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蓓蕾 通訊員 季寒冬 滸萱

“沒想到昨天在為民服務中心窗口提交了一套材料,今天就能收到所有證照,你們的服務效率真高!”日前,飲品店經營者王先生來到高新區楓橋街道為民服務中心辦理營業執照,同時拿到了餐飲行業的行業綜合許可證,對“家門口”的審批服務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蘇州市著力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出要在今后5年,全市建成不少于150個、各縣級市(區)不少于15個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范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居民日常生活服務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平全面提升。
楓橋街道逐步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全力整合社區服務和商業資源,全面提升社區消費服務品質,打造首批社區一刻鐘生活便民圈。白馬澗社區和楓津社區是楓橋街道第一批重點打造的便民生活圈,也是高新區首批創建社區。首批創建社區將對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相關創建評價體系,圍繞公共服務、商業業態及智能平臺三大內容,不斷加速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應用。
在馬澗商業廣場農貿市場內,各鹵菜店、蛋糕店、雜貨店、裁縫店、早餐店、美容美發店、藥店、銀行等一應俱全、準時開張,這個融入了“智慧農貿市集”和“鄰里中心”的全新理念空間,以“一點多用”、服務疊加的方式,成了附近居民“遛娃”、休閑的好去處。楓津社區緊密圍繞居民衣、食、購、娛等多種日常生活消費,融合基本保障、品質提升及智慧升級三大商業業態。便民圈內擁有楓津農貿市場、綜合超市、以及藥店、餐飲連鎖店、銀行網點、快遞綜合服務點、健身場館以及家電維修、衣物修補等便民服務網點。
馬澗市民服務中心涵蓋了政務服務部門和衛生服務部門,輔之麗仙書場、蘇州圖書館楓橋分館、老年大學、健身房、羽毛球館等文體服務機構,成為了集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文體教育等功能模塊于一體多功能服務載體。楓橋為民服務中心分設A廳、B廳以及24小時自助服務區,設置服務窗口40個,可受理涵蓋社會事業局、綜合行政執法局、建設局、公積金中心、公安等11個部門的219項服務事項。24小時自助服務區內配有高新區政務自助服務一體機、社保一體機、公共信用自助服務機、市民卡一體機等5臺自助服務設備,為居民提供全時段自助服務。
楓津社區緊貼居民需求,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面投入應用,整合了社區養老、醫療服務等資源,為轄區老年人提供集長者照護、日間照料、溫馨午餐、健康衛生服務等功能的集聚型公共服務空間。社區的服務中心、文化中心、社區學校、綜合文化活動室等窗口單位服務不斷提升,推動社區網格化精細化建設,為殘疾人、優撫對象、失獨等特殊人群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為廣大群眾辦理各類社區事務、享受各類實事項目提供更加溫馨、便捷的環境。
“叔叔,您的血壓偏高,您平時還是要多注意平常飲食和運動……”在滸墅關金庭日間照料中心里,全科醫生為老年居民量血壓、測血糖,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居民提出合理用藥指導,并悉心囑咐他們養成良好的起居飲食、生活習慣。另一邊,一位老人躺在一臺動脈硬化檢測儀上,醫生通過顯示屏上觀察四肢動脈血流情況,判斷其是否存在動脈硬化,幫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每周五下午,金庭日間照料中心分外“熱鬧”,除了日常的休閑娛樂,還有不少老年人前來求醫問診、健康篩查。原來這里新入駐了一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金庭社區聯合日間照料中心、滸墅關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區域化結對共建的模式,為社區老年居民提供精準、便捷、專業、高效的健康服務。
該“家庭醫生工作室”位于金庭日間照料中心內,面積約48平方米,超聲骨密度檢測儀、動脈硬化檢測儀、心腦血管檢測儀、健康生理指標檢測一體機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每周五12:30—15:30為固定開診時間,由滸墅關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全科醫生和一名護士坐診,為轄區內老年居民提供問診配藥、慢性病管理、常見病護理、轉診等服務,并可為老年人開通急診綠色通道。
“有了家庭醫生,現在看病更方便了,我們在活動之余抽空就醫配藥,免去腿腳不便多頭跑的麻煩?!薄霸谏鐓^就能做健康體檢,不僅能用上先進的檢測設備,還大大縮短了等候時間,就醫體驗很舒心!”說起全新投入使用的“家庭醫生工作室”,老年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
一直以來,滸墅關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著力加大醫療設施建設,改善看病就醫環境,全方位提供就近就便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目前,轄區內擁有三甲醫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個、“家庭醫生工作室”1個。與此同時,蘇大附二院滸關院區二期工程建設正加快推進,目前已完成樁基施工,處于基坑支護施工階段。建成后,滸關院區規模、功能、學科等綜合能力完全達到三甲醫院標準,同時創建腫瘤放射治療等全國一流水平的“高峰”學科,打造骨松中心、睡眠中心、顱腦康復中心等治療中心。
一個個民生圈,不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市民的幸福感。
下一步,高新區將以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導向,加快形成“一刻鐘生活圈”規劃成果,構建以人為本的配置標準體系,健全基于多方協同的實施機制保障,進一步建設活力多元、全齡友好的社區生活圈,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標桿區。