的村莊典范,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獨具魅力的自然地景和村落景觀,可以讓游客領略最美吳中風采。






三山島又名小蓬萊,位于蘇州城西南50公里的太湖之中,橋頭自然村則位于三山村的中心地帶,總面積0.5平方公里。
橋頭自然村先奇橋碼頭是村里最重要的碼頭,年運力達到45萬人次。村里民宿農家樂眾多,共計36家,還有一處老碼頭清吧。這里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共有33座建筑群體及3座寺廟,可追憶起500年前的文化歷史。為了進一步挖掘三山歷史文化內涵,以文化博物館、展覽館等為載體,三山村把修復老宅作為規劃中的重要任務,其中包括薛家祠堂、宓姓九思堂、清儉堂等古建筑群體,讓游客在島上可以體驗源遠流長的太湖古文化。
明清古建筑清儉堂、三山島遺址哺乳動物化石點、山峰寺、唐代古井、大佛字


西巷是楊灣村12個自然村之一,正對東山長圻碼頭,緊靠東山環島公路,地理位置不是一般的好。近年來楊灣村對西巷村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建設等進行了整體改造,將村莊打造成了環境優美、設施配套齊全、充滿江南水鄉韻味的太湖美麗山村。
依托豐富的生態、農業資源,西巷充分利用美麗村莊建設成果及村民閑置民房,結合村莊實際,推出“青蛙”主題,打造“青蛙主題文化村”概念,開發建設了西巷棲居精品民宿、池塘咖啡館、西巷茶樓、西巷小食堂、青蛙科普館、西巷采摘園、自行車公園、小火車等業態,這里不僅田園鄉村美,休閑樂趣更多。
青蛙村旅游區、長圻烽火臺、長圻瞭望臺、小火車、蹦蹦云、西巷采摘園、房車露營地、青蛙科普館

陸巷古村,北臨太湖,南靠嵩山,東接莫厘村,西連楊灣,與洞庭西山隔湖相望,背山面湖,景色秀麗。
三千年文明史,八百年建村史,給古村留下諸多美景及文化遺產。村前湖中的南、北箭壺島,西邊湖畔的北望、南望軍事瞭望哨,是東周留下的遺址。宋室南渡大軍途經太湖時,見湖島風光秀麗,于是多名戰將把家著安置于寒谷山下,后來他們解甲歸田,辟建了陸巷村。
陸巷更有名在歷史上出過兩位宰相,南宋葉夢得與明代連中三元的王鏊,如今的陸巷古村街上高聳著探花、會元、解元三座明建牌坊。村中有文寧巷、康莊巷、固西巷、旗桿巷、姜家巷、韓家巷等6條古巷,青磚斑駁,小溪淙淙,明清風貌依然。街巷兩側30多幢明清建筑,均為省市文保單位及控保建筑。陸巷還將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圍繞古街古巷、明清園林、宅第民居、民風民俗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了集古街探幽、山村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等于一體的旅游休閑模式,形成了一街、三園、三港、三館、五廳堂,十四個景點,三條游覽線路。
陸巷古村古建筑群、陸巷村風景區、陸巷社區博物館


黃墅是臨湖鎮靈湖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臨湖鎮西南,西臨太湖,直線距離僅300米,村莊西南有太湖森林防護帶、北靠太湖園博園、東是農田水域,整個村莊鑲嵌在太湖邊的森林水域里,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黃墅現存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里尺古橋,名榮富橋,位于臨湖鎮黃墅東南側,始建于明代弘治明弘冶十一年(1498),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離古太湖一里零一尺而得名,是古時村民百姓上街趕集的必經通道。里尺橋在2009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50年代開始,黃墅村涌現了大批木匠、泥瓦匠、漆匠等匠人,農閑時外派做工,手藝好的帶有徒弟。如今還有不少手藝人留在鄉村,但大多年事已高,且現在學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黃墅村東北角的老舊廠房,被改造提升為“匠心學社”,用以集中展示工匠文化,弘揚和宣傳工匠精神,重新喚醒指尖的手藝,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和發揚傳統手藝。
黃墅毗鄰太湖,周邊森林、水域、農田環繞,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在深入考察和實地調研后,“多元森林·匠心黃墅”的規劃設計方案應運而生,圍繞森林、農田、工匠和村莊四大板塊,黃墅打造了具有江南水鄉氣質和文化底蘊的田園綜合體。
森林里野奢溫泉度假酒店、田園小火車、森林卡丁車、水上步行船、呼吸森林咖啡館、黃墅小酒館、兒童之家、畫家寫意工作室、非遺橫涇燒酒文化館、森“靈”集市、黃墅無人面館

柳舍自然村位于太湖之濱,緊鄰江蘇省第九屆園藝博覽園,是臨湖鎮石舍村的下屬自然村。
2015年,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選址在蘇州臨湖鎮,太湖之畔的柳舍自然村及周邊地景田園也被納入園博園的整體規劃中,柳舍村經過三線入地、立面改造、道路鋪裝以及公共景觀、創意園、游船碼頭等工程全面整治,整個面貌煥然新生,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美麗村莊。村內眾多民宿各具特色,不僅刷新了村莊顏值,更豐富了村莊內涵。
右見十八舍、半山·藝、聽媽媽的話、小團圓、一舍味、柳岸花田、易成居、湖柳蝶坊、花坊沝、漪柳名苑


東林渡,位于上林村最南端,緊鄰東太湖。500畝基本農田是上林村的標志性景點。
和許多純農業村現狀類似,東林渡也存在著突出的空心化問題,年輕人搬出去居住,村里老人居多,民房破舊、空置。為此,上林村通過在東林渡成立民房合作社,探索閑置房的利用和開發,陸續將部分閑置房租給企業,“鄉根東林渡民宿”“義金燒詩酒田園文化館”“林渡暖村”等一批項目陸續推出,不僅盤活了房子,也推動了東林渡的農旅產業發展。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春季油菜黃、秋收稻米香,上林村通過“東林渡農田”這張名片,在林渡陶廬、義金燒酒坊、上林香坊、古琴坊等一批產業加入后,持續豐富農村產業內涵,通過沉浸式農耕體驗,品味稻鄉民俗,及“詩酒田園鄉宴”“陶廬民宿”“林渡咖啡”“甜茶”等網紅店的打造,滿足游客“吃喝玩樂”需求。
義金燒詩酒田園鄉宴、麥樽工坊鮮啤、稻香·林渡CAFE、森林林樂園、CampWonder奇思妙想營、林渡小火車、上林古琴坊


錢家塢自然村位于旺山村的中心區,因村內人家多數姓錢又位于山塢口而得名。村落大致呈南北向長條狀,南抵皇墩山南端,連接旺山景區主入口,北隔農耕園、茶果園與長嶺山相望,東為茶果園,西為耕島。
錢家塢生態環境優良,果園茶圃遍布,境內乾元寺、九龍潭、西施塘等眾多名勝古跡,完美詮釋了“山水疊翠江南韻,生態吳中桃花源”的美麗田園鄉村形象。
如今的錢家塢村落四周山水環繞,園田相接,成為一處小型山間園林,村落內房舍錯落有致,樹木掩映,池塘、假山點綴,雞犬相聞,田園氣息濃厚。入夜后,橘紅色的路燈亮起,樓閣上彩燈變幻,樓影入水,水影波動,山村夜景別有情調。村里休閑觀光農業、茶葉葡萄采摘讓游客盡情觀光賞景、體驗農事,28家農家樂和5家民宿,為游客提供地道淳樸的農家服務。錢家塢一年四季的美食也不容錯過:碧螺春茶、松花團子、草雞湯等備受追捧。
錢家塢農家樂集聚區、上山塘景區、乾元寺、九龍潭景區、旺山世騎家馬術中心、天賜葡萄園、旺山文旅風情小鎮


西塢里自然村因位于旺山村西的山塢里而得名,村北部西側為叆叇嶺茶園,天然山林環抱,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繪就著一幅“新時代田園鄉村規劃圖”。
村里擁有茶園、桃園、花卉等為主的多個田園綜合體,倡導“生態+自然+健康+體驗”的思維生活方式,特色生態旅游優勢,帶動了餐飲、住宿及周邊商品銷售。憑借已有的鄉村旅游資源,西塢里還不斷開發農事體驗、研學旅行、拓展康養、民宿旅居、文創文化等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村里還有儒林居、云水山居、又一舍等多家精品民宿,旺山遇見盧浮宮、知味戀歌咖啡館、王朝石材展示館等文創藝術項目,直接把土味鄉村變成了一處小資去處。
旺山遇見盧浮宮、叆叇嶺景區、隱君子陶瓷工作室、王森美食文創、寶華寺禪修文化館、吳中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木子咪咪貓咖、旺山文旅風情小鎮


明月灣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島南端,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攜美女西施在此共賞明月而得名明月灣。明月灣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環繞,終年蔥綠蒼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內設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兩街之間有多條橫巷,縱橫交叉,井然有序,俗稱棋盤街。街面以花崗巖條石鋪設,下為溝渠,有“明灣石板街,雨后穿繡鞋”的民諺。街道兩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錯落,斑駁蒼古。村民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
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貴族到西山隱居,到明月灣定居。明清兩代,大批明月灣人加入了號稱“鉆天洞庭”的洞庭商幫,靠外出經商發家致富,因此留下了許多精美的宅第和祠堂,這些建筑的磚雕、木雕以及石雕都特別有看點。
彎彎地伸入太湖的古碼頭,曾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現在是網紅打卡點;高高的古樟樹,如傘似蓋,已逾千年歷史,是古村的標志;明月寺是農村鄉土信仰的實物例證;多處宗祠建筑,是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處、世代傳承的文化載體;敦倫堂、禮和堂、瞻瑞堂、裕耕堂、漢三房等多處明清宅第,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實記錄。這些歷史文化遺存,組成了一幕幕水鄉山村田園生活的生動場景。
明月灣古碼頭、千年古樟樹、村內文保建筑、暴式昭紀念館


東村古村位于西山島北部,南倚青山,北瀕太湖,與橫山、 陰山、紹山諸島相望。東村建村于秦末漢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東園公曾隱居于此而得名,古稱東園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村內保存有明清建筑30余處,古街巷6條,古排水溝2300米,古橋1座,古井7口,巷門2座,古樹名木17棵,這些歷經滄桑的歷史要素都有著濃厚的江南地域特色。
東村位于山丘林地之間,有著“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意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筑與果樹交相掩映。民居之間有眾多大小不等的菜園、林地、樹木,或零星分布,或連綿成片。這種有機穿插的格局不僅滿足了居民生產、生活需要,而且美化了村落環境,構筑了東村疏密有致的村落肌理。
徐家祠堂、敬修堂、棲賢巷、明代店鋪等古建筑群


舟山村隸屬香山街道,相傳2500多年前,這里為吳王闔閭所置“造舟之所”,“舟山”之名由此得來。舟山村是近代中國核雕的發源地,2008年以舟山核雕為首的光福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最出名的核雕工藝,舟山村還有木雕、石雕、磚雕、核雕、象牙雕等。
目前,舟山核雕村總經營面積達53360平方米,核雕經營戶達500余戶,舟山核雕從業人員已發展到3000多人,舟山自然村180多戶幾乎家家從事核雕手工藝,已形成了一條比較成熟的核雕產業鏈。村里還有宋水官、周建明等一批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更是人數眾多。
現在的核雕村正在優化改造核雕藝術館、書畫市場、百畝農田、核雕老廠區等,以核雕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為切入點,將舟山村打造成以核雕產業為核心,涵蓋休閑、娛樂、民宿、博物館、親子、手工藝等周邊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新鄉村。
蘇州核雕藝術館、百畝農田、書畫市場、同安禪寺、繆開朝家庭農場采摘


位于西山島西北部的堂里古村,南宋時形成村落,清乾嘉年間最為興盛,形成集鎮。現為中國傳統村落、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因古時村上高堂大屋較多而得名。
村內保存有明清建筑10余處,面積約6000平方米,其中仁本堂為省級文保單位,沁遠堂為市級文保單位,容德堂、遂志堂、古碼頭3處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仁本堂規模最大,建于清乾隆至咸豐年間,以保存雕刻數量眾多、質量精美而著稱,俗稱西山雕花樓,非常值得細細觀摩。
堂里古村的古民居院落層次有深有淺、有高有低。院落規模有大有小,格局有長有寬,因而產生起伏和節奏感。特別是清乾隆年間的民居建筑,地方風格非常突出。這里的建筑因地制宜、空間變更、群體組合、明暗虛實,極具民俗風情。
堂里雕花樓、縹緲峰景區、西山地質博物館


田肚浜自然村有著水、田、湖、村交織的格局,憑著優良的地理環境,依靠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水八仙生態文化園,大力發展水八仙特色種植,傳承水八仙特色文化,打造“陌上八仙,水生四季”的水八仙特色田園鄉村,塑造了獨特的田園景觀風貌。
村口標志特色明顯,運用小青磚、圓木、毛石等鄉土材料豐富村口 LOGO,觀賞性與鄉土風味并存。村里的建筑在原有的江南粉墻黛瓦基礎上加建鋼筋木質結構,將傳統手藝與現代材料完美結合。
這里有長三角重要的“水八仙”生產示范區,村里依托近旁澄湖農業園3500畝水八仙生態文化園種植基地這一區位優勢,設立了水八仙田園課堂、水八仙科普館,結合田肚浜南側30畝水八仙種植,把生產觀光、理論教學和體驗水鄉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融合在一起。這里還有姑蘇城外江南水韻魅力生活示范點,大櫸樹下設立的鄉鄰中心,別有鄉村生活氣息;農家書屋,則使水鄉風情與文化閱讀有機結合。
:水八仙生態文化園、水八仙課堂、水八仙科普館


天池村北竹塢的地理位置絕好,位于天池山山麓,緊鄰白象灣生態園及天池山風景區,村莊三面環山,青山綠樹環繞,山林資源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風景秀麗,文化資源也特別豐富。
北竹塢通過整理“竺塢山房”“馮桂芬墓”“文震孟墓”等周邊景觀,打造了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游覽片區,為開展歷史尋古、影視主題景觀打造預留了發展空間。村里的竺塢山房非常值得去看看,農家書屋也很有調調。這里還有戶外運動者們熱愛的微兵全地形車俱樂部,想要休閑娛樂的話還有影視基地和老鷹谷。
:竹塢山房、微兵全地形車俱樂部、影視基地、老鷹谷、農家書屋
吳中區被譽為“太湖最美的地方”,坐擁60%的太湖水域、40%的太湖岸線、80%的太湖山峰與島嶼。近年來,吳中區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為重要抓手,堅持保護與發展兩相宜,精心培育出了一批優質田園鄉村。目前,全區有中國傳統村落12個,省級傳統村落30個,均位于全省第一,此外還有11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今年吳中區入選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區域。
據了解,接下來吳中區將繼續聚力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并以環太湖一號公路為串聯,織線成網,將傳統村落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聯動融合,雙重示范,打造體現吳中特色、代表蘇州水平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標桿樣板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示范樣板,織出太湖流域最美的鄉村雙面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